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参考资料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3803382 上传时间:2023-11-23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胡服参考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胡服参考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胡服参考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胡服参考资料(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战国时期,出于强国需要,各国纷纷进行各项改革。然而在史笔上最值得一提的便是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骑射”改革胡服的发展特质及文化内涵 沈从文先生认为:胡服是西北地域性服装的代表。胡服是古代中原对西北及北方少数民族 服装的泛称, 主要特征为短衣窄袖、左衽束腰,下着裤装、革靴,以毛、皮革为主要材料, 有短小精悍、保暖防晒的特点,其强烈的地域性特色惟西北独有 唐代张守节在史记赵世 家的正义中称胡服是“今时服也”,指唐人日常所穿之服。开元年问,这种发端于西 北的衣裤装辐射周边、影响中原引发全国效法,流行达到极致,在中国服装史中实属罕见, 其伟大意义在于:使中国古代的服饰制度在此时发生了重大变革,即由周代建

2、制以来的服饰 主流上衣下裳制一跃成为上衣下裤制并沿袭至今,这是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的划时代巨变0 胡服囊括了西北民族简朴实用的服装特点和淳厚的文化气质。短衣窄袖利于乘骑射箭等 日常活动,中原的襦裙、深衣内着开裆裤,而胡服完善的合裆裤可防止骑行时裆部摩擦,革 带系扣固定性强,垂挂火药刀具等日常物件,开蹀躞带之先河。靴履屐屦舄中惟靴有勒统, 是独具西北特色的服饰品,是游牧民族活动于山问草隙防狼犬咬啮而发明。“胡服骑射”曾 掀起我国最早的服装改革,战国赵武灵王抛弃衣裳连属制深衣,果断吸纳游牧民族的胡服和 骑射之术,使赵国军队作战便捷而成为军事强国。胡服骑 射废弃下裳改着裤,对革新中原传统服装有着 深远的

3、意义,使胡服得到肯定和传承,衣裤装影 响日甚, 秦兵马俑服装就集中体现了它对戎服 的影响。因时代不同、民族变迁,胡服所蕴涵的 服饰内容也不尽相同。战国胡服指对襟或左衽 窄袖短袄、合裆长裤、束腰革靴及毡帽;秦汉 时其色彩纹样呈融贯东西方风格的强烈时代特 色;魏晋南北朝胡服由大小袖子、长及膝的衫及 膝部加缚的大口裤即裤褶服构成;隋唐胡服达 到鼎盛,典型特征为尖顶浑脱毡帽、翻领小袖 袍、钿镂带、条纹小口裤及软底透空靴;宋元 后,胡服发展缓慢并形成固定模式,是现代西北 民族服饰的雏形。胡服的产生源于多种因素的作用:西北气 候寒冷干燥,有“春风不度玉门关”之说,胡服 从生存目的出发自然地形成上衣和下裤二

4、音式结 构的典型体形型样式0,窄袖紧身四肢分别包裹, 能够有效地抵御寒冷、防止人体水分蒸发;西北 农牧混杂特征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孕育胡服实用便 捷性的前提,良好纺织业使衣用材料得以保障, 兽皮加工的鞣制技艺也相当出色;广阔的黄土 农耕环境和严酷的草地游牧生活,筑就了西北 民族质朴豪爽、粗犷悍厉的民族气质。探究胡服兴盛繁荣并使中华服饰主流巨变的原因何在? 首先在于它本身的属性 l 机能上日趋合理 除满足适应气候、维护人体安垒 的防护性和对骑射劳作等活动的适应性外,胡 服逐步具备了完善的社会机能,包括结构造型 合理、色彩纹样丰富、静态内敛含蓄、动态自由 不羁的审美机能, 简洁实用中使西北民族敦厚 质

5、朴的气质得以自然流露的仪容机能,并传承 为西北服装所特有的标识机能。2款式上更加 丰富。贯头衣、短袄、裤褶服、满裆裤、缚裤、 条纹小口裤等不断沿革,还采用增幅、开衩、加 裆等前所未闻的缝制工艺。3 装饰上更为新颖。 莱萸花卉、珍禽瑞兽、联珠贵字、狩猎民生、胡 人商贾等纹样涵盖了大自然一切美好形象和新 鲜事物。配色合理,出现了复色、灰基调色和无 彩色。刺绣、染缬、彩绘等装饰手段的大量运 用,蹀躞带等饰品增添了“环佩有声”的美妙声 觉效果,极大地提高了其可欣赏性。4材质上 更为精进。从以兽皮为衣发展到皮革、毛、麻和 棉为服用材料,靴鞋还使用了众多复合材料。5 使用对象上愈加广泛。除西北固有的民族之

6、外, 还传人中原南方等地,农人士卒、文武官吏乃 至一国之君等不同阶层的男女老少都穿用。胡 服风采也顺着丝绸之路这条丝帛旒金、香麝溢 芳的大道西传,远播中亚、西亚,影响了伊朗、 印度的服饰风貌。这些内在特质证明,胡服始 终在积极地择新竞优,不断融人新鲜血液,终 于酝酿成这千古巨变。 其次,胡服的繁荣得益于周围社会事件的 影响:1 社会状况的影响。社会的昌盛与动荡 对服装会产生显著的影响,与此同化的服装心 理是胡服发展的助推力。春秋战国的民族融合, 为游牧民族质朴坚强的品格带来了新的文化生 机,其内在的魅力为胡服的传播推波助澜。秦 汉时推行休养生息,胡服逐渐发展壮大,在功 能结构、装饰材质等多方面

7、有所突破 魏晋少 数民族内迁和其政权的建立,使胡汉文化兼容 并蓄,苍凉动魄的游牧民歌、豪迈犷放的边塞 诗赋顺势向中原传播,在实用功能上优越于中 原服装的胡服,以更能适应动荡的社会生活为 契机而被竞相模仿,获得高度流行陆。原田淑 人曾总结:“自少数民族在北疆崛起后,胡俗早 已浸润在汉俗中,从胡服的盛行可见,为隋唐 服装的前趋 ”隋唐呈现出一种“大有胡气”的 垒面开放,是当时服饰文化的一大特征。胡服 达到鼎盛并产生了质的飞跃,“古人上衣下裳, 直至周隋用胡服,而男子始不复著裙”,服饰主 流成为上衣下裤并沿袭至今,这是划时代的革 命 0 2丝绸之路的影响 丝绸之路使西北成 为开放的文化交流区域和存储

8、站,也使西北服 饰融汇了东西方的精华,在胡服的面料和绣饰 中出现了希腊、罗马流行的忍冬纹和雕刻中崇 尚的裸体人像,波斯的有翼神兽、联珠纹,中 亚、西亚的骆驼狮子等,但先民并非纯粹模仿, 而是经过汲取创新形成胡服、中西合璧的纹饰 特征;3唐代开放格局的影响。唐朝以开放的 态度吸收外族异域的优秀文化,高丽乐、中亚 舞、天竺画盛行,唐都长安成为中外文化交流 和经济中心,贵族大贾、留学生和少数民族上 层的云集对城市风尚的变化起着巨大影响,好 新慕异的服装观念迅速深入人心。在社交活动 中,胡服体现出矫健骁勇的阳刚之美,代表着 生活习惯的变化,外在地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这种特征与时代精神相契合因而形成波及

9、社会 各阶层的流行风尚。胡服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起源早、跨越 时空长、发展脉络清、服饰包罗多、涉及民族 广、文化底蕴纯,与中原服饰的宽衣博带、紫衣 金钗形成鲜明对比,为中国服装史增添了精彩 的一笔 胡服是游牧民族服饰文化的核心和精 髓,它与西北民族组成的形象更具有独特神韵, 看似不计较衣饰,只短衣长裤、毡疙瘩简简单 单,实则在造型、结构、款式、材质、装饰等方 面处处留心、处处提炼,这与酸汤面、拉条子、 牛羊肉泡馍等饮食习惯,信天游、唱花儿、吼秦 腔等民歌民风,丧礼大哭大嚎,婚礼骑驴跨马, 节日社火腰鼓等民族习俗一起,成为西北少数 民族直抒胸怀、塑造自身形象的一种方式,它显 示的意义已经超出了服饰本身,因而在中国服 装史中占有独特地位。注释:沈从史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上海 I 997第262页。/瞿宣颗-中国社会史料丛钞上 海书店出版社上海1 985 第 101页。李当岐服 装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I 996第64页。/ (日】原田淑人著常任侠郭淑芬苏兆祥译中国 服装史研究黄山书社黄山I 988第83页。石历丽西安美术学院服装系教师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