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纲要.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3804302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莞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纲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东莞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纲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东莞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纲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东莞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纲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东莞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纲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莞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纲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莞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纲要.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东莞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纲要 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呈现出网络化、体系化特点。技术创新体系是一个区域内有特色的、与地区资源相关联的、推进创新的制度组织网络,其目的是推动区域内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现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和市科技局通过调查研究撰写的东莞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研究报告,制定本规划纲要。一、需求与条件(一)建设技术创新体系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素质的迫切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已成为现代制造业加工基地。我市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在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港台产业结构升级转移的大背景下发生的,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于毗邻港澳的优越地理位置、丰富和

2、低廉的土地资源而形成的比较优势。随着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产业结构层次和经济发展质量相对低下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依靠引进外资,大量开发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等已发展到极限,生产成本持续上升,资源开发限度趋紧。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关键时期,全市上下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文化新城和生态绿城的发展目标,掀起了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高潮。我市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产业链条从“纺锤型”向“哑铃型”转变,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有效地提高我市经济质量。要实现产业升级转型,提高经济素质,根本的出路在于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全市整体技术创新能力。技术

3、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企业的努力,更需要健全的制度予以配合和支持。只有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才能有效地提高整体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二)建设技术创新体系是提高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当今世界,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技术创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呈现出技术创新的区域化。技术创新的区域化是技术创新在一些局部地区密集,将本地区的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和技术资源有效融合,构建有地方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有地方特色的产业经济。技术创新的区域化表现为一些地区集结了大量的科技资源,成为许多重大创新的发源地,成功推动当地经济的飞速发展。如美国的硅谷、台湾的新竹以及上海、深圳

4、等科技发达地区,都建有比较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科研机构众多、科技基础设施先进、科技中介服务完善、投融资体系健全,为当地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对提高当地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建设技术创新体系已成为国内外挖掘并利用地方的创新资源,提高地方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环节,成为发展地方经济特别是提高内源性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举措。我市要提高整体技术创新能力,就必须建设有地方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创新网络,合理配置创新资源,加强技术交流与协作,共同参与,有机分工,降低成本,减少损耗,提高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力。(三)建设技术创新体系具备了较好的基础条件我市经济发展迅

5、猛,经济实力雄厚,为建设技术创新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002年,我市国民经济多项指标在全省和全国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72.27亿元,增长幅度已连续6年保持在18%左右的水平;全年进出口总额(海关统计口径)442.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4%;全年预算内三级财政总收入(含关税)167.88亿元,比上年增长33.5%;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55.29亿元,比上年增长42.9%;年末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1790.18亿元,比年初增长22.7%。我市产业相对集聚,产业链比较完整,以电脑资讯产品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支柱产业,机械设备、塑料制品、纺织、服装、皮革、皮毛、食品饮料、造纸

6、及纸品、文教体育用品等传统产业形成一定规模,为建设技术创新体系提供了强大的产业需求。我市拥有制造业企业2万多家,其中计算机和通讯设备制造业企业3000多家,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45%,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44%,电脑整机外围设备的配套率已达95%以上,从电子浆料、敷铜板等基础材料生产,到彩管、线路板、电脑磁头等零部件加工,再到计算机、电视机、电话机、音响设备等整机制造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我市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对外科技交流合作比较活跃,为建设技术创新体系提供了积极的合作机制。目前,我市已与美国、欧盟、日本、香港、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技术合作关系,拥有14000多家外资企业,为我市

7、企业发展带来了全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国内98家高校科研机构与我市各镇区、企业建立联系,形成了一批合作项目,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我市企事业单位开展技术创新的重要技术源泉。我市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创新环境逐步完善,为建设技术创新体系提供了较好的建设基础。近年来,我市积极引导企事业单位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在2001年全省技术创新能力评估中我市名列全省第六位,其中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位于全省第三位。我市科技基础设施不断建立健全,先后建立了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市现代制造技术服务中心和中国虚拟制造协作网等;松山湖生产力促进基地、市科学技术博物馆等科技基础设施正在建设之中。我市科技政策逐步完善,颁布了引进

8、人才“三个规定”,各有关职能部门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则,市财政每年拿出专项经费2000万元,用于鼓励和扶持我市企事业单位引进高学历、高水平和高素质的人才来莞创业;认真研究制定了东莞市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管理办法、东莞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项目管理办法等高新技术产业化政策措施。二、目标与任务(一)发展目标建设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总体目标是紧紧围绕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的战略目标,全面提高整体技术创新能力。具体来说是: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为龙头,以东部工业园、西部沿海产业带为两翼的科技产业园(带)技术创新发展格局。到2010年,逐步完善工程技术开发中心体系。建立一批

9、重点实验室和公共数据库;建立一批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其中12-15家省级重点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建立一批行业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单位。到2010年,初步建成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立一批重点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建立综合型、专业型等各种不同形式的孵化器,建设和完善一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到2010年,基本建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技术创新投入体系。全社会投入的科研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5%以上;大中型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经费占其销售额的比例达到2%以上,其中市重点企业集团、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依托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以上;各类科技风险投资总额达到50亿元以上。(

10、二)主要任务建设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总体构想是“培育三大创新主体,营造五大创新环境”。1培育三大创新主体建设技术创新体系的三大创新主体,概括来说是“三大系列,九大专项,各具特色,功能互补”,一是具有项目源和环境载体功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系列,包括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东部工业园、西部沿海产业带;二是具有创新源和组织载体功能特色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系列,包括以东莞理工学院研究院和松山湖工程技术开发院为代表的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专项、以专业镇和行业协会组织为依托的行业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专项和以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为依托的关键性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专项;三是具有催化剂和社会运行环境功能特色的科技中

11、介系列,包括以松山湖生产力促进基地为主体的以技术咨询和管理顾问为主要业务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专项,以专利代理、科技资产评估和技术交易代理为主体的科技服务机构专项,以风险投资和信用担保为主的科技风险投资机构专项。(1)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根据东莞经济发展形成的格局和产业调整确立的重点,建设以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为龙头,以东部工业园、西部沿海产业带为两翼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集聚功能和辐射功能,开拓技术创新的技术源和项目源,使之成为高新技术的孵化器和创新创业的环境载体。龙头:松山湖科技产业园。2001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开发建设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以下简称松山湖)。根据松山湖的

12、基础背景、自然条件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松山湖将建设成为规模优势明显、产业特色突出、创新创业活跃、科技人才荟萃的综合性生态型高科技新城,是未来东莞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新载体、产业结构升级的龙头和产业支援服务业中心。松山湖要发挥市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龙头作用,将重点建设松山湖生产力促进基地、东莞大学科技城和松山湖工程技术开发院。东翼:东部工业园。2002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常平、桥头、企石、横沥4镇结合部规划建设面积为36.56平方公里的东部工业园区。东部工业园整体建设构想是以常平为经济中心、东部工业园为产业核心构成发展轴,通过发展轴推进整合地区功能,形成园区及周边镇区功能合理分工、协调发

13、展的经济共同体。东部工业园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重点建设现代制造业研发中心、常平物流技术创新中心等。西翼:西部沿海产业带。2002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广深高速公路以西,紧靠狮子洋东侧岸线的狭长地带,北接东江北支流水道,南至市域行政边界,包括麻涌、沙田全部用地和虎门、长安部分用地,建设面积为290平方公里的西部沿海产业带。西部沿海产业带的发展定位是立足东莞,面向珠三角乃至华南地区的新型临港产业聚合带,连接穗深港重要的交通廊道,承担港口工业园与城镇配套功能,并成为区域性物流集散中心、旅游休闲中心和生态建设基地,形成未来东莞发展新亮点。(2)建设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根据东莞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特点,以

14、东莞理工学院和大学城为依托建立公共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以专业镇和行业协会组织为依托建立行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以重点企业建立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研发机构建设,使之成为技术创新的组织载体。一是公共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包括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技术创新基础条件平台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重点建设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等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主要研究开发集成电路设计技术、芯片切割技术及测试等,发展集成电路产业。计划在5-8年内形成集成电路产业群体,促进集成电路设计与整机开发相结合,增强电子信息产业的配套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

15、重点建立集成电路设计开发专业技术平台;开办专业技术培训课程,形成一支国内优秀的集成电路设计与开发的技术人才队伍和管理人才队伍;逐步建立和完善不同芯片生产厂商、不同工艺的标准单元版图库;逐步建立集成电路后工序切割加工及测试企业,形成集成电路设计、制版、投片、测试、切割、封装到产品销售的体系;实施PDC计划逐步形成集成电路设计公司、集成电路制造公司、电脑资讯产品制造企业和消费类电子产品制造企业合作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集成电路的运作模式。先进制造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在制造业企业中广泛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的智能化、制造装备的数控化、咨询服务的网络化,从而全面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建设内容一是加快区域性网络化制造协作平台的建设;二是建设一批行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三是实施制造业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普及计划;四是培育和建设快速成型技术中心、模具制造技术中心和激光加工技术中心等一批服务机构;五是培育和引进IC产业;六是建设东莞数字化基础件研发和制造基地;七是发展和壮大制造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八是营造良好的制造业信息化氛围。清洁生产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以我市制造业中的化工、纺织、造纸、家具行业以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为重点,通过政策扶持和示范带动,引导企业积极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设备和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污染预防,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网络生活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