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命题特点及复习对策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3796774 上传时间:2022-11-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7.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命题特点及复习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命题特点及复习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命题特点及复习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命题特点及复习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命题特点及复习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命题特点及复习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命题特点及复习对策(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命题特点及复习对策一、命题的基本特点 总的来说,古代文阅读的命题基本是稳定的。主要表现为下列几点: 1、选择“浅易”的古文语段 所谓“浅易”,主要特征是:从表达方式来说,以叙述为主,偶尔有一点议论,或者是作者直接发议论,或者是借人物之口发议论;从运用的词语来说,主要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常见的文言虚词,较少涉及非常见的实词和虚词;从句式上说,主要运用常见的文言文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疑问句等,极少出现非常见的文言句式;从内容上说,与作者写作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没有更多的联系,较少涉及古代的名物典章制度。因此高考所选择的古代文语段几乎全是史传文的语段。这样的语段,一般我们阅

2、读是不太困难的。 2、人物性格由单一趋于复杂 以往所选古文语段中的主要人物性格比较单一,或忠或奸,或孝或廉,或善处事或善用兵等。如2003年所选关于田单的片断,主要表现其作战善于用“诈”。而2004年所选李将军列传片断中的李广,其性格比较复杂,2005年所选裴矩传中的裴矩,则有“佞于隋”而“忠于唐”这个侧面,性格明显趋于复杂。人物性格的趋于复杂,表明阅读难度有某些提高。而2006年江苏省语文高考文言文试题,则节选了新唐书阳城传中的一段,根据阳城这个人物的特点,选取“智谋”为信息点,视角较新。08年节选了宋书-王昙首传,09年节选了北史-魏德深传,10年节选了明史-王袆传,信息点更细,视角更新。

3、 3、侧重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 以往在古文阅读的试题中,考字词理解的试题通常有三题,而2003年则改为实词、虚词各一题,而筛选信息、分析文意、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试题则由过去的两题增加为三题。这是很显然的变化。再则,过去理解文句含意的试题全用选择题,而从2002年起,则改用考生直接翻译的试题,分值为6分。2005年江苏省语文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分值达到9分,看起来只是题型的变化和分值的变化,实际上对文意理解的要求更高,而且它把对文意理解的考查和语言形式的考查结合在一起,更具有综合性。 4、强调根据语境来答题 可以这样说,现在的古文阅读的每一道试题,都要以对全文的正确理解为背景,都要以对上下文句的正

4、确分析为条件,方能作出正确回答。即便是理解常见实词的含义、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也要根据具体语境作判断,几乎找不到凭借死记硬背来回答的试题。至于翻译文句、筛选信息需要凭借对语境的正确分析,这些都是不用赘述的。 二、复习的基本对策 1、转变阅读观念 一般复习古文,往往死抠字词,背诵多义实词的义项,死抠文中虚词的用法,一个劲儿地挖通假、活用,反复辨识文言句式,走的是学习古汉语的路子。也就是说,把古文当作学习古汉语的材料来对待。这样做,就平时的学习而言,也许有某些作用,就高考而言,显然是不上路子的。这里谈的“转变阅读观念”,首先要把古文当作文章来阅读。再从高考试题本身来看,强调根据语境答题,不直接考查

5、文言句式,自然也说明要把古文当作文章来阅读,而不能只把它当作学习古汉语的材料来对待。 2、注重课本的复习 有人误认为高考语文试卷不考课本,因此在复习中把课本扔在一边。这种看法和做法显然是不恰当的。近几年所考文言实词 “竟死”、“将兵”、“曲折”、“结发”、“讽”、“哂”、“遇”、“务”等几乎全是课本上学过的;近年所考文言虚词“以”、“于”、“既”、“无”、“为”、“焉”、“因”等,全是课本上学过的;试题涉及到的文言句式也都是课本上学过的。更何况有的试题还直接引课本中的文句与阅读材料中的文句配对成题呢?可见,巩固课本,总结基础知识,非常关键。如果复习不及时,巩固不理想,学生对所学的文言文只能留下

6、浅淡的痕迹,即使在试卷上出现课本中的词语也不知所云,那将是可怕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努力做到在高三上学期,把以前学过的文言篇目复习两遍,做到“温故而知新”。两遍复习法,采取由浅入深、由零散到集中、由个体到群体的方式。第一步,9,10,11月,利用晨读,将1至6册课本所有文言篇目,采取5、4、3、2、1、6的先后顺序,每周三节晨读,一周一个单元,十周可以复习完。要求学生每篇必读两遍,第一遍连注释一起读,重点读注释,解义;第二遍,通读全篇,如有背诵,复习背诵。这一步,是以学生个体的活动为主,教师仅指导而已,目的在于熟悉课文内容,在浅表意义上,力图增强语感和熟悉程度。第二步,1

7、2月,利用一个月的课上时间,师生共同逐篇复习课文。这一步,是最关键的,积累实词、虚词的常见意义和用法,并配以一定量的课外练习,这是对第一步的深化与提高。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备课,形式上,好象是在串讲文言文;实质上,教师一定要把全套教材每篇文言文的知识要点烂熟于心,课上复习时,要拎出要领,触类旁通,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总结规律,授之以渔。3、适当练习课外语段 在复习掌握课内知识点的基础上,我们更要加强课外文言材料的阅读,通过转变阅读方法、阅读观念来提高自己文言的整体能力。也可分两步练习:第一步,和上一轮以课内辐射课外不同,本轮以课外文段为主,辐射课内已学知识。具体做15-20篇课外文言语段,凡涉及课内

8、的实词虚词及句式用法等,都呼应贯通来理解记忆。第二步,以综合训练为主。以重点课文为例,用一课带多点的方式,选取一些在词语句式上比较典型,且涉及文言知识面较广的文章,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让学生练习自己出题,学会找点、设点、解点,吃透关键虚实词及句法、用法等。整个复习过程,一定要突出重点,做到每课有得,充分体现知识体系的连续性、相关性和取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的精神。只有如此,才能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才能从浅表的熟识达到深层的理解,进而从容的运用。总结近年高考文言试题的选材,多出自“二十四史”,以叙述为主,议论较少,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简洁。2004年全国卷一所选文段为后汉书孟尝传,主人公孟尝;20

9、04年全国卷二所选文段为欧阳文忠公集桑怿传,主人公桑怿;2004年全国卷三所选文段为汉书疏广传,主人公疏广。2005年全国卷一所选文段为北史裴侠传,主人公裴侠;2005年全国卷二所选文段为史记滑稽列传,主人公优孟;2005年全国卷三所选文段为汉书丙吉传,主人公丙吉。2006年全国卷一所选文段为南史何远传,主人公何远;2006年全国卷二所选文段为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主人公季布;2006年安徽卷文言选自齐民要术。2007年全国一卷所选文段为后汉书-宋钧传,08年节选了宋书-王昙首传,09年节选了北史-魏德深传,10年节选了明史-王袆传。这些所选文段基本都是人物传记,选材为廉吏、义士、忠臣、勇将;材料

10、所涉及的人和事或相夫教子、事亲至孝,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或古代贤臣良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刚直抗上、执法如山等,人物皆为正面形象,既符合传统的道德规范,又不失现实教育意义。因此我们就可以有意选择一些这样的作品进行训练,注重史传类作品的特点,并归纳其要点。例如:了解职官变动的文言词语,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征、辟、荐、举、拜、除、授;表示升官职的词语:起、擢、拔。表示降职、罢免的词语:贬、谪、左迁、罢、免、黜。又如了解常见职官词语的含义,表示武官的词语,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表示文官的词语,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外郎、主事、太守、刺史、长史、知州、知

11、府、令等。这些对复习都非常重要如果有可能还可以做近五年的高考试题。因为这样的试题选文规范,试题规范。在练习中还可以找到命题的规律,解题的窍门。 4、强化薄弱环节,亮出得分点。考纲规定“翻译文中的句子”,对这类试题考生往往自我感觉良好,但失分较多。为此,考生应该从全面关注。文言文翻译总可以归纳为三个字,即信、达、雅,即要求译文翻译准确、语句通顺、富有文采。其实要求能达到准确和通顺基本就能得分。翻译句子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一是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对全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概念。二是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三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将原文中的每一个字的意思能落实到译文中。面对文言文

12、翻译中的失分现象可以采取以下的应对策略。(1)通读全文,注意细节。文言文的阅读是整体阅读,不能将句子断章取义就拿来翻译,人物传记中要注意人物的名、字、号,如福建卷中的“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中的“鸿”就是张自新的名。再如江苏卷中“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中的“仰”就是田仰,这容易看出。另外对翻译的句子中出现的地名、官职等也不要生硬地翻译。(2)以“本”为本,触类旁通。文言文的翻译考查的是学生的古文积淀,不可能一蹴而就。对文言文翻译感到力不从心的同学其实是古文积淀不足的反映。在高三的复习里,加强对已经学过的文言课文的巩固其实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在高考的文言文句子翻译里,一些关键词大多你能在学过

13、的课文中找到相同或相近的解释。如江苏卷里“购仰妻子急”的“购”字在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中就能找到:“追购又急,天高地迥”,“购”字都是解释为“悬赏捉拿”;如四川卷中的“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的“所以”在韩愈的师说中能找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所以”都是解释为“用来的”,如果能够熟练地掌握课文中实词和虚词的意义,文言文句子翻译中的关键词的翻译就迎刃而解了,其实这就是翻译的得分点。所以以课本为“本”来提高文言文翻译的得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3)虚词用法,成竹在胸。考试大纲中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应该了然于胸,这18个文言虚词分别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

14、、因、于、与、则、者、之。在句子翻译中这些虚词是经常出现的。在2009年的高考中,虚词“以”考到的频率最高,在09全国卷、湖北卷、山东卷、福建卷、天津卷、辽宁卷、宁夏海南卷中都考到了。掌握常用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就为流畅、准确地翻译文言句子扫清了一大障碍。 (4)特殊句式,运用自如。在文言文句子翻译中,有些特殊的文言句式应该熟练地掌握,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等,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考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和省略句的比较多,像10年的浙江卷、四川卷中都有典型的宾语前置句。而省略句在翻译中出现的频率更高,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补充。(5)词类活用,准确翻译。在句子翻译里

15、,经常会出现词类活用现象,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活用作状语、名词活用作动词等。如10年江苏卷中的“独闻而异之”中的“异”就是意动用法,翻译成“以为异”,09年福建卷中“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的“忧”就是使动用法,翻译成“使忧”,江苏卷中“踪迹至通明家”中的“踪迹”就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翻译成“追踪觅迹”,类似这样的词语在翻译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有时往往就是整句翻译的得分点。三、应试的基本技巧 1、整体解读文章 前面说过,高考选择“浅易”古代文作为阅读材料。具体地说,就是选择比较典范的史传文中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片断。依据这一特点,阅读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知人。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

16、。具体地说,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对这些都要一一搞清楚。 (2)明事。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弄清这些问题,就是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辨理。所谓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 2、倒吃甘蔗 层层划读 所谓“倒读法”,就是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