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3773160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德阳市中江县元兴中学连佳琳摘要:语文的人文性强调了语文不仅是一个工具,同时强调了语文课程对于实现人的梦想、价值和追求的意义,也更加注重人文性的建构,加强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人文性建构前提在于转变语文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教学是建构人文性的主要途径,完善评价制度是建构人文性的根本保证。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性;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教学;评价制度Abstract: the language of the humanities not only emphasized the man is not a tool, while stressing the Chinese curric

2、ulum for the realization of humans dream, value and the pursuit of the significance,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umanities. Humanities construction is to change the language teaching idea premise, the optimiz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is the main way to construct humanistic, perfect

3、 evalu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i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of humanism.Keywords: Chinese teaching; Humanities; Teaching concept; the optimiz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 Evaluation system谈到“人文性”,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并不陌生,尤其是语文教育工作者。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1(以下简称新课标)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编排开始起就开始了对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的探究。

4、对于一名新教师来说,必须认真研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1(以下简称新课标)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这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过程。前言部分提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1,语文教育工作者不禁深思“什么是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呢?”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也在思考是否应该一如既往的提倡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在教学中又是如何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清楚:“我们为什么要重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怎样才能有效完成人文性的建构?”那么,我就来谈谈中学语文的人文性,解决这些问题。一、 何谓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什么

5、是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呢?这是一个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问题。这要求我们更注意新课标对人文性的界定。语文学科的性质问题,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问题。新课程标准给语文的定性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1因此,语文教学中做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才能把握课改方向,这样对语文学习大有益处。我相信这也会对我以后的教师生涯有很大促进,特别是在授课过程中我可能会经常贯穿人文性的教学。在新课标和课程标准中都强调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它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语文是与人紧密相连的,是与人的社会历史文化

6、紧密相连的,是与人的具体的生命活动紧密相连的,因为生命活动才使得语言及其文化有了今天这样的多姿多彩。语文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语文实践活动,活动的主体当然是人,语文教育的主体也是人,一群特殊的人教师与学生。在讲文体时,我们要时常用有声阅读,注重人文性的培养。435查阅了很多资料,我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异化为文字工具的教学,由于应试教育,有些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教材精选的优美的范文肢解成知识技能的训练,一段段优美的文字变成复句的划分、顺序的调整而忽略了课文的文学功能、审美功能,把语文教学变成应试教学。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人文性成为语文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一种新理念。比如在班主任在教学中,我

7、们要学会倾听,倾听是一种智慧。4119我们在人文性比工具性角度更科学和尊重人的需求,坚持以人为本;比思想性内涵更丰富,包含文化性、人性品质及思想性等。它与大语文观、大教育观一脉相承,强调人文性对语文教学改革十分有利。在课程标准中无论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还是课程目标、实施建议,都蕴涵着极强的人文性,因而应充分利用人文性这一新理念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 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我知道了人文性实际是一个外来物,其哲学基础是人本主义、人格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其实质是人文精神。现代教育语境中的“人文”内涵是相对于“物”的因素的“人”的精神性因素和相对于“物质性”需求的“精神性”需求。现代教育中的“

8、人文性”指的就是与“物质性”“功利性”相对的“精神性”。而课程标准里的教育理念则正突出了这点:(1)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2)语文教师理性和感性的统一;(3)师生和文本的互动统一;(4)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统一。1贯穿整个语文课程的新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明确课堂管理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只是为了教育者的业绩。641-42管理是以传授知识为本,还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还是以自主学习为主?这是新旧教学理念的分水岭。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是依托“文”来体现人

9、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的课程。新课程中工具性的含义,更多的是体现语言文字的工具性,体现的是和人文性结合的工具性。因此,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的生命力、创造力的过程,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生命运动的过程。那么怎样认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呢?语文的工具性实际上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功能与目的。语文本身就是一种工具,就每个人而言,人们使用语言(即言语活动)表达思想感情,进行思维活动;就人们交际而言,经由语文,人们可以交流思想与情感;就人类总体而言,语言是文化得以积淀和传承的载体。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以语言的工具性为基础、为前提的。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10、除了涵盖语言基本功能之外,语文课程的学习使得儿童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可能受到的思想情感、政治和道德以及审美上的影响。但就课程系统而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还表现在,语言的学习还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即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从以上所述,我们得知,工具性是语文课程所固有的本质属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同时,语文可以传承文化,传达社会主义价值观,从而维系社会的正常运作。这就更要求语文教育工作者明确区分语文的人文性和教学的人文性。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前面已将提到过。语文的人文性不仅强调了语文不仅仅是一个工具,同时也强调了语文课程对于实现人的梦

11、想、价值和追求的意义,其中最核心的意义在于人文精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指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以此来掌握有效管理课堂的教育性、及时性、参与性、规范性、操作性,使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更好的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7二、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教学中是如何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我仔细研读新课标和课程标准后才知道工具性与人文性不是相互平行的两个东西,它们是互为因果,此中有彼,彼中有此的统一的整体。如我们指导学生朗读,这看起来是在进行工具性的训练,但学生在一次比一次读得更好的同时,就一次比一次更好地阐发和接受所

12、读文章的人文因素,也就是说,语言文字掌握、运用得越好,语言文字中蕴含的人文情怀就越能完美地表达。(1)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首先体现在学生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只有学生自身在语言文字中感悟到人文力量,才是真正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以作为老师,必须引导学生到文本的语言文字中去理解、去体会、去感受、去领悟,不把语言文字学好,就很难悟出其中人文的奥妙。所以我历来主张“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重视对语言的学习,通过对语言本身的探究,语言中蕴含的人文因素自然在读者的头脑中渗透、溶化,变成读者自己的人文情怀。(2)从教师的层面上要正确运用语文的工具手段和人文方法解决语文教学的问题。坚持语文教学

13、的辩证法,就要坚持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平衡,在凭借字、词、句、篇培养各项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凸显人文性,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教师应该与学生一同学习阅读优秀的文章,与学生共享精美的文化大餐,给学生展示文学作品别样的风景,这就体现了语文学科特有的人文性。但几乎所有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必须以理解性阅读为基础,这就需要用语文的工具性来发挥作用。(3)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应注意的问题首先,语文学科必须要有“语文味”。所谓语文味,从内涵上说,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从外

14、延上说,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文本(教材)的语文味、教学过程的语文味和教学方式方法的语文味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过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的和谐统一,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如果教学过程没有个性魅力的话,教与学的积极性调动不好的话,即使语言训练抓得很好,也不一定具有我们所强调的语文味,或语文味不一定浓。其次,语文学科必须要注意“真”“善”“美”的统一。把教学过程中的真、善统一于美,是语文教学的最高目标,否则就不是语文课。这个统一过程是一个很复杂的个性化

15、的过程,搞不好统一,就会出现一节课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这就是没有完全达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现象。第三,要让语文课成为语文课。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可是现实中往往是这种情况:学生是将其作为一门学科来学,而不是为了应用,不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只是将语文课作为其他学科的“保姆”。语文课之所以存在,主要不是因为它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而是因为它有它存在的独立价值,有它独立的目标,它对学生的发展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课不只是为其他学科服务的一门课,而是一门必须学好的课程。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运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将人文性融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从而走出传统的“应试,工具,

16、机械,枯燥,繁难,封闭”的状况,进而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这无疑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我们试从教师和学生双向层面的互动角度提出如下思考: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双方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只有通过教师的组织调节和指导,学生才能迅速学到知识。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调节,只有当学生本身积极参加教学活动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13195毋庸置疑,这里强调课程实施中应正确把握新课标中所指出的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对语文课程这一性质,有专家解释道:“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