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服装考察报告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3757255 上传时间:2022-09-2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代服装考察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明代服装考察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明代服装考察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明代服装考察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明代服装考察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明代服装考察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代服装考察报告(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明代服装的考察报告 姓名:王俊杰 学号:20105161228历史文化学院 历史学专业 在2010年10月20日,我们2010级整个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去南京开始了为期一周的考察。在考察期间,我们先后去了中山陵景区、灵山景区、明孝陵景区、总统府、玄武湖景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雨花台、夫子庙秦淮河景区等各个地方。在领略南京自然风光的同时,也感受着它的人文气息。在夫子庙,进入夫子庙中的汉服馆,那里展示着各个朝代的服装,由于我对明朝比较感兴趣,因此对明代服装产生了兴趣,查阅了相关资料,写了关于明代服装的考察报告。一、 皇帝服装(一) 冕服冕服(衮冕)是明代皇帝、皇太子及亲王、世子、郡王的礼服和祭服,

2、其中皇帝冕服的等级最高,用于祭祀天地、宗庙、社稷、先农及登极、正旦、冬至、圣节、册拜等重大礼仪场合。明代皇帝冕服制定于洪武元年,在洪武十六年、二十四年(按明实录记载)、永乐三年又数次修订。嘉靖八年,明世宗对皇帝冕服做了较大修改,形成明代冕服的最终款式。冕服的基本内容是:皇帝冠十二旒,衣十二章,上衣下裳、蔽膝、大带、袜舄,以下皇太子和诸王按等递减(二) 弁服弁服包括皮弁服和武弁服。1、 皮弁服:在明代以前,是帝王贵族和品官的礼服。明代被提高到只有皇帝、皇太子、亲王、亲王世子、郡王等皇家权位拥有者才有资格穿着,成了皇家专用的礼服。包括弁冠、弁服、中单、大带、蔽膝、舄和玉佩等,其中弁冠的形制最为考究

3、。2、 武弁服是明代皇帝用于亲征遣将穿着的戎装。冠和衣裳都用软皮制成。(三) 通天冠服通天冠服是明代皇帝的专用礼服。由冠、袍、中单、蔽膝、玉佩、方心曲领、舄等组成。明洪武元年定制,用于郊庙、省牲、皇太子和诸王冠婚等礼仪仪式中。(四) 常服 明代皇帝常服使用范围最广,如常朝视事、日讲、省牲、谒陵、献俘、大阅等场合均穿常服。明代采用唐代常服的模式:头戴乌纱折上巾,身穿圆领袍(盘领袍),腰系革带,足蹬皮靴。分别在洪武元年、三年和永乐三年作了定更。明代皇帝的常服,服装以黄色的绫罗,上绣龙、翟纹及十二章纹。龙的图案从上古发展到明代,经历了无数次的变化。总的看来,先秦的龙纹,形象比较质朴粗犷,大部分没有肢

4、爪,近似爬虫类动物。秦汉时期的龙纹,多呈兽形,肢爪齐全,但无鳞甲,常绘成行走状,给人以虚无缥缈的感觉。明代的龙,形象更加完善,它集中了各种动物的局部特征,头如牛头、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虾眼、鼻如狮鼻、嘴如驴嘴、耳如猫耳、爪如鹰爪、尾如鱼尾等等。在图案的构造和组织上也很有特色,除传统的行龙、云龙之外,还有团龙、正龙、坐龙、升龙、降龙等名目。本图服装上所绣的团龙中,就有升龙、降龙两种。(五) 燕服帝王闲居燕寝时穿的衣装,又称作 “燕衣” ,“讌服”,“亵衣”。从左至右依次为冕服、通天冠服、皮弁服、武弁服、燕服。二、 明代官服明代最有特点的服装当属官服。明代官服上采周汉,下取唐宋,出现了历代官服

5、之集大成现象,文武官服是明代官服最有特点的服饰,也是封建社会官服的典范。(一) 朝服朝服为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颂诏开读、进表、传制时百官穿服,实际上是一种庆典礼仪服,以冠和革带来区别官品高下。袍服俱为赤罗衣,白纱中单,青饰领缘,赤罗裳青缘,赤罗蔽膝,赤白二色大带,革带,佩绶,白袜黑履。明代取法先秦的服色按五德之说,夏尚黑、殷尚白、周尚赤、秦尚黑、汉尚赤、唐尚黄,明自认为以火德王天下,色仿周汉而尚赤,是以有赤袍为朝服之制。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因朱即赤色,即以赤色为国家政权的标志。下图为通天冠,云头履,方心曲领赤色朝服。明代朝服表品级梁冠革带佩绶笏板一品七梁玉带云凤四色织成花锦象牙二品六梁犀

6、带云凤四色织成花锦象牙三品五梁金带云鹤花锦象牙四品四梁金带云鹤花锦象牙五品三梁银带盘雕花锦象牙六、七品二梁银带练鹊三色花锦槐木八、九品一梁乌角带二色花锦槐木佩:身上的玉饰,绶:用来悬挂印佩的丝织带子。佩绶用来区分地位尊卑。佩绶制度在华夏衣冠里为等级尊卑的一显著特征。(二) 公服公服用于早晚朝奏事、侍班、谢恩、见辞等活动中,是一种面见皇帝时的礼服。衣用盘领右衽袍,袖宽三尺。袍上的花纹以大小来分品级。戴幞(f)头有漆、纱二等,展角各长一尺二寸。服带以质分品,着皂靴。明代公服表品级袍色袍花径大腰带一品绯色大独科花5寸玉带二品绯色小独科花3寸履带三品绯色散答花3寸金荔枝四品绯色小杂花1.5寸金荔枝五品

7、青色小杂花1.5寸乌角六、七品青色小杂花1寸乌角八、九品绿色无花乌角(三) 常服文武官员日常处理公务时穿的官服为常服,初时和公服相同,乌纱帽、团领衫、束带。至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规定了新的服饰标准。之后继续修定,日益完善,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定制后基本稳定。这次修订的最大创新就是在袍服上增加区别品级的补子,即一种方形绣有鸟纹兽纹图案的丝织物,补缀在服装胸前和后背。明代补子图案表品级文官补子图案武官补子图案一品仙鹤狮子二品锦鸡狮子三品孔雀虎四品云雁豹五品白鹇熊罴六品鹭鸶彪七品鸂鶒彪八品黄鹂犀牛九品鹌鹑海马杂职练雀无法官獬无图为文官补子图案图为武官补子图案三、补子的文化意义明代官服

8、中补子的出现,其形式和纹样在服装上有着特殊的文化意义,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思想和美学价值。(一) 是对唐代绣服的继承发扬,出现了符号化因素唐会要卷三十二载:”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正月二十二日,内出绣袍赐新除都督刺史,其袍皆刺绣作山形,绕山勒四文铭曰:德政惟明,职令思平,清慎忠勤,荣进躬亲。”意思是勉励都督刺史从政时要光明正大,行使政令时要公正无偏,工作中要做到清廉、谨慎、忠诚、勤敏,对本职要有荣誉感,不断进取并且亲自参入。这是以明确的文字对委以重任的官员提出明确要求的最早服装表现形式。文字绣于袍服背上,回文排列,表明了皇帝对臣僚们的希望和要求,装饰意义还不明显。其后三五年间,又以绣袍赐官,

9、在铭文基础上增加了图案。“延载元年(公元694年)五月二十二日,出绣袍以赐文武官三品以上,其袍文仍各有训诫。诸王则饰以盘龙及鹿,宰相饰以风池,尚书饰以对鹘,左右卫将军饰以对麒麟,左右武卫饰以对虎,左右鹰扬卫饰以对鹰,左右千牛卫饰以对牛,左右豹卫饰以对豹,左右玉钤饰以对鹘,左右门监饰以对狮子,左右金吾卫饰以对豸。铭皆各为八字回文,其辞曰:”忠贞正直,崇庆荣职,文昌翊(y)政,勋彰庆陟,懿冲顺彰,义忠慎光,廉正躬奉,谦感忠勇。“(唐会要卷三十二)文字内容仍寄托了皇帝对受赐者的希望,而图案则标识着服者的身份,这是服装史上较突出的一种职位符号化的表现形式。明代官服吸收了唐绣袍的形式和意义,把绣于袍上的

10、纹饰图案改为可以补缀于袍上的补子,在区别官阶品级的同时,也注入了皇帝对各品官员的希望和要求。如以雁行列有序,象征官员应有威仪,处事不乱。鸂鶒(xch)天性喜食短脚狐狸,有逐害之义,象征官员应为民除害之义。(二) 补子的出现,提高了官服制作的效率以前官服上绣不同纹样图案,制作工期长,成本高,稍有不慎则会使全衣报废。补子的出现,使标识图案和成衣分离,可以分开独立制作,既提高了效率,又降低了费用,所以至清代,官服继承了补子的这种先进的方式,使其发扬光大。(三) 补子上的吉祥图案反映了人们的心理和审美意识在服装中饰以吉祥图案也成为一时风尚。这一习俗至明代已趋向成熟中。某些动物飞禽花卉草虫都赋有了相对吉

11、祥的意义。吉祥图案在社会广泛的使用,使官服中的图案设计在继承前代唐宋服制的基础上,创意出补子的形式,带进了人们的审美心理和祈福愿望。如一品文官补子为仙鹤和水浪构成,浪寓潮意,潮谐朝字音,取意为”一品当朝“。明补子皆为红底金线无边饰,其喜庆之情和民间用于喜庆的颜色颇为相似。文官鸟禽图案多为双鸟,和民间成双成对的祝愿不谋而合。这些都表现了补子图案融入了民间吉祥的祈福心理和审美意识。四、 士人服饰明代士人戴儒巾,穿大袖衫。士人服装的特点为斜大襟、大袖、袖长一律过手、衣长至脚面,穿时腰系丝绦。如“生员衫,用玉色布绢为之,宽袖皂缘,皂条软巾垂带。凡举人监者,不变所服。”这是从江苏扬州明墓出土的一套士人服

12、饰。在当时被称为“直裰”,或称“直身”。首服一般有四方平定巾、六合一同帽、网巾等。四方平定巾是以黑色纱罗制成,可以折叠,呈倒梯形造型,展开时四角皆方,也称“方巾”,或称“四角方巾”。六合一统帽,也称六合巾、“小帽”、“圆帽”,是以罗缎、马尾或人发做的,裁为六瓣,缝合一体,下缀一道帽檐,以“六合一统”为名,取意安定和睦,天下归一。网巾是一种系束发髻的网罩。为了不使发髻散垂,明代男子特制网巾包裹发髻。网巾通常是以黑色的丝绳、马尾或棕丝编织而成,也有用绢布做成的。在网巾的上口,也开有圆孔,并缀以绳带,使用时将发髻穿过圆孔,用绳带系紧,名为“一统山河”。戴儒巾、穿大袖衫的儒生 四方平定巾 六合一统帽五

13、、 妇女服装(一) 冠服大凡皇后、皇妃、命妇,皆有冠服,一般为真红色大袖衫、深青色背子、加彩绣帔子、珠玉金凤冠、金绣花纹履。明代还有一种特殊式样的帔子,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它的形状宛如一条长长的彩色挂带,每条霞帔宽三寸二分,长五尺七寸,服用时绕过脖颈,披挂在胸前,由于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坠子,因此越发显得挺拔高贵。命妇着霞帔时,在用色和图案纹饰上都有规定。霞帔上的纹样坠珠标志命妇的品级。明代命妇霞帔图案及坠珠表品级霞帔图案缀珠一、二品蹙(c)金绣云霞翟纹银花金缀子三、四品金绣云霞孔雀纹银花金缀子五品绣云霞鸳鸯纹镀金银花银缀子六、七品绣云霞练鹊纹银花银缀子八、九品绣缠枝花纹银花银缀子

14、(二)便服命妇日常燕居和平民女子服装主要为衫、背子、比甲、襦裙等。由于明代服制中对民间服饰有了明确的禁令,普通妇女的礼服,最初只允许用紫色粗布之衣,不许用金绣,袍衫则只用紫绿、桃红等浅淡之色,不许用大红、鸦青及黄等正色和纯度高的颜色。1、背子。明代妇女服装中背子较为流行,其基本形制和宋代相同,一般有两式:一为合领对襟大袖,一为直领对襟小袖。前者为贵妇之服,后者为平民之服。2、比甲。背子通过改制形成比甲,即去袖的长褙子。比甲和隋唐的半臂相似,宋元之后渐流行,至明代则成为妇女居家之常服,由于其既可护胸背保暖,又便于操作家务,故颇受妇女喜欢。清代的马甲,也是由此发展而来。3、儒裙。明代妇女另一装束为

15、襦裙或衫裙,上衣襦衫短仅齐腰,宽袖,右衽,色、纹皆淡雅,裙则掩襦衫而扎于胸下,长到掩足。裙常用八至十幅拼成,腰间细褶数十条,颜色也浅淡,纹样不多,以含蓄隐约为尚。衫裙的长短变化在明代二百余年间几经反复,但总体上有衣短裙长、衣长裙阔的穿着搭配,以求对立中的统一。4、水田衣。明代流行的一种“时装”,即“水田衣”。以各色零碎锦料拼合缝制而成。因整件服装织料色彩互相交错形如水田而得名。据说在唐代就有人用这种方法拼制衣服,王维诗中就有“裁衣学水田”的描述。水田衣的制作,在开始时还比较注意匀称,各种锦缎料都事先裁成长方形,然后再有规律地编排缝制成衣。到了后来就不再那样拘泥,织锦料子大小不一,参差不齐,形状也各不相同,和戏台上的“百衲衣”(又称富贵衣)十分相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