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张家界生态农业建设的探讨.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3793582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张家界生态农业建设的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对张家界生态农业建设的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对张家界生态农业建设的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对张家界生态农业建设的探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对张家界生态农业建设的探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张家界生态农业建设的探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张家界生态农业建设的探讨.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张家界生态农业建设的探讨张家界市农业局农艺师 胡宏勇生态市建设是我市发展提出的新思路,是保护“武陵源世界文化遗产”金招牌的新举措,是遵循生态学规律和生态经济学规律,应对中国加八WTO、构建和协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现就我市生态市建设中的生态农业建设问题进行初步探讨。1、生态农业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我市生态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主要表现在:1.1. 人口逐年增加,耕地逐年减少 全市人口从1989年的146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160万人,年平均增加0.87万人;全市耕地从1989年的94.04千公顷,减少到2005年的77.51千公顷,

2、年均减少1.03千公顷(合15497亩),人均耕地由1989年的0.99亩减少到2005年的0.73亩,人地矛盾突出。1.2. 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 水土流失既有天灾,更多的是人祸,是人类毁林垦荒,过度耕种和破坏植被的结果。全市水土流失面积2961.4km2,以面蚀为主,占总面积的30.97%,土壤平均侵蚀量达1546万吨,侵蚀区侵蚀模数为5220吨/年、平方公里。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土壤肥力退化,全市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1.5%的面积占耕地面积的80%,整个土壤肥力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全市低产田土曾达3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5%。1.3. 自然灾害频繁,灾情日益加剧 我市是一个“大雨大灾

3、、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春有倒春寒、秋有寒露风、夏有风冰雹、冬有霜冰冻”的灾害多发区。九十年代全市共发生洪灾、旱灾、地质灾害等各种自然灾害2000多起,其中较大的洪灾7次,受灾面积36.3万顷,造成70.3亿元的经济损失。特别是1998年7月22-23日,全市大范围普降特大暴雨,出现历史最高洪峰,流量达2万多立方米/秒,洪水泛滥成灾。工农业生产遭受巨大损失,据统计,全市受灾人口达115.13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08.32千公顷,毁坏耕地14.8千公顷;较大的旱灾6次,受灾面积4162.67公顷,经济损失2.6亿元;大于1万立方米的地质灾害近80起,最大3000万立方米,经济员失达7亿元,死亡1

4、4人。1.4. 污染事故不断,生态环境恶坏 不合理的工业、矿产资源开发,如水泥厂、镍钼冶炼厂、石灰厂等在浇制、冶炼过程中释放大量的尘埃废气逸散到大地的上空而引起严重的污染,导致周围大面积的水稻空壳和柑桔落果,如桑植水泥厂曾发生例似案件。又如盲目开采的庄塔煤矿,其富含硫酸铁、硫酸铝的煤洞废水,排出后导致庄塔水库鱼虾绝迹和灌溉区域的轻度污染。加上过来对土壤长期的“过度开发”,绿色植被锐减,山坡裸露,不仅减弱了对太阳能的吸收和转化,而且使许多有害生物的天敌失去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天敌数量的减少,依靠施用大量农药来保护,如建市12年来平均每年使用农药量在1200吨以上。土壤肥力不降,化肥使用量逐年加大,

5、1990年全市化肥使用量27371吨,2000年化公总用量增加到41623.7吨。大量化肥、农药投入,通过流失、扩散、残留、酸化、富集等途径,造成严重的农业环境污染。使农产品品质下降,粮食不香,蔬菜不鲜、瓜果不甜,人畜农药中毒和食物中毒时有发生,直接威胁人们的消费安全和身体健康。生物多样性保护受到了影响。我市地貌结构的复杂性和小气候的多样性,生物种群和野生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区域内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类和数量日趋减少,部分生物种群濒危绝迹,如麻雀、黑猪、荞麦、豌豆等。以上生态问题,应该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办法来解决,生态农业建设势在必行。2、生态农业建设的可行性。2.

6、1. 理论上的依据 生态农业是通过合理利用生物之间的生态关系(包括食物链关系、共生关系、相克关系等),采用科学的办法,提高太阳能的利用转化率,在一定时空和范围内,使生物量和生产效率最大化、水土流失最少化,做到资源的用、养、保相结合和循环利用,使人与生物群落及适宜的环境综合发展,最大限度的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持久性和均衡性。2.2. 政策法律的支持 党的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提出的“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要大力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努力开展对环境污染和综合治理,加大生态环境的保护,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很好地结合起来”。之后,相继出台了森林法、草源法、环保法、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和退耕

7、还林、还草、还湖等一系列法律、政策。这都是我们进行生态农业建设的法律政策保证。2.3. 有供借鉴的实践经验 从80年代初,全市农业科技工作者就开始对生态农业建设进行探索,先后总结出了“稻、萍、渔”,旱分厢间套多熟制、植树造林、林粮林经间作、应用沼气等大批生态建设技术措施。1993年9月,慈利县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县,经过6年多建设,总结出了一套成熟的技术,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带动了生态产业发展,1999年通过国家验收。项目建成后,全县GDP比建成前增长1.8倍,达20亿元,2000年慈利县森林覆盖率达57.8%,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2.4. 群众有积极性 我市生态农业建设有广

8、泛的群众基础,几十年来通过推广普及生态农业科技知识,广大农民学到了不少技术,尝到了甜头。许多农民自觉地建沼气池,应用旱地分厢间套多熟制栽培等生态农业技术。搞生态农业建设群众积极性较高。3、生态农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建议目标。3.1. 指导思想 从我市实际出发,遵循两大规律,推广四种生态模式,实现三大目标。两大规律:生态学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四大生态模式:立体种植(养)模式,种养加(食物链)模式,水域、水田共生模式和太阳能、生物能利用模式。三大目标:资源配置优化,农副产品优质和生活环境优美。3.2. 建议目标 2010年全市生态农业建设预期实现目标。3.2.1 全面推广标准化生产,标准化生产率达9

9、5%以上。3.2.2 无公害农产品率达100%,优质农产品率达80%以上。3.2.3 培肥土壤,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到2%以上。3.2.4 全面推进庭院经济建设,种养沼生态模式普及户率达50%以上。3.2.5 农业科质贡献率50%以上。4、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技术措施。根据我市农业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地力下降,水土流失,农用化学品污染环境的现状,建议推广以下治理和确保农产品无公害优质生产的技术措施。4.1. 生物物质的多级利用和转化再生技术 主要在现有农业生态食物链的基础上,采取加入新的链节或将两条食物链联成一条新的食物链的办法,组成新的食物链,从而提高初级产品的转化和利用率,增加产品种类、产量和

10、产值,同时对环境起净化作用。例:农产品(粮食、青饲料、副产品)加工成饲料;饲料饲养家畜家禽,畜力用于农业生产,粪便入沼气池;沼气作燃料,沼液可以入塘养鱼,沼渣、沼液也可肥田沃地。4.2. 太阳能和生物能的开发利用技术 农业生产过程实质上是能量的转化过程。太阳能、人力、畜力和沼气是最洁净、最经济的能源。具体开发利用措施:一是普及地膜覆盖及育苗移栽技术;二是旱地全面推广分厢间套多熟制;三是改良役畜、农用设备,改良率在90%以上;四是沼气入户率50%以上。4.3. 农业立体生产技术 农业立体生产技术就是利用农业生物群落内不同生态特性和互利共生关系,分层利用自然资源的技术。主要成熟技术有:林、果、茶、

11、药、粮、草立体共生种植技术;旱地分厢间套多熟栽培技术;稻、萍、渔共生技术和水域水生动植物共生技术。4.4. 生物养地技术 用生物技术培肥土壤和地力,主要措施:4.4.1. 杜绝秸杆焚烧,推广普及秸杆还田还地和过腹还田还地技术。4.4.2. 逐渐减少化肥使用量,杜绝单施和偏施化肥的现象,努力增加有机肥的施用量,提高土壤肥力和有机质含量。4.4.3. 建立用养结合的轮用复种耕作制度。4.4.4. 积极发展绿肥生产,合理使用生物菌肥,平衡使用化肥。4.5. 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技术 农业生产中的病虫、杂草和鼠害等有害生物,严重制约着农产品产量、质量的提高,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有害生物防治主要采用生

12、物措施、农业措施和辅助化学措施。即培育和应用抗性品种、利用自然天敌灭害技术;合理布局、应用先进的栽培技术等人工措施抑治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和漫延;必要时辅助使用非违禁农药。4.6. 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技术 水土流失既有天灾,更多的是人祸,事实证明水土流失是人类毁林垦荒、过度耕种和破坏植被的结果。改善植被状况,是根治水土流失的最有效途径。4.6.1. 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草则草,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确保大于25%的坡地不再耕种。4.6.2. 推广果草(粮、药)共生园。在现有的桔园、梨园、桃园等水果园中的树间种上适当的饲草(粮、药)、蓄留杂草或覆盖秸杆等。4.6.3. 推

13、广旱地春季勉耕栽培技术和覆膜技术。4.6.4. 推广应用省些灶、沼气和烤烟柴改煤烘烤措施。5、生态农业建设的保障措施。5.1.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市、县(区)、乡(镇)成立生态农业建设领导小组和生态农业办公室,并进一步充实力量,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组织协调全社会各部门统一行动,参与建设。5.2. 加强农业环境监测 包括健全环保监测机构,充实人员,增添装备,保障经费,改善手段,开展规范化和科学监测活动,为生态农业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5.3. 强化服务体系 通过深化体制改革,转变服务职能,完善市、县、乡三级服务体系,为生态农业建设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系列化服务。5.4. 制定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 市、县(区)、乡(镇)要为生态农业建设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以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的步伐。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