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斗拱的演变与发展.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3797318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斗拱的演变与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斗拱的演变与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斗拱的演变与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斗拱的演变与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斗拱的演变与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斗拱的演变与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斗拱的演变与发展.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创新思维与设计论文班级: 学号:姓名: 专业:浅谈斗拱的演变与发展新华学院经管系电子商务一班2013届 邹海忠 指导教师:摘要:从斗拱被创造至今,无时不刻的进行着创新,每一步都凝结着数位旷世奇才的心血,从最为简单的桥开始应用,到各类特色建筑的应用,从宋朝的铺作到清代的斗科,从西周以来,斗拱首先从用于柱顶,到群体应用于整个建筑,它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今,中国上海的“中国馆”就是有着鲜明特色的斗拱应用与创新。同时,合金铝斗拱在仿古建筑中的应用已逐步进入我们的生活,斗拱构造在时时刻刻的创新与发展。关键词:创新、斗拱、结构、空间正文: 一、 什么是创新?为什么要创新? 创新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

2、,不断拓展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认知与行为的过程和结果的活动。具体的讲,创新是指人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 创新是人类生命体内自我更新、自我进化的自然天性。创新是人类心理特有的天性。创新是人类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客观要求。创新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志。创新是人类与自然交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我们为何要创新?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的商汤王就喊出了响彻环宇的创新之音“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了严峻的挑战:资源匮乏、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疾病丛生;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人口压力、经济压力、

3、安全压力、资源压力、技术压力、分配压力、创新压力、文化教育压力、国民素质压力、民主与法制的压力;以创新为特征的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纪:从生产率看,日本是中国40倍,美国是中国50倍,中等发达国家是中国10倍;从科技投入看,日本是中国25倍,美国是中国50倍;从人均科技投入看,日本是中国250倍,美国是中国300倍。98年全国专利35960件,外国人占61.3% 无论是纵观历史,还是横阅当今,民族之间或国家之间的所有进步和落后的差异,都是由创新所致。一切竞争归根结底都是创新人才及创新人才所具备的创新能力的竞争,是创新速度与效率的竞争,而适宜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制度安排与环境营造是创新的根

4、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家,中华民族从来不缺少创新精神和创造型思维的能力。我们应该有坚定的信念,特别是我们的年轻人,应该有这种信心、有这种信念,要坚持弘扬创新精神,要大力培育创新意识,在新的世纪里,我们一定能够重现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加需要的就是创新精神,但是创新不是凭空想象,那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想要进行创新,我们就要对已经存在的产品进行了解,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其进行改造和创新!二、斗拱的出现与演变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体系的重要结构构件,是联结柱、梁、桁、枋的一种独特的托架。其最初是满足建筑梁柱承托功能的需要,即将

5、屋顶大面积荷载经斗拱传递到柱子上,使屋架在承受水平外力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在一定的程度上能抵御地震、和台风等灾害。明以后,斗拱的发展逐渐演变成由简到繁的纯装饰性活动。 从结构上看,斗拱由方形的栌斗、矩形的拱和斜的昂组成。从 形象上看,斗拱最早出现于商周时期,商周青铜器“令簋”的四足即与斗拱之栌斗形象相似。此时的“斗拱”只起简单的承托作用。从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铜方案上看已经有45度转角放置的、用于悬 挑的斗拱形象。汉朝时期斗拱的结构、形态更加丰富。其多样化多表现于栌斗,起形态至少有五种:1.一斗二升2.一斗三升3.一斗二升两侧附加支点承托4.重叠多重横拱5.横拱形状有平直形的“枅”、弓形

6、的“栾”(曲枅)、折线形、曲线形的异形枅。此时的斗拱还增加了减少弯矩和剪力的作用。 柱头斗拱在发挥承托作用、悬挑作用的同时,由于扩大了支座,增添了支点,改善了节点构造, “可以增加梁身在同一净跨下的荷载力。”从而 有效地缩短了梁、柃构件的计算跨度,明显减少了构件的弯矩应力和剪应力。随着建筑物柱间距 的增大,为争取檐枋的跨中支点,建筑中又逐渐形成了补间斗拱。山东日照两城山画像石中,已显现出额枋上设置叠涩形补间的形象。 两晋、南北朝时期斗拱的主要分件斗与拱的形式,逐渐趋于规范。其补间斗拱的构造与形式,继汉代的传统加以改革与创新,出现了华拱与人字拱两种。这些补间铺作均不出跳,其作用只限于增添檐枋的跨

7、中支点,以减少檐枋的弯矩和挠度。人字拱也由直线逐渐 演变为曲线,表现出对斗拱艺术效果的积极追求,作为结构构件的斗拱逐渐增强了审美的装饰作用,并已经用两跳的华拱承托出檐。晚唐时期的佛光寺大殿除了在第四跳上多了一个新构件耍头外,其外檐也采用了四跳的七铺作双抄双下昂斗拱,檐口挑出约4米,充分显示了斗拱出跳支持深远出檐的结构功能。从这个实例看,唐代斗拱一般都较为硕大,起着重要的结构性和支撑性作用。我们从佛光寺大殿可以看到,它的外槽柱头铺作和内槽柱头铺作,都有柱头方和扶壁拱重叠成井干状。这种重叠的柱头枋左右连接形成了内外槽的两圈纵架,把柱头铺作,连同转角铺作、补间铺作在左右方向拉结起来。同时,在内外槽铺

8、作之间,也采取了两个拉结措施,第一是以明乳栿的头部和尾部分别插入外槽柱头铺作和内槽柱头铺作,形成第二跳华拱,第二是以素枋的前端插入外槽柱头铺作,引出第四跳华拱,尾部插入内槽柱头铺作,形成第四跳华拱。这样,通过明乳栿和素方的上下两层连接,是外槽与内槽之间有了拉结的横梁。通过上述纵架连结,整个内外槽铺作组成了坚实的如同水平框架的铺作层。这个铺作层,上承屋架层,下接柱网层,对保持殿堂型构架的整体性起到了关键作用。唐代斗拱普遍壮硕,雄伟,这些斗拱不仅在做法上、组合上显现合理的力学关系和清晰的结构逻辑,而且在造型上形成了合理的、规范化的形式。这位宋代营造法式的编修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五代时期的建筑斗拱

9、没有很大的改变,其仍然沿袭唐代斗拱风格,雄浑大方、简洁明快、技艺统一、格调高迈、华不纤巧,斗拱在整体布局中变化多种多样,错落有序、别开生面。 宋(辽金)元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建筑发生较大转变的时期,这时期的斗拱形象开始走向柔美绚丽,一般用料较小“整个铺作的组合比较复杂,斜拱开始普遍使用,其斗拱的作用开始减小,趋于装饰性。宋代建筑的主要代表是山西太原晋祠的圣母殿。明清时期,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材料由易腐蚀的夯土、木材逐渐被砖石所代替,这使得屋檐悬挑的深度明显减小。当挑檐桁挑出距离相应收缩时,整个斗拱尺度也显著缩小,其结构性能亦逐渐退化。除此之外,明清时期建筑斗拱的特征还有乳栿变成挑尖梁。尺度硕

10、大的挑尖梁不是插入,而是压在柱头科斗拱上,梁头直接承托正心街,柱头科支撑挑檐的作用已被挑尖梁所取代,外檐斗拱的悬挑功能明显退化斗拱的演变史不仅是斗拱自身的演变史,它也是建筑文化、建筑形式演变的缩影。当然,对于斗拱同文化的关系,还有待专门的探讨。三、斗拱的创新应用 为保持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地方建筑形式所表现的地域文化,使其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建筑及其艺术,从保护环境,节约稀少自然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仿古建筑,提炼其在建筑材料与工艺技术上的成就,创新发展新工艺成为维系传统建筑文化艺术一条重要有效的途径。合金铝斗拱技术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应运而生。 合金铝斗拱技术在仿古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11、超然致远”工程是济南大明湖综合整治工程“超然致远”景区内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整个综合整治工程的核心。景区西眺大明湖,东临小东湖。本组团总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超然楼高约52米,共七层。 “超然致远”仿古建筑工程中,由戏台、博艺堂和超然楼组成。所有单体建筑均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古建装饰装修。其中戏台与博艺堂的装饰装修分部分项工程均采用木斗栱等传统工艺做法进行施工。考虑到大明湖周边水环境和当地气候条件影响,日后维修比 较困难,以及维修费用,超然楼在装饰装修上采用了合金铝斗拱新工艺。结语 中原传统建筑形式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体现,在超然楼仿古建筑修建过程中,工匠们并不是一味按照宋营造法式或清工部工程做法的规定,在保持古建筑风貌的同时,根据功能、现状、实际可能,采用自己所熟知的或本地流传的营造技术,大胆创新合金铝斗 拱工艺技术,不仅节约了建筑用材,而且建筑造型及功能适用性都更适合当地的地域环境。参 考 文 献 1. 姚承祖.营造法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2. 陈明达.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文物出版社.1981年3. 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1991年 4. 刘学军.中国古建筑文学意境审美中国环境科学出版利1998 年 5. 楼庆西.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