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源流探析薛翔骥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3789727 上传时间:2023-10-0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源流探析薛翔骥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华源流探析薛翔骥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华源流探析薛翔骥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华源流探析薛翔骥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华源流探析薛翔骥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华源流探析薛翔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源流探析薛翔骥(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华源流探析薛翔骥摘要:根据人类学研究Y染色体非重组区及体质人类学等的最新成果,结合中国古籍研究与考古学进展,本文认为:形成中国人的原始人群,主要的直接的源头还应是中亚地区,东南亚地区只是局部的或间接的源头。从中亚地区进入东南亚地区并形成巽它型齿的古老现代人人群,在进入华南或回流中亚转而进入中国北方地区、北亚的过程中,异化为中国型齿人群。此后,中国型齿人群在中国北方、北亚地区不断向东、南方向迁移、交融,在较晚的时期,在中国逐渐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东亚蒙古人种群,即当今的中国现代人族群包括汉族。Abstrat:Basisthelastrdftheanthrplgystudy,bineprgressf

2、thehineseanientrksresearhandArhelgy,Thistextthink:Theriginalfthefratinhinese,aindiretsureshuldbeentralAsia,SutheastAsiaisjustpartffrindiretsure.AnientankindfrentralAsiaenterSutheastAsiahbehaveSundadntytth,theserdenterthesuthfhinariruflueneentersentralAsiaandntinueenteringnrthernhinaandnrthAsia,aberr

3、anebeehuanhbehaveSindntytth.Henefrth,theserdfrnrthernhinaandnrthAsia,ntinuuslytransplantteasthinaandsuthernhina.Atthelaterperid,beetheEastAsianglidftherealeaninggradually,bealsthehinesefn.关键词:中国人、源流;NRY、体质人类学、考古学、古籍学;中亚、东南亚;中国北方Keyrds:hinese、Headstrea;NRY、PhysialAnthrplgy、Arhaelgy、AnientStudy;entral

4、Asia、SutheastAsia、Nrthernhina一、古人类的遗传学研究1.1、Y染色体非重组区NRY的研究金力先生等研究认为:1汉族的根源在中国北方。南方汉族是北方汉族向南方迁移扩散的结果。然而,2文又认为:东南亚群体中的单倍型几乎涵盖全部中国和东亚的特异单倍型,因此东南亚可能是早期由非洲迁来的人群进入东亚的第一站,从那儿开场中国人的祖先从东南亚进入中国南方,而后越过长江进入北方地区。这一发现与线粒体DNA单倍型分布相符。这里,1文与2文就形成一个严重的矛盾:形成汉族的古老原始人群,从东南亚起步,经中国南方越过长江进入中国北方,难道是一个不剩的整体迁移吗?假如不是,那么沿途遗留在东南

5、亚、中国南方的原始汉族人群,其父系基因库就大可不必从北方汉族获得,换句话说,假设按2文,那么南方汉族当今的父系基因库,完全可以是未迁移或遗留在当地的原始汉族人群所有。因此,假设2文结论成立,1文的研究结论,学术价值就要大打折扣。对此,杜假设甫、肖春杰先生相关的遗传学研究67,根本否认了2文。本文研究认为,形成中国人的原始人群,主要的直接的源头还应是中亚地区,东南亚地区只是局部的或间接的源头。从中亚地区进入东南亚地区并形成巽它型齿的古老现代人人群,在进入华南或回流中亚转而进入中国北方地区、北亚的过程中,异化为中国型齿人群。此后,中国型齿人群在中国北方、北亚地区不断向东、南方向迁移、交融,在较晚的

6、时期,在中国逐渐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东亚蒙古人种群,即当今的中国现代人种群包括汉族。此注:本文作者认为,东南亚及澳洲古老人群,之所以主要选择绕道中亚向其它地区迁移扩散,是因为这些古老人群,本身就是通过中亚来到东南亚及澳洲的,其绕道中亚的迁移扩散行为,只是动物的一种本能性“回流行为的表现。为了明晰地看到这个过程,下面首先来看Y3的Y染色体非重组区NRY类型在全球的地理分布图见下列图,取自3。从图上,我们明晰地看到:1、现代中国北方汉族和蒙古人中,一定频率出现的N、Q类型,只在中亚乌兹别克人、北亚如布里亚特人和美洲人群中出现,并不见于中国南方原生少数民族和东南亚;2、现代中国北方汉族和蒙古人中,一定频

7、率出现的J类型,只在中亚乌兹别克人、南亚局部地区如印度西北的Punjab人有,并不见于中国南方原生少数民族和东南亚;3、现代中国北方汉族和蒙古人中,较高频率出现的类型,高频率出如今澳洲、东南亚和北亚、北美洲,但在台湾人中却没有;4、藏族人群、日、韩人群中高频率出现的D类型,只在中亚哈萨克人群和北亚蒙古人群中有,却不见于中国大陆其别人群,也不见于东南亚人群;5、在中国北方汉族和蒙古人中低频率出现的K类型,只在中亚乌兹别克人、北亚如布里亚特人一定频率出现,而在东南亚、澳洲人群以较高频率出现,在中国大陆其别人群中,那么没有K类型;6、东南亚人群中较高频率出现的F类型,在蒙古人群、朝鲜人群中都有,但在

8、中国大陆包括汉族在内的其别人群中,却没有发现;7、中国北方汉族和东亚其别人群、东南亚人群及太平洋人群中高频率出现类型,然而,中国北方汉族和东北亚其别人群的类型,在内容上和中国南方原生少数民族、东南亚人群的类型,有着根本的差异。14研究发现,南方汉族与北方汉族的Y染色体单倍群频率分布非常相近,尤其是具有122-突变的单倍群(3-122和3e-134)普遍存在于我们研究的汉族群体中北方汉族在37-71%之间,平均53.8%;南方汉族在35-74%之间,平均54.2%。南方原住民族中普遍出现的单倍群119-(1)和95-T(2a)在南方汉族中的频率3-42%,平均19%高于北方汉族1-10%,平均5

9、%。而且,南方原住民族中普遍存在的单倍群1b-110,2a1-88和3d-7,在南方汉族中低频存在平均4%,而北方汉族中却没观察到此注:1文中的3-122、3e-134、1、2a、1b-110、2a1-88、3d-7,分别对应着4文中H6、H8、H9、H11、H10、H12、H7,是对类型标示的两种符号系统。以上对中国北方汉族及其他东北亚人群的NRY类型分析的结果,可以肯定:中国北方汉族出现的单倍群类型,与中国南方原生少数民族、东南亚人群,有着非同源的明显差异,因此,不能按2文简单推论“中国人的祖先从东南亚进入中国南方,而后越过长江进入北方地区,而应该考虑中国北方汉族是多源流迁移形成的。1.2

10、、其他遗传学研究6杜假设甫、肖春杰先生根据38个基因座此注:AB、NSs、Rh、P、Dieg、Duffy、Kell、Kidd、Leis、Lutheran等红细胞血型,白细胞抗原系统中的HLAA、B、D,酸性磷酸酶、腺苷脱氨酶、腺苷酸激酶、酯酶D、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谷丙转氨酶、乙二醛酶、葡萄糖磷酸变位酶-1、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等红细胞酶,A-抗胰蛋白酶、补体第二、三、四、六、七组分,备解素因子B、血清A-球蛋白、结合珠蛋白、免疫球蛋白G因子与K因子、转铁蛋白等血清蛋白质,以及血型分泌型、和盯聍类型、苯硫脲味觉等。其中NSs与Rh都以一个基因座来对待,而以各单倍型频率作为基因频率。的基因频率

11、,对我国各地的汉族人群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血缘关系及各族的人种归属进展了分析。认为,全国各地的汉族与少数民族可分为南北两大群,南方各地汉族及各族间的遗传间隔 都比北方要大;长江以北的汉族与少数民族属北方蒙古人种,长江以南的汉族与少数民族属南方蒙古人种。且南、北汉族均与当地少数民族的血缘相近,而南、北汉族间的血缘却很远。这说明,长期以来,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有很多血缘交流。7对中国人群中38个基因座的130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进展了主成分分析,绘制了主成分分布地图和主成分综合地图。结果显示,汉族人群的第1主成分分布反映了南方蒙古人种与北方蒙古人种间遗传构造差异的梯度变化,而其第2主成分分布那么反映了蒙古人

12、种与高加索人种间的基因流动。中国少数民族人群的第1主成分分布与汉族中的第2主成分相似,而第2主成分分布那么与汉族中的第1主成分相似。当将中国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基因频率放在一起分析时,所得出的主成分分布根本上与少数民族的相似。中国人群基因频率的第3、4主成分的分布那么可能反映了古代某些地区人口骤增而向外扩展的历史事件。中国人群基因频率主成分综合地图明显地显示出:在亚洲的南、北方蒙古人种间有一明显的分界限长江。猜想:假如中国现代人确实起源于非洲,那么南、北方蒙古人种的祖先在进入亚洲以前已经分开,南方蒙古人种的祖先自非洲或中东沿海岸向东迁徙、扩展、直至东南亚,然后折向北,至华南,再直至长江,甚至可能有

13、一段时间曾占据过长江以北的一些地区。北方蒙古人种的祖先那么在帕米尔以北地区自西向东,直至东北亚,再扩展至美洲、日本等地,同时向南,直至长江。在近二三千年内,北方蒙古人种才不断向长江以南扩展、浸透。综合1、3、4、5文及6、7文的研究,构本钱文的研究推断如下。推断1:168位点下突变出的类型,应是最早出如今东南亚、澳洲的现代人群,因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是台湾原生少数民族中,没有出现类群,韩国、日本类群的出现频率也远低于中国北方汉族及北亚其别人群,因此,可以推论,其迁移道路不是沿中国海岸北上,而是绕过青藏高原进入中亚地区,并在这里,向北亚、北美洲迁移,其后,北亚的类型,向南迁移,进入中国北方;推断

14、2:D类型在中亚形成,一支通过北亚直接迁移到东北亚地区,另一支越过帕米尔高原进入青藏地区;推断3:J类型在中亚形成,迁移进入北亚和中国华北地区;推断4:9位点下突变形成的K类型,在中亚形成,主要局部迁移进入东南亚、澳洲,局部迁移进入北亚和中国华北地区;推断5:在中亚,214位点下突变形成的N类型,向北进入北亚、北欧地区,在较晚的时期,北亚的N类型南移,进入中国华北和东北地区;推断6:9位点下突变形成的Q类型,在中亚形成,向北进入北亚、北美,在较晚的时期,北亚的Q类型南移,进入中国华北和东北地区;推断7:9位点下突变形成的R类型,在较晚的时期,从中亚地区沿天山山麓进入中国北方;推断8:在东南亚,

15、214、175位点下突变形成类型人群此注:金力先生又将类型下的各单倍群分别标记为H*,如中国北方汉族中的H6、H8、H9单倍群,中国南方汉族中的H6、H8、H9、H11、H7单倍群我们来看类型人群各单倍群的地理分布图见下列图,取自4。推断8.1:在东南亚,175位点下形成的H9单倍群,分为两条道路迁移,一条沿第四纪大冰期距今最后一次冰期的中国沿海包括裸露海床,向北直到华东沿海地区和日本列岛,另一条同类型人群的迁移道路,绕过青藏高原,进入中亚,并在这里向北亚迁移,形成北亚人群如布里亚特人中的H9单倍群;推断8.2:在东南亚,175位点下形成的H6单倍群,其主体局部,绕过青藏高原,从东南亚回流到中

16、亚,并继续迁移,越过帕米尔高原,沿天山山麓进入中国华北、东北地区,在这个迁移过程中,H6突变形成H8单倍群;留在东南亚的另一局部H6单倍群,那么进入华南,并向华东迁移,突变形成H7单倍群,直到长江口附近地区;推断8.3:在华南、东南亚局部地区,H9单倍群继续突变形成H10单倍群;推断8.4:175、95位点下,H11、H12单倍群在东南亚、华南地区形成,和H10单倍群一样,这两个单倍群相应的人群,根本没有大范围的迁移活动;推断8.5:在较晚的时期,北方的H6、H8人群南下,越过长江向中国南方扩散。通过上述研究推断,可以比拟明晰地看到,从东南亚、中亚、北亚分别进入中国地区的NHY各类型现代人群,经过相当长的时期和复杂的交融过程,最终形成中国现代人群包括汉族,这就是形成中国地区现代人群的多源流过程。下面,通过体质人类学研究、考古研究、古籍研究的最新成果,验证上述研究推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