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4种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3774918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1.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4种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4种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4种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4种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4种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4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4种(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4种,由4种不同的疟原虫引起,即:间日疟(vivax malaria, benign tertian),病原为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 三日疟(quartan malaria, malariae malaria), 病原为三日疟原虫(P. malariae);卵形疟(ovale malaria),病原为卵型疟原虫(P. ovale);恶 性疟(faleiparuma mlaria, malignant tertian),病原为恶性疟原虫(P. faleiparu-m)。人感染疟原虫后可产生相当程度的免疫,所以在疟区,当地人由于早年多患过疟疾,均获得

2、相当程度的免疫力。而外地人由于无免疫力,进入全疟区后容易被感染。 疟区的婴儿,降 生后一个月内,有来自母体的抗体保护;一个月后,疟疾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很高。 1957年泰国发现抗氯喹的疟疾病人。 1960 年哥伦比亚正式报告了此类患者。 1 编辑本段发病机制 疟原虫在红细胞中增殖成裂殖子,使红细胞胀大破裂时,大量的裂殖子和疟原虫代谢产物进 入血流,引起异性蛋白反应,机体肌肉收缩产热,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细胞功能增强,故可引 起肝、脾肿大,多次发作可致贫血等。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增殖成熟所需时间不同,间日疟和 卵形疟为48小时,三日疟为72小时,恶性疟为2448小时,故临床上出现周期性发作。 2 编辑本

3、段病原学 分类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4种,即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 形态及生活史 疟原虫生活史比较复杂。一个完整的生活史包括在人体内的生长及繁殖(肝细胞内一红外期, 及红细胞内一红内期)及在按蚊体内生长及繁殖两个阶段。 4种疟原虫的生活史基本相同。 疟原虫在人体内发育: 2 红细胞外期:按蚊吸人血时唾液中的子抱子随唾液进入人体的末梢血液中,约经30分钟, 随血流进入肝脏,在肝内发育,进行裂体增殖,此时期称红细胞外期,简称红外期,亦称肝 内期或组织期。红外期裂殖体增殖时间为:间日疟原虫8天,恶性疟原虫5.56天,卵形 疟9天,三日疟原虫1112天。当红外期裂殖体发育成熟时,被寄生的肝细胞

4、破裂,裂殖 子散出,释放至周围血循环中,一部分被吞噬细胞吞噬,另一部分则侵入红细胞内发育。红细胞内期:红外期裂殖子侵入红细胞便开始在红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该期称红细胞内 期,简称红内期。在红内期,各种疟原虫完成裂体增殖周期所需的时间有所不同。间日疟和卵形疟原虫为48 小时,恶性疟原虫为3648小时,三日疟为72小时。在蚊体内发育:雌雄配子体在蚊体内的发育和繁殖包括配子生殖和抱子增殖两个阶段。 编辑本段流行病学1. 传染源 病人和无症状的血中有配子体的人是疟疾的传染源。2. 传播媒介为按蚊(Anopheles)。按蚊共200种左右,但传疟者并不多,只有吸人血、对疟 原虫易感、群体的数量大、生活期

5、较长、子孢子可在其体内发育成熟的蚊种才可成为媒介。 而且一种按蚊在甲地起传疟作用,而在乙地则不一定。3. 传播方式 绝大多数为,被有传染性的按蚊叮咬后而受染。罕见的情况下经胎盘的先天性 感染、输血、麻醉药成瘾的人打麻醉针时针头或注射器消毒不良等均可传染。4. 易感者 所有人对4种疟原虫均易感。但黑种人对间日疟敏感性差。原因不明。 人感染疟原虫后可产生相当程度的免疫,所以在疟区,当地人由于早年多患过疟疾,均获得 相当程度的免疫力。而外地人由于无免疫力,进入全疟区后,不被感染者极少。疟区的婴儿,降生后一个月内,由于受来自母体的抗体保护,一个月后,疟疾的发病率与死 亡率均很高。5. 影响疟疾流行的因

6、素(1) 自然因素主要为温度、湿度、雨量、海拔等。温度对按蚊的生存和繁殖起重要作用。温带地区夏季按蚊滋生,疟疾盛行。冬季按蚊滞育, 传疟中断。热带地区,终年存在疟疾的传播和发病。温度对按蚊的影响,包括:雌按蚊吸血 后,血在蚊胃内消化的快慢;疟原虫孢子增殖期的长短;按蚊卵巢成熟的早晚。、 海拔超过 2,770 米即无疟,因为按蚊不能孳生,例如青藏高原。(2) 社会因素 除了社会制度根本因素外,大量无免疫力的人员,例如军人工人,进入疟区; 水田灌溉,农田水利工程如水库等,扩大了按蚊的孳生面积;环境卫生不良,积水过多;过 度垦荒或开发森林,减少了野生动物等,都可使疟疾发病增多。6发病情况 在所有热带

7、病中,以受疟疾威胁的人数与发病数字为最多,居世界卫生组织重 点研究的六大热带病的首位。1978 年 WHO 的报告,全球受疟疾威胁的人口和地区轻度 威胁者有15 个国家和地区,人口一亿多,中度或高度威胁者计91 个国家和地区,人口十六 亿两千万。7地理分布 疟疾分布非常广泛,见于北纬60。与南纬 30。之间。不同种疟原虫引起的疟 疾,其分布也不同。间日疟分布最广,见于热带亚热带与部分温带地区,是温带疟疾的主要 类型。恶性疟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湿热地区非常普遍,主要见于非洲、印度、东南亚、太平洋 诸岛、中南美洲、小亚细亚与南欧等地。三日疟较少,见于非洲部分地区、斯里兰卡与马来 亚等地。卵形疟分布地区

8、最小,病例报告来自东非、西非和南美等地。总之,各种疟疾的严 重地区,主要为东南亚、南亚次大陆、阿拉伯半岛、几乎整个非洲、中美与南美大部。我国以间日疟分布最广,除青藏高原外,遍及全国。恶性疟次之,分布于秦岭一淮河以南, 以云贵、两广与海南为最。三日疟在长江南北各省均有散在病例。卵形疟只在云南和广东有 少数病例报告。编辑本段病理学病理生理疟疾的重要病理过程为:疟原虫对红细胞的入侵与破坏;全身与局部的循环改变;机 体的免疫反应。红细胞一旦被疟原虫侵入后,即在疟原虫的孢子形成时期于裂殖子逸出时而被破坏。破坏的 红细胞在脾内被网织内皮细胞吞噬。有些衰老红细胞虽并未被疟原虫侵入但在有调理素效 应的特异抗体

9、作用下,也在脾内被吞噬。在脾内,红细胞内疟原虫被清除后,一些仍然完整 的红细胞,还可重返血循环。贫血几乎是疟疾的必然结果,特别是恶性疟贫血多更为严重,而且血管内凝血(DIC)也较常 见。红细胞的破坏,在黑尿热时最突出,可大量出现血管内溶血,这主要是因为血内出现免 疫复合物,由于它的吸附作用促使溶血。疟疾时循环系统的改变突出表现为寒战期的血管收缩与发热期的血管扩张。恶性疟时周围血 管扩张常伴有低血压、中心静脉压降低与醛固酮的排出量增加,这些均提示血管通透性增加。 并可导致血液浓缩、血粘度增加、毛细血管阻塞和血管内凝血,从而减少了脑、肾、肝、脾 的血液灌注量,造成这些器官组织缺氧和坏死。恶性疟引起

10、的急性一过性肾小球肾炎与三日疟引起的慢性进行性肾病,都是由于肾小球基底 膜有免疫复合体的沉积,可经荧光抗体试验证明。病理改变以恶性疟为代表,可有以下改变;1脑 脑水肿,脑回变宽变扁,因蛛网膜充血使脑呈紫色。脑切面充血,白质中可见出血点, 有时白质充血很显著,这些现象与病毒性脑炎的病变大不相同,后者以灰质病变为主。环形出血灶的中心为红细胞阻塞的毛细血管,管内充满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并与血管内皮 细胞相粘连。管外为坏死的脑组织,再外为红细胞所环绕,此处红细胞多不含疟原虫。Durck 肉芽肿为毛细血管周围增生的神经胶质细胞所形成。2. 肝由于集中了疟色素,呈深灰色并轻度肿大。镜检可见Kupffer细

11、胞变大麦多,并可含 有疟色素、疟原虫或寄生了疟原虫的红细胞。中央静咏、静脉窦与门静脉分支均充血。此外 尚可有胆汁潴留。3. 脾急性期脾肿大重达500g,反复发作者可l, OOOg以上,且变硬。色素沉着广迂,脾切 迹变圆钝。镜检所见主要异常为充血与网状内皮细胞增生,急性期静脉窦扩张,其中充满红细胞与吞噬 细胞,后者可含有疟色素、疟原虫与被疟原虫寄生的红细匏oMalpighian小体因红髓充血增 生而扩张。4肾 稍肿大,浅灰色。镜检所见主要为肾小球中有疟色素,肾髓质与皮质的毛细直营内含 有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肾小管可见血色素,尿闭者可见肾小管坏死与血色素管型。肾髓质 小血管内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集聚

12、,此现象虽不特异但较常见。5心 扩大,心包膜与心内膜有点状出血。镜检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并可为寄生有疟原虫的 红细胞所阻塞。间质水肿,其中可见多数淋巴细胞与组织细胞。6肺常充血水肿。肺泡壁变厚,并有慢性炎变,包括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与浆细胞浸润, 毛细血管内可见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7胃肠道 充血水肿,并有局灶性或广泛出血。镜检显示肠粘膜出血、充血、毛细血管内有 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8骨髓 色素沉着比肝脾均轻。镜检可见吞噬细胞内含有疟色素,红细胞内有疟原虫以及红 细胞和白细胞的早期增生阶段。9淋巴结 充血肿大色素沉着。髓质部与周围窦部扩大,可见含疟原虫的红细胞,吞噬细胞 内可见疟色素。编辑本段临床表

13、现传染途径(1) 通过有感染性的按蚊叮咬。(2) 输血感染。在我国南方及国外疟疾流行区,献血者的血液可能含有疟原虫,输入病人后 产生疟疾,其潜伏期比按蚊叮咬者明显短促,输血量越大,次数越多,潜伏期越短。(3) 通过注射器感染。钟惠澜等于1938年冬季无蚊虫期间,在北平发现突然爆发流行恶性疟 疾,曾收治23例,并在当时为日军服务的朝鲜人开设的吗啡、海洛因小店中的注射器内找 到了疟原虫,这是世界上首次记录。潜伏期由受到感染到出现发热为潜伏期。其长短取决于:疟原虫的种类和株别。疟原虫感染的 数量。感染的方式,例如由天然感染或人工感染,如经注射感染,是由皮下注射或输血引 起。受染者的健康状况与免疫状态

14、。是否服过抗疟药。过去患疟史。潜伏期以恶性疟最短,一般12天。三日疟最长,平均28天。间日疟及卵形疟平均1317 天,有些间日疟虫株潜伏期长达9个月或更长。潜伏期末可出现前驱症状,主要有头痛、恶心、食欲不振等。发热(1) 发热早期疟疾的发热与疟原虫的无性生殖过程密切相关。开始的四、五天内,发热并无 周期性特点,而呈弛张热、间歇热或其他不规则热型,热度达39o c以上,肝常触及并压痛, 血内疟原虫即使有,也很少。疟原虫的无性生殖节奏性确立之后,即可出现典型的周期性发 热。(2) 典型的热发作间日疟与卵形疟的发热周期为48小时左右,所以隔日发热一次。三日疟为 72小时,所以隔两天发热一次。恶性疟则

15、天天发热。间日疟、三日疟或卵形疟如有双重或 三重感染时,也可天天发热。如果同时感染两种或三种疟原虫,发热的表现当更为复杂。 热发作的时间,间日疟、三日疟与恶性疟多在上午,卵形疟多在晚上。 典型的热发作分三期,即寒战期、发热期与多汗期。 寒战期:发冷寒战骤然开始,若在盛夏,虽盖棉被数层也感不暖。此期共半至两小时,而 后体温上升。 发热期:寒去则热来,体温上升,高达4041。c,症状加重,皮肤发热,面红,结膜充 血。口渴,多欲喝凉水,时有呕吐,下泻。呼吸急促,脉速而浮,达120150/分。头痛剧 烈,辗转不安,呻吟,小儿或病重的成人可出现惊厥,谵妄或昏迷。尿少而赤,尿道灼痛。 患者热感,多揭去衣服

16、。一般为期 46小时,而后进入多汗期。也有长达1024小时不退热者。 多汗期:体温急剧自动下降,达36。c以下。大汗淋漓、衣服湿透,症状缓解,呼吸脉搏 恢复正常,进入休止期。自觉舒畅而乏力,嗜睡,入睡数小时,醒后畅快,至疟原虫完成第 二次无性生殖时,再重复同样发作。两次热发作的间歇期内,多数患者体温正常,自己感觉良好。而在下一次热发作来临之前症 状则很快明显化。间日疟不经治疗时,第一周典型的热发作及症状均较重。以后逐渐减轻,经68 周的反复 发作,多自行缓解。但有些患者再经数周或数月可复发。恶性疟不经治疗,难以自行缓解, 常致命。各种疟疾的热发作期内,大多数患者周围血内可查见疟原虫,特别是恶性疟。发热一两周后, 脾即可触及并继续增大,肝有时可触及并有压痛。肝功能可呈一过性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