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四线错误接线检查方法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3772875 上传时间:2023-11-0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相四线错误接线检查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相四线错误接线检查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相四线错误接线检查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相四线错误接线检查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相四线错误接线检查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相四线错误接线检查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相四线错误接线检查方法(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相四线错误接线检查作业指导书、任务要求1遵守安全工作规程,正确使用仪表;2、画出向量图,描述故障错误;3、列出各元件功率表达式及总的功率表达式;4、求出更正系数。、使用工具1低压验电笔;2、相位表;3、相序表。三、适用范围三相四线制感应式有功电能表与三相四线制感应式跨相90无功电能表无TV、经TA接 入或经TV、TA接入的联合接线方式四、相关知识 三相四线有功电能表正确接线的相量图:玄心)正确功率表达式:R Uulu cos uF2 Uvlvcos vF3 U wl w cos wP R B F3Uulu cos u Uvlvcos v UwlwCos w 3UI cos(感性时:090容性

2、时:900 )五、操作步骤说明:下列涉及1、2、3数字均表示电能表第几兀件;N表示有功电能表的零线端,即在万特模拟台有功电能表的零线端 操作前均需办理第二种工作票,并做好安全措施。1、未经 TV ,经 TA 接入的三相四线制有功和无功电能表接线方式:1)测量相电压,判断是否存在断相U1N=U2N=U3N=注:不近似或不等于 220V 的为断线相。(2)测量各相与参考点(Uu)的电压,判断哪相是U相。U1u=U2u=U3u=注:0V为U相; 其他两相近似或等于380V,则非0V相为U相。 3)确定电压相序。注:利用相序表确定电压相序;利用任意正常两相相电压的夹角 (按顺序相邻两相夹角为 1200

3、或相隔两相夹 角为 2400均为正相序;反之类推 )。? ? ? ? ? ?U1U2 1200 U1U3 2400 U2 U3 1200 均为正相序;U1U 2 2400U1U3 1200U2U3 2400 均为逆相序;4)测量相电流,判断是否存在短路、断相I1=I2=I3=注:出现短路,仍有较小电流,出现断相电流为 0A ;同时出现短路与断相,应从TA二次接线端子处测量(此处相序永远正确) 如哪相电流为0A,则就是哪相电流断路。(5)以任意一正常的相电压为基准,测量与正常相电流的夹角,判断相电流的相序。? ? ? ? ? ?U111U112U1 I3(设 Ui、11、12、|3均为正常)(6

4、) 如出现相电流极性反,测量相应元件进出电流线的对地电压,判断哪种极性反(此 项只能记录在草稿纸上 )。注:TA极性反与表尾反的区别:即 TA极性反是指从TA二次出线端Ki、K2与 联合接线盒之间的电流线接反;表尾反是指从 TA二次出线Ki、K2未接反, 只是从联合接线盒到有功电能表的电流进出线接反; 相电流进线对地电压相电流出线对地电压,则为 TA极性反; 相电流进线对地电压V相电流出线对地电压,则为电流表尾反。( 7)根据上述结果画出向量图。(8) 正确描述故障结果: 电压相序: 电压断相: 电流相序: 电流短路: 电流断相: 电流互感器反极性: 电流表尾反:(9) 写出各兀件功率表达式及

5、总的功率表达式(10) 求出更正系数P2、经TV,经TA接入的三相四线制有功和无功电能表接线方式:(1) 测量相电压,判断是否存在断相。U1N=U2N =U3N =注:不近似或不等于,为断相。(2) 测量各相与参考点(Uu)的电压,判断哪相是U相及是否存在极性反。Ulu=U2u=U3u=注:0V为U相; 其他两相近似或等于100V,贝U非0V相为U相; 出现相近或等于的相为极性反的相; 一面加电:TV 一次断相,断相电压v 10V ;TV二次断相,断相电压10V(当 A相TV 一次断,其他一相极性反为例外); 二面或三面加电:当只有电压断相而没有电压极性反时,与一面加电情况相同;当电压断相与电

6、压极性反同时出现时,二面加电,TV次断相,断相电压为12V左右;TV二次断相,断相电压为25V左右;三面加电,TV一 次断相,断相电压为15V左右;TV二次断相,断相电压为25V左右。(3) 确定电压相序注:利用相序表。I、电压极性未反,按正常情况判断;U、出现电压极性反,测量为正相序,实际为逆相序;测量为逆相序,实 际为正相序。利用未断相两相相电压的夹角。I、极性未反,按顺序相邻两相夹角为 120或相隔两相夹角为240均为正相序;反之类推;U、电压极性反,按已知电压(Uu)为参考,结合测量出的角度,判断出 电压相序。(4)测量相电流,判断是否存在短路、断相。Il=I2=I3=注:出现短路,仍

7、有较小电流,出现断相,电流为0A ;同时出现短路与断相,应从TA二次接线端子处测量,如哪相电流为0A, 则就是哪相电流断相。(5)以任意一正常的相电压为基准,测量与正常相电流的夹角,判断相电流的相序。UiliU1I2U1I3(设U1、11、12、|3均为正常)(6)如出现相电流极性反,测量相应元件进出电流线的对地电压,判断哪种极性反 (此项只能记录在草稿纸上)。注:TA极性反与表尾反的区别:即TA极性反是指从TA二次出线端Ki、 K2与联合接线盒之间的电流线接反; 表尾反是指从TA二次出线Ki、K2 未接反,只是从联合接线盒到有功电能表的电流进出线接反; 当相电流进线对地电压相电流出线对地电压

8、,则为TA极性反; 当相电流进线对地电压V相电流出线对地电压,则为电流表尾反。(7)根据上述结果画出向量图以万特模拟接线台为标准1I、出现断相,则断相电压U -U ( U为正常相电压)2U、出现极性反,则极性反电压 U U (U为正常相电压)川、断相与极性反同时出现时,则根据上述两种情况综合考虑例如:u断相,V相极性反UuUv则:11UuvU wvUuUv(U wUv)2211111UuUvU wU vU vU w(U222221UuUwv2、宀Uv为反相后的电压;Uv为正常的电压注:Uw) Uu为断相后的电压其他断相、极性反按此推算(8)正确描述故障结果: 电压相序: 电压互感器一次(二次)

9、断相: 电压极性反: 电流相序: 电流短路: 电流断相: 电流互感器反极性: 电流表尾反:(9) 写出各元件功率表达式及总的功率表达式(10) 求出更正系数。P例 1、 Uin 58VU2N 220VU3n 220VUiu 279VU 2u 382VU 3u 382V逆相序/U 2U 3240I, 0A2.5A I32.5A?U2?I2325?U2?I 32650.12VU|2出 0.36V )电压相序:U、w、v电压断相:U电流相序:Iw、Iu、Iv电流表尾反接:第二元件电流断相:w功率表达式:P10P2 UwluCos(60uJ UI cos(60P PP2P3 UI cos(60)UI

10、cos更正系数:K P03UI cosKP3 3、J 3 tgUI ( cos2 2sin03UI ( cos2U v I v cos v.3 .sin2UI cos)例 2、 UiN 58VU 2N220VU 3N220VUiu 197VU2u0VU3u382V?逆相序/U 2U 3240l10.21A1 22.5A1 32.5A? ?U 2 I2325U2I 3265(U12进0.14V U12出0.64V Un出0.53V U i拙 0.28V )故障现象: 电压相序:V、u、w 电压断相:V 电流相序:lw、lu、lv 电流短路:w 电流互感器极性反:V 电流表尾反接:第二元件功率表式

11、:R 0P2Uulucos(180u)UI cosP3U wI vcos(60v) UI cos(60)P RP2P3 UI cos(60)UI cosUI 11 .3(cossin )2 2更正系数:K卫P3UI cos61賦UI ( cossin )1、3tg2 2例 3、Uin 57.9VU 2N3.8VU 3N58.1V2U1u 0.0VU 2u 54.4VU3u 100.5V逆相序/U iU 3120I11.5AI20.14AI31.5A?U171?U1?I33110.29V UM出0.12V UI3进 0.09V U |3出0.28V )故障现象: 电压相序:u、w、v 电压互感器

12、一次断相:w 电流相序:lw、lu、lv 电流短路:u 电流互感器极性反:w 电流表尾反接:第三元件 功率表达式:P UwIvcos(60 v) UI cos(601 3UI ( cossin )2 2P20P3 Uulucos(180 u) UI cosPP1 P2P3 UI cos(60 ) UI cos更正系数:P0P3UI cos1UI ( cos2例4、U1N 57.9V U2N57.9V U3N 26.1V6U1u 0.0V U2u 57.9VU3u 38.6V逆相序/u 1 U 2300Il0A I21.5A I31.5A?Ui?12 140?Ui?13800.3V Ui3出0.16V )故障现象:电压相序:u、 v、 w电压互感器二次断相:w 电压互感器极性反:V 电流相序:Iu、Iv、Iw 电流断相:u 电流互感器极性反: 功率表达式:P 0P2U vlvcos(180v)UI cos1后F32UuvIwCOS(90 w) yUlsinP P P22UIsinUI cosUI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