处暑中医养生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3806734 上传时间:2024-03-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7.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处暑中医养生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处暑中医养生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处暑中医养生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处暑中医养生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处暑中医养生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处暑中医养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处暑中医养生(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处暑中医养生【篇一:24节气养生之处暑养心益肺】 24节气养生之处暑养心益肺 2021-08-22 16:45:23) 新浪博客 千释汉医堂 处暑(公历8月23日,农历六月三十),日夜温差将逐渐增大,但白天气温仍较高。养生专家指出,处暑时节后的养生重点是预防“秋燥。“秋燥症主要表现为皮肤干涩粗糙,鼻腔枯燥疼痛或口燥咽干、大便干结等,需要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以免开展为疾病。但同时专家也提醒,处暑后本市天气依然闷热,防暑祛湿仍然很重要。 中医学认为,秋季是多事之秋,气候处于“阳消阴长的过度阶段,从立秋到处暑,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加之时有秋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色,故有“秋老虎之说。白露

2、过后,秋雨渐少,天气开始枯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相交,稍为不慎,容易伤风感冒,多种旧病亦随之复发。 每年处暑之后,中医门诊的患者都会增多,其中不少都是气虚寒底体质的人,病症主要有咳嗽、疲倦、多汗、易感冒、鼻炎、咽炎、胃痛、大便不调等。入秋以后,雨水会明显减少、空气湿度渐渐降低,“秋燥最容易引发咳嗽。医生表示,许多人一到秋天就咳嗽不止,不少患者以为是喉咙炎症作祟,自行使用抗生素却收效甚微。为了防止这种情况或者改善这些病症,往往要把握秋季养生中“润肺去燥的要领,从“膳食、调理、起居、汉方四大方面做好健康干预的工作。 中医有秋来“伏不去的说法。因此,此时调养脾胃,预防胃肠疾病,既是对夏季损耗的弥补,

3、也是冬季贮存体能、积蓄能量的需要。饮食上如何调养? 一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蛋白质的摄取量要比其他季节增加1%15%,以鱼类、肉类、蛋、奶类和豆类食品为佳。 三要补充水和无机盐。机体大量出汗,不但水分丧失,还流失大量的钾、钠。应适量增加含钾较高的食物,如香蕉、草莓、杏子、荔枝、桃子、李子、大葱、芹菜、毛豆、绿茶、海带等。 四要补充清热、利湿的食物。长夏多湿既伤肾气又困脾胃,所以要补充既清热又利湿的食物,如西瓜、苦瓜、冬瓜、黄瓜、草莓、西红柿、丝瓜、苦菜、芥蓝、莲藕、绿豆等。五不可过贪冷食。过量食入冷食会使胃黏膜血管收缩,胃液分泌减少,引起食欲下降和消化不良,影响食欲。 六饮食有节。饮食适时、适量

4、、适温、营养适中;粗细搭配、荤素搭配合理;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合理选食多样化的天然食品。少食油炸、腌制、腊味品;不喝高度酒。 【少儿膳食】 1. 苹果汤:将苹果切片加水200毫升蒸熟后以汤代茶饮。苹果含鞣酸,有止泻作用。 2. 胡萝卜粥:将胡萝卜洗净,切成小块,与大米共同熬成粥。胡萝卜是碱性食物,所含果胶能促使大便成形,吸附肠黏膜上的细菌和毒素,是良好的止泻食物。 3. 糊米汤:将大米炒到颜色发黄,再加适量的水和细盐,然后煮成糊状即可。米粉加水以后再加热,就成了糊精。糊精易消化,它的炭化结构有较好的吸附止泻作用。 【青年膳食】 1梨粥:梨23个,洗净后去核切碎加大米100克,加水煮粥。梨,味甘

5、酸性凉,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的成效,大米健脾益气,两者同煮为粥,具有益气健脾、滋阴润燥的作用,可作为预防秋燥的保健食品。2百合银耳粥:鲜百合50克,银耳10克,大米100克。将百合洗净切碎,银耳用温水发开后,洗净切碎,与大米同煮为粥。百合,味甘性微寒,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成效;银耳,味甘淡性平,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成效;大米益气健脾,三者同煮为粥,具有润阴润燥、补肺养心、健脾生津的作用,适用于在枯燥的秋季食用。 3银百秋梨羹:银耳10克,百合10克,秋梨1只,冰糖适量。将秋梨洗净去核切小块,参加水发银耳及百合、冰糖,放入碗中在火上蒸1小时后,食梨喝汤,有滋阴润燥、止咳化痰的成效,适用于秋燥

6、咳嗽、干咳少痰者。 【中老年膳食】 1. 蒸白梨蜂蜜:雪花梨1个,蜂蜜50克。先把白梨里面的核挖去,将蜂蜜填入在里面,加热蒸熟。成效:每天早晚各吃一个,连吃数日,可以生津润肺,止咳化痰,治疗久咳咽干。 2. 雪梨膏:用上等雪梨5个,洗净切丝,用白布包好挤出梨汁,加调优质蜂蜜。放在锅内煎熬浓缩,光泽透明,清润甜凉,在收入瓷瓶或玻璃瓶中待用,名曰“雪花梨膏。只 是需要耐心细心而已。成效:肉香甜可口,肥嫩多汁,有清热解毒,润肺生津、止咳化痰等成效,生食、榨汁、炖煮或熬膏,对肺热咳嗽、麻疹及老年咳嗽、支气管炎等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假设与荸荠、蜂蜜、甘蔗等榨汁同服,效果更佳。 3. 姜粥:小米200克、

7、白米50克、生姜切丝10克。锅内水适量,白米放入锅内,开大火烧滚水,再放入小米,再次烧开水,参加生姜丝,文火慢熬45分钟。成效:有寒邪入内者,可适当食姜,以姜粥最为适宜。可以益胃肠,去寒邪,化痰下气。胃肠清净,以利于肺脏宣发肃降。 4. 地黄汤和乌梅丸:熟地黄15克、生地黄15克、乌梅15克、当归15克、人参15克、川花椒5克、干姜30克、制附片10克、炙甘草10克、肉桂5克、黄连5克、黄柏5克、五味子10克、锁阳10克、麦冬10克、天冬10克。水煎服,加水约2000毫升,武火煮沸,文火煎煮120分钟,得500毫升,分两次内服。7服为一疗程,因为个体辩证,故药量平稳,以缓缓图效。 成效:1,反

8、复感受外邪,咳喘日久,损伤肺气,肺金不能生肾水,肺肾两虚而咳喘,2,房劳伤肾,巧思伤脑,肾不滋肺养脾之久咳、哮喘。 一、丹田三 主要调理心肺功能,呼吸与血液的运行。对于胸闷气短,三高三低,【篇二:处暑养生按摩头部穴位可有效调节睡眠】 【处暑养生:按摩头部穴位可有效调节睡眠】 今天是“处暑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之意,因此“处暑标志着炎热暑天即将结束,秋凉之意渐生。养生专家提示,此时节的养生要点在于防“秋燥,调情志。清淡饮食固然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同时还不能忽略睡眠这个重要因素。刚刚经过炎热难耐的酷暑,夜间难以入眠的烦热还记忆犹新,在气温日渐怡人的处暑时节,光明网中医频道给你支招,助你每夜好眠。

9、作息篇 调起居 解秋乏 适当多睡一小时 炎热夏季里人体出汗多、睡眠少、食欲差、体力消耗大,随着“处暑节气的到来,暑气消散,气候变凉,人体各系统也从活泼状态转入生理性休整期,人便会感到倦怠乏力,这其实是人体为补偿夏季超常消耗的一种保护性反响,是体内取得阴阳平衡的一种生理现象。不过,秋乏太过明显甚至影响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就不好了。中医认为,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宜调节起居作息,适当增加睡眠,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缓解秋乏过盛。 中医理论支持秋季“阴精收藏,收敛神气的养生法那么,适当增加睡眠有利于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而早睡和午休是增加睡眠的最正确方法。养生

10、专家表示,增加睡眠一小时并且保证有质量的午觉,可以让人保持精神,也可在冬天来临之前保存能量、养精蓄锐。尤其对于老年人,建议在晚上提早入睡,并且培养午睡的好习惯,即使睡不着,闭目养神对身体也是极有好处的。对于年轻人来说,适当增加睡眠可以让学习工作更精力充分,同时减少“秋困的出现。 另外,解秋乏还应重心态,不要稍有困意就闭上双眼打盹,要振作精神,从心态上克服秋乏的干扰。 饮食篇 多吃清热安神食物 处暑之后,早晚温差变化开始明显,肠胃如遇忽冷忽热的刺激,那么胃酸分泌增加,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就容易出现一些肠胃病,患有慢性肠胃病的患者往往会在此时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病症。中医认为,“胃不和那么

11、卧不安。因此养护肠胃对睡眠也是至关重要的。 从养生的角度来看,处暑节气适宜进食清热安神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干贝、海带、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但这些食物一次进食不可太多。另外,处暑过后秋燥渐盛,为防止燥邪伤肺可多吃一些滋阴润燥食物,如梨、冰糖、银耳、沙参、鸭子等养阴生津的食物,或黄芪、党参、乌贼、甲鱼等具有益气之效的保健食物。按摩篇 自我按摩助睡眠 配合气息调节 难以入睡或易于惊醒,或睡眠持续时间短于正常早醒或睡眠不深,统称为失眠。失眠原因很多,但主要由神经衰弱而致。这里介绍几个简单易行的自我按摩方法。 头部按摩: 用两手食指靠近拇指侧的内缘抹前额30次;

12、 用两手拇指内面或中指指端揉两侧太阳穴位于眉梢与外眼角连线中点,向后约1寸凹陷处30次; 用两手拇指内面或指端自颞部两侧由前向后推揉30次; 用手掌掌根左、右手均可拍打囟门1015次; 用两手拇指指端按揉两侧风池穴枕后发际洼陷处30次。 对职场人士来说,头面穴位按摩能有效助眠 1、天门开穴法:两拇指指腹紧贴于印堂穴(位于两眉眉头之间),双手余指固定头部二侧。左拇指先自印堂穴垂直向上推移,一直推至发际正中直上1寸位置,然后两拇指呈左下、右上,左上、右下同时交替推摩。手法由缓至速、由轻至重,反复推摩约1分钟。2、百会穴点按掌摩法:用右手拇指尖在百会穴(头顶正中心)点按,待局部产生重、胀、麻感后,即

13、改用拇指腹旋摩,如此反复交替进行约30秒,紧接着用掌心以百会穴为轴心,均匀用力按压与旋摩约30秒。 3、膻中穴按摩法:坐姿,用两手中指重叠,按住膻中穴(位于前正中线第四肋间隙处),呼气并数1、2,渐渐用力,数3时强按穴位,吸气并数4、5、6,身体放松。【篇三:中医养生系列讲座】 ?中医养生系列讲座?之秋季养生 秋天,从立秋开始,历经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其中的秋分为季节气候的转变环节。秋季的气候是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立秋至处暑,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加之时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故有“秋老虎之说。“白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枯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稍

14、有不慎,容易伤风感冒,许多旧病也易复发,被称为“多事之秋。由于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相适应,体内阴阳双方也随之发生改变。因此,秋季养生在对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导引等方面进行调摄时,应注重一个“和字。 燥是秋季的主气。因为秋燥,很多人就会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大便秘结,皮肤枯燥甚至皲裂等。秋燥还容易伤肺,引起呼吸道感染。此时养生,充足的水分不能少,一天饮水量不能少于2斤。饮料应该以滋阴、去火的为主,如菊花茶、银花露、枸杞等清肝明目,降压去火的东西。 秋季如何养生,应做到如下几方面; 一、调和情志 远离悲秋 进入秋天之后,从“天人相应来看,肺属金,与秋气相应,肺主气司呼吸,在志为忧

15、。肺气虚者对秋天气候的变化敏感,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目睹秋风冷雨,花木凋零,万物萧条的深秋景况,常在心中引起悲秋、凄凉、垂暮之感,易产生抑郁情绪。宋代养生家陈直说过:“秋时凄风惨雨,老人多动伤感,假设颜色不乐,便须多方诱说,使役其心神,那么忘其秋思。可见,秋季注重调摄精神为养生之要务。正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的:“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因此,对中老年人来说,应有“心无其心,百病不生健心哲理,养成不以物喜,不为己悲,乐观开朗,宽容豁达,淡泊宁静的性格,收神敛气,保持内心宁静,可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精神的影响,方可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所以

16、,中老年人要结伴去野外山乡,登高远眺,饱览大自然秋花烂漫、红叶胜火等胜景,一切忧郁、惆怅顿然假设失,愉悦和谐的情绪焕发出青春般的活力。 二、秋冻有节 和用强身 我国自古以来流传的“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谚语,符合秋天“薄衣御寒的养生之道。但对“秋冻要有正确的理解,科学领悟其中真髓。 自“立秋节气以后,气温日趋下降,昼夜温差逐渐增大,寒露过后,北方冷空气会不断入侵,出现“一场秋雨一场寒。从防病保健的角度出发,循序渐进地练习“秋冻,加强御寒锻炼,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机体适应自然气候变化的抗寒能力,有利于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如果到了深秋时节,遇天气骤变,气温明显下降,阴雨霏霏,仍是薄衣单裤,极易受到寒冷的刺激,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