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刺灸法的源流.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3778778 上传时间:2022-09-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节 刺灸法的源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二节 刺灸法的源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二节 刺灸法的源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二节 刺灸法的源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二节 刺灸法的源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节 刺灸法的源流.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二节 刺灸法的源流 一、针刺的起源与发展 自人类的双手能制造出简单的劳动工具,即从类人猿进化为人类时,针灸学也就随之萌 芽了。针刺需用一定的器具,古代最早的针具为“砭石”,随着时代的发展,针刺用具不断 改进,针刺方法日趋增多,兹就具体内容分述如下: (一)针具的起源砭石 远古,我们的祖先为了生活需要,利用一些简单的、不加磨制的石块作为生活和日常的 用具,这就是旧石器时代。后来,勤劳的祖先在不断的劳动中又逐渐能够加工制造出各种不 同形状的石斧、石刀和石针等工具,演进到新石器时代。 砭石,就是古代的石器。说文解字说:“砭,以石刺病也。”在这里即是指用细洁光 滑小石块磨制而成,用于医疗的原始工具

2、,可以看作是最初的“针”。有关砭石的记载很多, 如山海经东山经曰“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 (晋郭璞注: “可以为砥 (砭)针,治痈肿者。”),素问异法方宜论曰“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 石”等。这些记载都说明“砭石”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最初是用来刺破痈肿、排脓放血的工 具,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针灸治疗的工具。为适合穿刺或切割的需要,砭石的形状亦趋多样 化,或者有锋,或者有刃,古又称“针石”或“镥石”。砭石的实物,近年来考古工作者有 了新的发现,其形状有刀形、针形、剑形等,多出土于新石器时代到战国时代(公元前 770前221年)。根据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证实,“砭石者,亦从东方来”(素

3、问异法方宜 论),说明砭石发明于我国东部的山东一带,后来才推广到全国各地。 (二)针具的发展 针具的变革与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古代的针具除砭石之外,还可能有骨针、竹 针等。据考,大约在山顶洞人文化时期,已能用石刀等工具制造较精细的骨针,在距今六七 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有不少各种形状的骨针,有的一端有尖,另一端无孔,有 的两端都磨尖,这样的骨针,很可能被当时的人们用来作为医疗用具。此外,从古代“箴 字的字形推求,古代的某一时期,一定有竹制针具的存在。到了仰韶文化时期,黄河流域发 展了彩陶文化,故又发现了陶针。夏、商、周时代,发明了冶金术,进入了青铜器时代,由 于青铜器的广泛应用,

4、为针具的改进和提高提供了条件,于是就有了金属针具如青铜针的出 现。内经中记载的“九针”萌芽于这个时期,但由于受生产力限制,出现了“九针之 后,还沿用原有的石针。帝王世纪有关于“伏羲制九针”的记载, 素问异法方宜论 曰“九针者,亦从南方来”,似指我国南方地区多从事金属针具的制造,这都反映当时有各 种针具的史实。所以,内经中九针与砭石并提。春秋时代以后我国又出现了铁器,铁针 也相应得以广泛应用于医疗。到了战国时期发展了炼钢技术,于是针具的制造才达到了比较 精细的阶段,内经中的“九针”就是到铁器时代才发展完成的。所谓“九针”,是指形状 各异、各有不同用途的9种针具,包括长、短、大、小的针具,按摩用的

5、圆棒,和割治用的 小刀(图4-1)。灵枢官针说:“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说明9 种不同形状针具各有其不同的用途,随着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针具的制造渐趋精巧,* 作手法也更为细致。现将九针的名称、形状、用途介绍如下: 鑱针 形状:长一寸六分,形似箭头,头大末锐,当末端一分处收小,形成尖端。后人有称为 “箭头针”者。近人在此基础上发展为皮肤针。 用途:浅刺皮肤而不能深入,用于泻血,治头身热症等。 圆针 形状:长一寸六分,针身圆柱形,针头卵圆。后人有称为“圆头针”者。 用途:揩摩体表,治分肉间气滞,不伤肌肉。为推拿工具。 鍉针形状:长三寸半,针头如黍粟形,圆而微尖。近人有称为

6、“推针”者。用途:按压经脉,不能深入,为按压穴位用具。 锋针形状:长一寸六分,针身圆柱形,针头锋利,呈三棱锥形。后人称为“三棱针”。用途:点刺泻血,治痈肿、热病等。 铍针形状:长四寸,宽二分半,形如剑。后人有称为“剑头针”者。两边有刃,便于切开。用途:痈脓外症割治用。为外科用具。 圆利针形状:长一寸六分,末端尖锐,中部略膨大,针身反细小,圆而且利,能使深刺。用途:痈肿、痹证的深刺。 毫针 形状:长一寸六分或三寸六分,针身细小如毫毛,不伤正气。为临床最常用的针具。 用途:通调经络,治寒热、痹痛等。 长针 形状:长七寸,针身细长而锋利。后人称为“环跳针”。近人又发展为芒针。 用途:深刺,治“深邪远

7、痹”。 大针 形状:长四寸,针身粗圆。 用途:泻水,治关节积液等。后人用作“火针”。 名 称 应 用 治疗作用 1 镜针 浅刺皮肤 泻阳分邪气,泻热 2 圆针 按摩分肉之间 治分肉之间的病气 3 鍉针 按压经脉外部(按脉勿陷)而令邪出治虚弱者 4 锋针 刺出血(即三棱针) 治经络痼痹 5 铍针 切开排脓 治痈肿已成脓 6 圆利针锐利粗针,用于速刺 治暴痹急性病症 7 毫针 应用最广,用治寒热痛痹 扶正祛邪,治疗常见病症 8 长针 用于肌肉肥厚处 治深邪远痹 9 大针 用于针刺放水 治关节积液 从石针到金属针具,经历了个漫长的历史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针具 的制造材料上不断更新,还出

8、现了金针、银针、马衔铁针、合金针等。针具的制作工艺不断 提高,针具形状也渐趋多样化,做工越来越精巧、讲究。现代所用的针具大多采用不锈钢制 成,既坚韧又不易生锈,优于其他金属,为目前针灸临床上所广泛采用。 (三)刺法的发展 古代以砭石刺病的方法称为“砭刺”,是针刺治病的前身。原始的刺法较为简单,只是 用来放血排脓。随着针具的变革,针刺的方法不断丰富。早期的医学著作内经总结了上 古以来的针刺方法,其论述颇为精粹,如在针具方面有关九针的理论,在刺法方面有关九 刺、十二刺、五刺等内容,补泻手法方面有关疾徐补泻、呼吸补泻、捻转补泻、提插补泻、 开闽补泻、迎随补泻等内容,为后世刺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继而难

9、经又有所阐发,并 强调针刺时双手协同的重要性,对后世影响颇大。晋唐至宋代,在针刺方法方面一直是阐述 内经难经之说。金元时期,何若愚撰流注指微论,提出了子午流注按时取穴的时 间针法。窦汉卿针经指南提出了“针刺十四法”,到现在仍有很高价值。明初陈会的 神应经提出的“催气手法”,现仍应用于临床。徐凤针灸大全中的金针赋又提出 了一整套复式补泻手法,对“烧山火”和“透天凉”也作了系统的论述。其后针灸聚英 针灸问对记载的针刺手法,都是在金针赋的基础上发挥撰成。针灸大成总结了明 代以前的针刺手法精华,提出了“刺有大小”,有“大补大泻”、“不补不泻”,提出了十二字 分次第手法,临床上较为多用。清代中叶以后,针

10、灸医学渐趋衰落,针刺手法亦无进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针灸学术有了很大发展,针刺手法的研究也步入了一个新的 历史时期。从文献整理到临床观察,从实验研究到规律性探索,均做了大量工作。目前,传 统针刺手法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是由于针刺手法与针刺疗效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对阐明经 络理论和针灸理论都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针刺方法在结合于物理疗法和药物注射疗法之 后,获得了新的发展,应用较广泛的有针刺与电相结合的电针、电热针、微波针灸,与光相 结合的红外线照射、激光针,与声相结合的声波电针,与磁相结合的磁疗仪、电磁针等,用 小剂量药物注射的穴位注射疗法,以及穴位埋线、结扎、割治等。一些以一定部位为选穴

11、范 围的针法也有所发展,应用较广泛的有耳针、头针等,另外尚有面针、鼻针、手针等。这些 方法不仅扩大了针刺治疗的范围,而且推动了针灸学的发展。 二、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 (一)灸法的起源 灸法是随着火的利用而萌芽的。火的发现和使用,对人类的生活和繁衍有着非常重大的 意义,同时也为灸法的发明创造了必要条件。古人在煨火取暖时,某些病症由于受到火的熏 烤或烧灼而有所缓解,从而得到了熏烤或烧灼可以治病的启示,于是就发明了灸法。 (二)灸法的发展 灸法自应用于医疗实践以来,传至春秋战国时期已颇为盛行。在文献中可见到的最早提 及灸法的为左传,记载着鲁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晋景公有病,请秦国的医缓诊治,

12、医缓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这里所说的 “攻”指艾灸,而“达”指针刺。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灸法的记载。内经中有关灸法的记 载更多,素问异法方宜论还指出了灸的产生与寒冷的环境条件、生活习惯及发病特点有 密切关系。此外,还述及了灸法的适应症和施灸顺序、剂量、补泻等,并将灸法与针法并 提。 随着医疗条件的发展,以后历代出现了许多针灸著作。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唐 代孙思邈千金要方,都大力提倡针灸并用。唐代王焘外台秘要则专门论述灸法而不 言针法,可见其对灸法的重视。以后至清代众多医家无不注重灸法。 记载灸法的书籍除医经、方书和各种综合性针灸书之外,也出现了不少灸法的专著。远 在公元3世纪就有曹氏灸方,唐代有骨蒸病灸方,宋代有黄帝明堂灸经灸膏肓 俞穴法备急灸法,元代有痈疽神秘灸经,明清有采艾编太乙神针神灸经纶 等。 施灸的材料越来越多样化,除用艾以外,有用硫黄、灯心、桑枝、桃枝、黄蜡、药锭等 来施灸的,还有用药末和艾绒混合成艾卷熏熨的雷火神针、太乙神针等。灸法的*作也越来 越丰富,从着肤灸发展到隔物灸,还有灯草蘸油点火在患者皮肤上直接烧灼的“灯火灸”, 有利用竹筒和苇筒塞入耳中,在筒口施灸以治疗耳病的筒灸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