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复习重点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3756334 上传时间:2023-03-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预防医学复习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预防医学复习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预防医学复习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预防医学复习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预防医学复习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预防医学复习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防医学复习重点(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绪论(简答)预防医学:以人群作为研究对象,以环境-人群-健康作为工作模式,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 方法,探索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其规律,制定其预防策略和措施,消除和控制危险 因素,达到防制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和延年益寿目标的一门学科。1. 医学模式:是关于医学的总体看法或概括认识,即解释和处理健康与疾病问题的整体思维 方法及行为方式。(1979年恩格尔:生物-心理-社会)意义:a为医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拓展了医学的研究领域;b深刻揭示了医学的本质和规律;c 揭示医学保健改革的必然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在认同人的生物属性同时,兼顾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及其他因素, 解释和处理健康和

2、疾病问题的整体思维方法及行为方式.该模式促进了了临床医学的历史性 变革,主要变现为从治疗服务扩大到临床预防服务,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从院内服务 扩大到院外服务,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其核心是突出社会因素的主导性作用,强调医 学的发展方向是从研究疾病到研究健康.预防医学的特点(1)研究对象是人群,包括个体和群体,以群体为主,主要着眼于健康和无 症状患者(2)突出预防为主观念,实施三级预防策略和措施3)研究重点是健康影响因素 和与人群健康的关系(4)重视与临床医学结合,将预防整合于临床实践中,强调疾病的积 极预防作用,具有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5)研究方法上注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预防医学基

3、本理念:(预防为主、大卫生、生态平衡、多因多果、宏观与量化研究)研究内容:a描述疾病分布和健康水平的动态变化;b探讨健康影响因素;c制定预防 疾病、促进健康的侧脸和措施;d研究保健和疾病防制工作的组织和管理方法。2. 健康: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健康观:无病即健康、健康是一种状态、健康是资源、健康是权利与责任健康决定因素:四大类十二项-(生活及行为方式、人类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卫生服务)3. 三级预防策略: .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或根本性预防。它是针对病因,结合全球性预防战略和国 家性预防策略,建立和健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机制。 .第二级预防

4、:又称临床前预防,是在疾病出现临床症状或体征之前所开展的早期发现、 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工作。 .第三级预防:即临床预防,是在疾病发生后对患者实施及时治疗、促进康复、防止恶 化、预防并发症和伤残的工作。4. 三级预防策略与措施的主要内容: .第一级预防:功能特点:促进健康范围广、工作艰巨、投资少、效益高;非特异性预防 的措施:卫生立法、保护环境、健康教育与促进、保健行为、合理营养和改变不良生活行为 方式等;特异性预防的措施:计划免疫、消除病因、职业预防、高危人群保护、婚前卫生工 作、妊娠期和儿童的卫生保健。 第二级预防:功能特点:保护健康,控制疾病发展和恶化,防止疾病的复发;慢性非

5、传染 性疾病预防的措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定期筛查、自我检查;传染性疾病预 防的措施:早期报告、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隔离; 功能特点:恢复健康,促使患者功能恢复,能参加社会活动;防止病残的措施为通过合理 治疗,防止病情恶化,防止复发,防止合并症、后遗症和防治病残;康复医疗的措施:开展 功能性健康及心理康复、延长寿命、临终关怀。中医三级预防: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5. 我国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 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6. 面临的挑战:a重大传染病和慢性病仍比较严重;b妇幼保健

6、工作比较薄弱;c农村卫生发 展滞后;d医药卫生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和完善; 第一章(简答,问答)1. 环境:是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 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2. 原生环境:值天然形成,且基本未受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3. 次生环境:指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下,原生环境中的物质交换、迁移和转化、能量与信息的 传递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的自然环境4. 生态系统:指人类或生物群落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通过物质循环、能量交换和信息流动 所共同构成的功能系统。5. 生态平衡: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

7、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 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性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之间的比例,始终 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即为生态平衡。6.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与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环境的对立性.可持续发展性。7. 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 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8. 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叫环境污染物9. 水俣事件:主要污染物:甲基汞;1953-1961年发生在日本九州南部熊本县水俣镇,致害 原因:工厂含汞的废水排入水俣湾,使海鱼体内含有甲基汞,当地居民食鱼而中

8、毒。10. 痛痛病(富山事件):主要污染物:镉;1931-1975年发生在日本富士县神通川流域;致 害原因:食用含镉的米和水。11. 环境污染对健康的损害:.急性损害.慢性损害.远期损害(突变、致癌、致畸). 致敏作用。12. 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特点:.影响范围大,接触人群广.污染物浓度低,作用 时间长.污染物复杂,作用多样性.污染物种类多,呈联合作用.污染容易,治理困难。13. 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因素:.理化特征.剂量或强度.作用时间.多种污染 物的联合作用.个体因素。14.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当地球上的微量元素缺乏或过多,超出人体调节的范围时,体内 平衡遭到破坏,发生的疾病为

9、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第二章(简答)1. 营养:是指人体通过摄取各种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素和其他有益成 分,以维持机体的生长、发育和调节各种生理功能的生物学过程。2. 营养素:是指食物中能够被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的有机和无机物质,是可给人体提供能 量、构成机体成分和组织修复以及生理调节功能的化学成分。3. 必须氨基酸: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必须由食物供给的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 能在体内合成的。4. 氨基酸模式(AAP):蛋白质中各种必须氨基酸的构成比例称为氨基酸模式。5. 限制氨基酸LAA:食物蛋白质中一种或几种必须氨基酸含量相对较低,导致其他必须氨基 酸在体内不能被充

10、分利用而是蛋白质营养价值降低,这些含量相对较低的氨基酸称为限制氨 基酸。6. .消化吸收率:包括表观消化率(AD)和真实消化率(TD);AD=(摄入-粪N)/摄入N*100%TD=(摄AN-(粪N-粪代谢N)/摄入N*100%.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BV):BV=储留N/吸收N*100=(吸收N-(尿N-尿代谢N)/(食物N-(粪N-粪代谢N)*100 氨基酸评分(AAS): AAS=待评蛋白每g蛋白质(或N)的某种氨基酸含量(mg) /参考 蛋白质(或N)的某种氨基酸含量(mg) 氮平衡(NB): NB=摄入N-(尿N+粪N+皮肤等N的损失) 蛋白质的净利用率(NPU): NPU=生物价值*消

11、化率*100%=(保留N/吸收N)* (吸收N/ 摄入旧*100% 蛋白质的功效比值(PER): PER=动物增加体重(g)/摄入蛋白质(g)7. 必需脂肪酸:是指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不足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严格是指亚油酸和亚麻 酸。8. Ca:构成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维持神经与肌肉活动;促进体内某些酶的活性;参与 凝血过程、激素分泌、维持体液酸碱平衡以及细胞内胶质稳定性及毛细血管渗透压等,缺少 会致儿童佝偻病;成人骨质软化症;老年人骨质疏松症;影响生殖机能;骨质增生、抽搐等; 食物来源:奶与奶制品、小虾皮、海带、发菜和豆与豆制品。9. Fe:血红蛋白与肌红蛋白、细胞色素A以及某些呼吸酶的成分;

12、参与体内氧与二氧化碳 的转运、交换和组织呼吸过程;促进药物在肝脏的解毒;缺少致缺铁性贫血;工作效率降低、 学习能力下降、冷漠呆板;儿童表现为易烦躁,抗感染能力下降;食物来源:动物肝脏、全 血、黑木耳、海带、肉类、鱼类等。碳水化合物:糖(必需营养素)、膳食纤维(必需成分)。单糖:果糖、半乳糖、葡萄糖;双糖:蔗糖、麦芽糖、乳糖;多糖:淀粉、纤维素、半纤 维素、果胶;10. 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11. 合理营养:也叫均衡营养,指全面而平衡的营养,即每日膳食中各种营养素种类齐全、 数量充足、相互间比例恰当。12. 合理营养的要求:.摄

13、取的食物应供给机体足够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保证机体活动 和劳动;保证机体生长发育、组织修复、维持和调节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能提高机体免疫 力和抵抗力,适应各种环境和条件下的机体需要.摄取的食物应保持各种营养素平衡,包 括各种营养素摄入量和消耗量以及各种营养素之间的平衡.通过合理加工烹调尽可能减少 食物中营养素的损失并提高消化吸收率,并具有良好的色香味形,使食物多样化,促进食欲, 满足饱腹感.食物本身清洁无毒害,无污染,食之对人体无害.有合理的膳食制度,三餐 定时定量,比例合适,分配合理,零食适当。13.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内容:.平均需要量EAR.推荐的营养素摄入量RNI (1.2xEAR

14、)3.适宜摄入量人【(可以适当代替RNI).可耐受最高摄入量。匚% * * 弟三章1. 职业性有害因素:是在职业活动中产生和(或)存在的、可能对职业人群健康、安全和 作业能力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或条件,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2. 职业性损害包括职业病、工作相关疾病和职业性外伤。工作相关疾病和职业病的区别:工作相关疾病指多因素的疾病,与工作有关,也存在于非 职业人群中,不一定都具有该项职业使或者接触使。职业病则指某一特定职业危害因素所致。3.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分类:.化学性有害因素(包括生产性毒物:如有机溶剂苯;生产 性粉尘).物理性有害因素.生物性有害因素.不良生理、心理性因素4. 生产性

15、毒物: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或产生的各种有毒物质。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 产过程中形成的、能较长时间悬浮在生产环境空气中的固体微粒。5.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 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包含10类115种(02年5月1)。6. 职业病的特点:.病因明确,在控制了相应病因或条件后,发病可以减少或消除. 所接触的病因大多是可以检测盒识别的,一般需接触水平到一定程度才发病在接触同样 有害因素的人群中,常有一定的发病率,很少只出现个别病人,具有群体发病的特点早 期发现并及时合理处理,预后较好,发现愈晚,疗效也愈差.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无特殊 治疗方法,重在预防,出职业性传染病外,治疗个体无助于控制人群发病。7. 职业病诊断依据:.职业史.职业卫生现场调查与危险评价.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第七章食源性疾病:指摄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具有传染性或者中性质的疾病。1. 食物中毒:是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 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食物中毒主要特点:a发病潜伏期短,呈爆发性;b中毒患者临床表现基本相似;c发病 与某种食物有关,患者有食用同样食物使;d人与人之间没有直接传染。2. 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最常见的是沙门菌属食物中毒(急性胃肠炎)。副溶血性弧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