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教学设计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3806281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1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古诗词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小学古诗词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小学古诗词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小学古诗词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小学古诗词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古诗词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古诗词教学设计(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教学这首诗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教学目

2、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2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三、教学准备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2学生了解作者相关资料并收集有关送别诗.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1复习旧知,谈话导入.1你们在课外都积累了哪些古诗?学生反馈背诵.2由旧知引入送别诗.2指导读诗题,解诗题.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试读课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课题,想想怎样读比较好?2指名读课题,学生思考:从课题中读懂了什么?学生反馈.教师提醒:诗题告诉我们是谁送谁到什么地方去?3教师总结,重点强调:元二:姓元,在弟兄中

3、排行老二,因此称他为元二.安西: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库车附近,唐朝时设立在西北边疆的最高军政机构.4师指导读课题3学生齐读课题.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积累的一系列古诗,引导学生走进美妙的古诗世界,创造学习古诗的氛围.读清、读懂题目,为后面的理解诗意、品味感悟诗情奠定基础.二初读古诗,掌握大意.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1现在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01页,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谁来读读阅读提示?提醒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两个生字和几个多音字的读音.2学生自由读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3指名学生读诗,适时纠正错误读音.教师相机强调多音字,区别不同意义的多音字的

4、读音,并让学生组词.舍、朝等.教师指导学生书写舍.要求:这是教材中要求掌握的生字,大家在写的过程中要注意人字头的写法.教师巡视.4学生齐读古诗.2学生默读古诗,要求结合注释,理解诗意.1请大家默读古诗,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这首诗讲了什么?提醒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地名时,教师可适时出示从渭城到安西的地图,引导学生体会渭城至安西的路途遥远.2同桌之间先试着说一说.3指名学生说全诗大意.老师发现学生理解的难点,并适时指导理解难理解的词语.如朝雨、轻尘、故人等4指名学生具体生动地概括诗的大意.5出示背景视频,教师总结诗意并抒情解说,学生回顾古诗大意,体会古诗中朋友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境.3学生同桌互读,要求

5、读出感情,注意节奏.1师配乐范读古诗.背景音乐:阳关三叠2学生多种方式读诗,教师指导有感情地读诗.学生互读、师生共读、教师范读、指名读.背景音乐:阳关三叠3学生配乐齐读.设计意图:通过自读、指名读、范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能够把诗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在读的基础上,学生交流已读懂的内容,教师适时点拨,从而梳理出诗的大意,感悟诗情.三创设情境,悟酒中情.1过渡:从这首诗中,我们体会到了离别时朋友之间的依依不舍,请大家看大屏幕,你们又会有什么感受呢?出示课件:从渭城到安西一路上地形地貌变化图片.2学生交流、反馈.3引导学生感受:渭城距安西路途遥远,自然环境恶劣,一路上交通不便,元二孤身

6、前往安西,远离朋友,举目无亲,作为朋友,王维心中一定充满牵挂和担忧.4出示后两句,教师范读.此地一别不知何日再相见,因此,在这离别的时刻,王维举起酒杯,脱口而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5启发学生思考:这一杯杯的酒中包含着什么?师生引读后两句.板书:酒.师:离别之际的留恋与不舍,都赋予了临别时的这一杯酒,让我们举起酒杯,送别元二,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师:前路珍重的关切与牵挂,都凝聚为离别时的瞬间豪爽,让我们再次举起酒杯,送别元二,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师:建功立业的期盼与祝福,都汇成离别时的这杯酒,让我们再次举起酒杯,送别元二,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

7、出阳关无故人.7摘抄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教师巡视指导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角色体验,拓展想象空间,带领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通过感情诵读,师生共唱千古名曲,摘抄千古名句,让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魅力.四尝试背诵,拓展延伸.1背诵送元二使安西.同学们,如果有一天,你们来到渭水河畔,看到杨柳依依,你一定会记起两个人在这里依依惜别的情景,也一定会想起这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因此也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背景音乐:阳关三叠2古诗中还有许多是写送别的,请同学们读一读你们课外所搜集到的送别诗.出示PPT,教师和学生一起对诗.五布置作业,发散思维.1口语交际:除了饮酒,他们彼此之

8、间还会说些什么?说一说,演一演.2小练笔:试着把这首诗改写成为一篇记叙文.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充分挖掘教材的有利资源,填充空白的过程本身就是让学生驰骋想象,激越创造性思维的实际操作行为.设计本环节,使学生不仅在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上有所提高,也在精神上与诗人发生共鸣.五、板书设计送元二使安西祝福关切期盼王维元二依依惜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4、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教学重点:学习生字,

9、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生课前熟读古诗;收集李白的诗歌、生平资料;不理解的词查查字典,试着理解诗歌.师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加导入:1、播放音乐平时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想和老师对对诗吗?2、能记住这么多的古诗,你们真棒.知道我们刚才所对的古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李白吗?课件李白素描图出现3、过渡千年圣地黄鹤楼,如诗如画江南春.当时诗人李白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上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此时老朋友却要东下扬州,这真是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这首送别诗.出示课题二、解诗题,知作者1、师:同学们

10、,老师写在黑板上的课题少了哪个字呀?陵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掌握的生字之一.现在你们观察下,有什么要给大家提个醒的?陵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观察细致,请大家举起小手和老师一起把课题补充完整.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自己读题后所得:送的地点、谁送谁、之的含义、对黄鹤楼、广陵与人物的了解、李白和孟浩然友谊故事等3、教师随机点拨学习方法:是啊,搜集资料,也是理解古诗的一个方法!题目中的关键词我们都知道了,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生试着说题目意思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

11、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为什么这么著名呢?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然而一样的兴趣爱好,一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三、读通读顺,整体感知1、就是这么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我想大家已经迫不与待地想读了吧,来自己先放声读读,读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读吧.2、学习生字我们先和刚才还未认识的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容易读错的再给大家提个醒.个别读所有生字词语都来了,全班齐读3、请一个同学来读这首诗,老师给你加点伴奏,希望你能读出韵味.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想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出怎样的

12、情景?4、想象得真好!正像大家说的,这首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和李白站在岸边目送孟浩然远去这两个情景.有谁知道哪几句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的情景,哪几句诗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学生读诗句,交流:前两句描写了孟浩然告别的情景,后两句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四、感悟诗境,品读古诗.1.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我们在数学课上已经学过方位,知道平面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哪个同学能帮我贴出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指名上台贴出黄鹤楼扬州贴对了吗?生:对.评价:真厉害!为什么这么贴?能结合诗句说一说吗?指名说.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孟浩然从黄

13、鹤楼去扬州要顺流而下,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故人是什么意思? 在这指谁?从哪知道的?注释真好,结合注释是弄清古诗意思的好办法.师:烟花给你们什么感觉?漂亮,绽放为什么用烟花形容三月呢?还可以说什么样的三月?生:百花盛开的三月,争齐斗艳的三月,阳光明媚的三月,鸟语花香的三月师: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现在又逢三月,这个季节去扬州,李白仿佛看见了扬州怎样的一番景象?生:也是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师:老师请大家欣赏下这时的江南一带的美景.播放课件此时此情此景,好友要去繁华都市,你有什么想说的?小结: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出游自然十分羡慕.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师:有一个读书的好方法就是展开想象,请想象刚才说的画面并带自己的感觉读读这两句诗.2.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啊?指名说:船.几只?生:一只.师:诗中哪儿告诉我们?生:孤帆.师:对!孤帆就是?生:孤孤单单的一只船.可那是唐朝盛世啊!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只课件点击:江上千帆.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呢?生:因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师:李白眼中只有孟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