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S之后我们的选择.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3799351 上传时间:2023-04-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SARS之后我们的选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SARS之后我们的选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SARS之后我们的选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SARS之后我们的选择.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SARS之后我们的选择.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SARS之后我们的选择.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SARS之后我们的选择.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SARS之后我们的选择“从来没有一个春天这样动人心魄”。“从来没有一个时期如此难以忘怀。”一场非典灾难,使中华民族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数月来,章丘人民万众一心抗击非典,迎难而上促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果断科学决策下,和衷共济,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夺取了抗击非典的阶段性胜利。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不仅挑战着人类的生命安全,也考验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公共卫生体系。如何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如何构筑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长效机制?这是我们亟待破解的难题。非典为何如此肆虐?不是因为病毒的传染性太强,而是因为我们的预警机制太弱。由于缺乏未雨绸缪的公共卫生意识,缺乏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非典

2、迅速蔓延,导致全国5000多人感染,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影响,这是一个沉痛的教训。非典启示我们:只有建立强大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筑起疾病预防控制的牢固防线,才能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面对SARS,我们的缺陷在哪里经过一场非典疫情的洗礼,我们的公共卫生体系暴露出了这样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一是缺乏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反应能力。不论从全国还是从我市来看,防治非典的初期,对突发事件的预警能力弱,疾病监测、报告系统不及时、不准确、不全面。我市已有传染病报告、职业病报告、食物中毒报告、环境中毒报告等疫情报告系统,但一般是通过卫生行政部门层层收集上报,漏报情况比较严重,某些病种的漏报率甚至超过90%。在非典

3、疫情出现前期,疫情报告系统反应迟钝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除了鼠疫、霍乱两种甲类传染病外,其余20多种乙类和丙类传染病按规定均采取旬报、月报、年报制度,时限较宽,其二,一般情况下是由医院通过病人发现病情,但医院却游离在疫情报告系统之外,医生需手工填写报告卡,再将卡片寄往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若等到报告卡片攒多了一块儿寄,时间会拖得更长。其三,乡镇以下疫情收集困难较大,由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效益较差,政府没有拨专项经费,报告疫情得自己掏腰包。这样的疫情报告系统是无法胜任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和监测任务的。只有从制度上构筑信息披露的畅通机制,才是能够让我们乐观面对未来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坚实屏障

4、。二是现有应急体系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不足。我们的医疗卫生体系在构筑时,就不是针对偶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尽管疾病控制机构近年不断深化改革,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健全,在机制、能力、队伍建设上,仍然离有效处理各类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要求相去甚远。1、机制未理顺。长期以来,我市乡镇防保站隶属乡镇卫生院,各防保站人员、设备参差不齐,发展不平衡,与市防疫站开展工作不合拍,关系未理顺,工作效率低。颇切需要卫生防疫体系大变革,强化卫生防疫工作。2、缺乏处理重大传染病疫情和重大突发中毒事件的专业队伍。长期以来,重治轻防的观念,导致卫生防疫部门特别是乡镇防保站(所)人员学历水平、识水平比同级医院低。尽

5、管国家颁发了执业医师法,但非专业人员仍在从事预防医学,占防疫人员 %,一些护士职称的人驻进了卫生防疫部门,转成了公共卫生医师,甚至无专业也可在此“安营扎寨”。 3、设备陈旧,精密仪器缺如。我市公共卫生检验设备多为八十年代中期产品,陈旧落后,有的已经淘汰报废,我市只拥有县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西郊)基本设备的21.82%,检验能力相当于基本能力的59.66%,推荐能力的15.11%。在最近省卫生厅进行的全省疾病控制机构基本情况调查中,共列有14品类必备大型仪器设备,我市仅有4台件,且2台已经报废,仪器设备的严重不足,检验能力水平低,难以满足应对突发事件的需求。与全市人民的健康需求、经济发展的需要和

6、我市大市、强市的形象与地位难相适应。三是法律支撑存在“欠缺”。面对突发的疫情,往往需要的是卫生、公安、商业、财政、环保等诸多部门的协调配合,但由于紧急状态法律制度不统一,部门间的职责分工没有从法律层面加以规定,很难形成政府多部门联动的紧急状态下的指挥机制。再加上长期部门条块分割所导致的信息沟通存有障碍,使得在各部门协作的初期,出现了时间缝隙,由于没有关于公共卫生安全应急方面的行政法规(地方法规),面对非典的突袭,本来最复杂、最细致、最讲求操作性的政府各部门的一系列具体行政行为,只得依靠临时号令来展开,由于临时号令制定紧迫,难免相互之间出现失调,个别之处还存在有悖于法律的尴尬。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7、非典正在退却,但人类与疾病的斗争却是长期的,鼠疫、霍乱、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各类已知和未知的传染病依然会袭击人类。未知的灾难,总是和人类的文明相伴。随着城市化、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必将带来生态环境,公共卫生等一系列新的卫生问题。为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觉,更新一个观念,创新一个机制。具体来讲,就是搞好六个建设,做好三个加强。建立起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未雨绸缪的常态机制。更新一个观念。尽管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我国的一贯方针。多年来,政府也一直强调预防为主,但在实际执行中却是“重治轻防”。医疗机构的经费支出占政府卫生经费的70%以上。政府多次提出对卫生事业费结构进行调整,但却迟迟得不

8、到落实。事实上,疾病预防在整个卫生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据统计,每投入1元公共卫生预防经费,就可少花8元治疗费用,公共卫生建设有前瞻性,即预防为主,只有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把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作为卫生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着力提高处理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才能坚决遏制一些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等重大疾病蔓延的势头。这势必要加大投入,但与重大疾病一旦暴发造成的损失相比,代价要小得多,要下大决心加大预防投入,力争借抗非典之机,纠正卫生系统“重治轻防”的积弊,实现政府卫生部门的职能转变。创新一个机制。现行的预防控制机制已不适应疾病谱和医学模式转变的新要求,迫切需要建立新机制,即要形成集传染

9、病预防与控制、监测检验与评价,教育与促进,应用与指导、技术管理与服务为一体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创新发展环境,搞好六个建设,做好三个加强。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适应防疫体制改革,在积极稳妥的基础上,以原防疫站为基础组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监测中心。实行“一个班子,一个财务,两块牌子,两支队伍”,一个班子,统一领导,解决分家后出现扯皮与混乱问题;一个财务,统一收支,调动两方面的积极性,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两块牌子,合署办公,解决上下体制接轨问题;两支队伍各司其职,解决政事不分,体制不顺问题。让“两个中心”在无痛中诞生,实现疾病控制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软着陆”。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我市卫生防

10、疫站的硬件设施达不到。现有的房屋、设备和条件难以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办公场所拥挤狭小,市防疫站共有干部职工131人,却与机关合署办公不利于科研,达不到科研机构分开的要求。必须为全市疾病控制健康发展构筑一个“大平台”,扩大发展的空间,使之与章丘的形象、地位、实力相符。我市的疾病控制中心拟建1.5万平方米,已拿出了效果图,初步确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构筑疾病控制的高效平台,亟需早日运作,加快建设步伐。建设卫生防疫集团。打造一艘永不沉没的“卫生防疫航空母舰”。对卫生防疫实行纵向整合,横向扩张,提高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整体功能。由卫生部门负责将乡镇(街道)防保站的人、财、物及功能整体划转市防疫站,

11、统一领导组建乡镇防疫所,实行防疫集团化运作。市防疫站对乡镇防疫所的人员配备、资金配置、经济分配、业务职责负全责。乡镇防疫所在行政上、业务上属市防疫站管理,性质上属市防疫站的派出机构。在防疫集团改革过程中,需要人事、计划、组织部门制定配套政策,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从而进一步健全、巩固市、乡、村三级卫生防疫网络,错层下沉,加强卫生防疫机构的纵向合作,上下统一,实现卫生防疫资源共享,把防疫体系真正伸入到农村,对农民负责,提高全市卫生防疫队伍的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公共卫生人才队伍。要建立高质量的公共卫生体系,急需组建一支高素质、跨学科的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突破人才需求“瓶颈”,加速人才工程建设。卫生防病体

12、制改革对新机构的人才需求提出了严峻挑战。未来的卫生监督机构需要一大批类似于“全科医生”的卫生监督人员。为加速人才工程建设,一是要走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路子。提供优惠条件,大胆引进优秀人才;对在职技术人员进行新理论、新技术的培训;创造条件培养在职研究生和学科带头人,注重强化特色专科建设,加大名医培养力度,争创全省重点专科、知名专家。二是要善于挖掘和培养具有潜力的现有人才。认真挑选本单位的技术骨干,通过走目标、交任务、压担子、重奖励等措施,结合卫生防病实践,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力争多出成果,快出人才。建设完善的医疗救治体系。为建立抗击传染病的长效机制,必须建立反应灵敏、救治及时、高效安全的应急救治机制

13、具体讲分三个层次。一是加强市级传染病医疗机构建设。完善白泉疗养院设施建设,作为重大传染病的救治中心。完善慢病站功能,作为一般性传染病(如结核病、皮肤病、性病等)的救治观察中心。在市级各医院中严格按照卫生部“四室一区一间双通道”的要求,建设完善传染病门诊,作为肝炎、肠道门诊诊区。二是强化乡、村卫生医疗机构传染病诊治功能。在中心镇卫生院设立符合标准的传染病门诊,其他乡镇医院和部分条件好、人口集中的村卫生室设立传染病诊室,所有村卫生所都设置专门的传染病诊桌。三是在各医疗卫生单位建立医院感染组织和传染病防治工作指挥系统,严格医务人员诊疗操作规程和个人防护规范,建立流行病学调查询问记录病历,严格各项消毒

14、和消毒效果监测,杜绝各种传染病在医院内感染传播。同时加强传染病防治队伍建设。在全市建立由专业人员组成的救治梯队、疫情处理机动队、疫情检查队、乡镇查体组、乡镇疫情处理机动队。由卫生部门负责组织经常性的实战演练,培训一支业务精良、设备齐全、技术高超,反应灵取的防疫骨干队伍,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迅速应战。建设疫情报告系统。建立一套从上到下垂直的,不受地方干扰的疫情报告系统,把疫情报告系统一直延伸到街道和乡村、各医疗机构发现疫情可直接上网,把个案资料输入到传染病公共数据库,同时自动进入同级疾控机构的疫情报告系统,从而大大提高信息传递速度,实现疫情信息的分级享用。抓住最佳时机,把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建设

15、城市救援系统。现代急救医疗和急救服务运作,早已逾越了医学科学的范畴,只有全社会、各部门通力合作,才能迅速有效地组织、实施成功的救援。一个完整的城市救援系统,不能仅仅依靠医疗卫生部门,而应当将公安、消防、警察和医疗急救人员进行整合,纳入一流的社会联动中心,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接受和处理平台,打破原有应急系统指挥中心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传统模式,以集中投资,统一管理,实现信息资源和通信手段共享。在乡镇(街道)设立若干个“紧急医疗救援服务体系”,形成网络,以缩短救援半径和救援时间。同时,要储备齐全应急物资,不仅要有医疗设备,抢救器材、药品血源,还应包括救护车辆、防护设施和生活物品等,要满足应急工作的特

16、殊需要,要树立大急救理念,实现城市救援网络一体化、标准化、规范化,尽快与国际接轨,急救资源共享与合理分配更为重要而迫切。加强卫生监督,规范执法程序。要深入贯彻实施传染病防治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有关卫生法律法规,并大力宣传,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学法、守法、护法的氛围;加强监督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强化监督员执法责任制,做到依法行政,廉洁奉公。规范执法程序,做到文明执法,公正执法。要正确处理好执法与服务、执法与监督、执法与宣传的关系,克服重执法、轻服务,重许可、轻监督,重实体、轻程序的做法,严格依法行政病服务领导,进一步加强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着力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切实保障全市人民的身体健康。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的法规和规章是依法行政的重要前提,只有依法行政,才能使行政行为高效有序。当前急需在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基础上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尽快出台我市的公共卫生应急处理条例,制定一部我市统一的紧急状态法,从法律层面确定紧急状态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