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传统法律文化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3755661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4.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概述传统法律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概述传统法律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概述传统法律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概述传统法律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概述传统法律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概述传统法律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概述传统法律文化(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概述传统法律文化Revised at 2 pm on December 25, 2020.概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摘要】:总体简略概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内涵;描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历史演进 的诸阶段,进而探讨其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即中国法律文化发展的阶段性和中国传统 法律文化发展的一贯性是对立的统一。【关键词】:概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演进;阶段特征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内涵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法律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的统称,是指从上古起至 清末止,广泛流传且具有高度稳定性和持续性的法律文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其演进的漫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公法品格和制度 特征,在世界法律史上独树一帜。主要包

2、括以下内容:传统法律文化集体本位的总体 精神,无讼息争的心理倾向,德主刑辅的理论学说,视法律为工具的价值判断。第一,在法律观念文化上,强调“礼法合一”,“德主刑辅”,而“礼”作为一种差别性 的规则体系,被奉为治国之道。第二,在法律制度文化上,强调国家权力本位(实质上是家族权力本位),皇权 至上,权大于法,法律受权力的支配与制约。形成了以刑法为核心的单一的、封闭的 中华法系。第三,在法律心理文化上,息事宁人,平争止讼的法律心理普遍。第四,在法律审判中,无论民众还是司法权行使者,皆强调天理、人情、国法的 有机结合,而且在更多情况下将人情因素放大。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总体精神与宏观样式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3、的基本精神是与“个人本位”相对应的“集体本位”,即法律规范 的社会功能在于通过对个人行为的制约来维护某种社会团体的利益与秩序。中国法律 文化的宏观样式是“成文法”与“判例法”相结合的“混合法”。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基本精神的历史发展脉络1.“神本位”2.“家本位 3.“国本位”4.“国、家本位”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基本精神的共同特点是程度不同地忽视个人的价值,用制约个 人权利的方法来维护特定的社会秩序。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宏观样式:“混合法”中国独有的“混合法”样式,并非一开始就有的,也不是一出现就完而备之的,它经历了数千年的反复实践过程。1.“任意法”2.“判例法 ”3.“成文法”4.“混合法

4、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历史发展的诸阶段一、“神本位任意法”时代的法律文化一“神治”(殷商)夏商时代,由于“神治”思想的支配(商代是“迷信鬼神,不重人事”的时代),使当时 的法律实践活动还没有按照其自身的内在规律发展,因而带有某种偶然性的、“任意” 的色彩。这一时代的法律文化就总体面貌而言,可概括为“神本位任意法”时代。殷商的“任意法”是“神本位”法律观在立法、司法领域的产物。“任意法”之“意”,是“人意”和 “神意”的混合体。某一项具体的立法、司法活动正是“人意”与“神意”的巧妙结合。这是夏、商法律文化的整体性特征。二、“家本位判例法”时代的法律文一“礼治”(西周、春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发展到西

5、周、春秋,便结束了“神本位任意法”时代,而进入“家本位判例法”时代。(西周是“既信鬼神,兼重人事”的时代。春秋是“不信鬼神,注 重人事”的时代。 ) “家本位”即家族主义或“礼治”。以宗法家族制度为核心的“礼”,此 时获得了空前的政治价值。礼是父系家长制时代的产物。它的社会价值在于维护父系 家长特权和宗法等级制度。 “礼”字本义为祭祀祖先神的宗教仪式,后引伸为具有神权 色彩的行为规范。在“迷信鬼神”的夏商二代, “礼”是神权化了的行为准则。“礼”的基本精神是“亲亲”、 “尊尊”。 1“礼治”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集中体现,是“亲 贵合一”的宗法贵族政体。 “礼治”成为当时政治生活的最高准则,叫作“

6、政以礼成”。 “礼治”在法律领域的反映是法律规范的宗法化。 “判例法”是当时宗法贵族政体的必然 产物。贵族政体对法律实践活动施以直接的巨大影响,从而决定了立法、司法领域的 诸如“单项立法”、遵循先例、故事等一系列特征,构成法律实践活动的整体样式,我 们称之为“判例法”。“判例法”崇尚法官的主观能动性,允许法官在遵循先例的总原则下,凭借法律意 识和法律政策对案件进行裁判,判例既是司法的结果又是立法的产物, “寓立法于司法 之中”,使司法和立法活动巧妙地融合起来。 当时的审判方式被概括为“议事以制,不 为刑辟”, “临事制刑,不豫设法。 ”“判例法”是“礼治”的产物,与宗法贵族政体、土地贵族所有制

7、、按血缘标准确定 人们的权利义务等等,一脉相承。儒家思想主要内容:为国以礼的礼治论;为政以德的德治论;为政在人的人治论。三、“国本位成文法”时代的法律文一“法治”(战国、秦)1出自礼记大传在“家本位判例法”时代的末期,“法治”思潮和“成文法”新因素逐渐成长起来,不 断发展壮大,终于开拓了一个新的时代“国本位成文法”时代。“国本位”是按照新兴地主阶级的“法治”原则来指导国家的法律活动,确定个人与 国家(即专制君主)间的关系。依人们“后天”的行为和业绩实行权利再分配。新兴地 主阶级“以法治国”的“法治”,其实质是建立和维护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成文法”是当时集权政体的产物。 “成文法”是由国家

8、组织专门机构依一定程序制 定相对稳定的法律规范群或法典,让各级法官根据法律的详细规定并依法定程序审判 案件,既不得参考以往的判例,也不允许任意出入、各抒己见。“成文法”是“法治”的产物,与郡县官僚制的君主集权专制政体、地主阶级的土地 私有制、按人们“后天”行为和功绩实行权利再分配等等,携手同来。法家思想的特征:强调法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重视实力,倡导耕战强国;主 张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好利恶害”的人性论与历史进化论作为“法治”的基础;使用 法、术、势、赏、罚、刑等基本概念。四、“国、家本位混合法”时代的法律文化一“礼法合治”(西汉至清末)从西汉到清末的两千年,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最重要的发展

9、时期“国、家本位混合法”时代。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在自然经济土壤上宗法家族制度与集权专制政体的密切结合。(家国本位) 此间,在法律思想领域形成了最突出的特点: “法礼合治”,即维护中央集权的君主 专制国家的“法”和维护宗法家族秩序的“礼”两者合而为一。(礼法合流:维护宗法家 族秩序的儒家“礼治”与维护集权专制政体的法家“法治”相结合,形成“国家”与“家族”的 统一,并进而实现“法家法律的儒家化”和“儒家思想的法典化”。)在法律实践的方式上,是“成文法”与“判例法”相结合,形成“混合法”的法律样 式。荀子“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2的蓝图成为范本。西汉以后,历代王朝都重 视制定以刑为主

10、,民事、行政、实体与程序法诸法合体的综合法典。封建王朝除随时 颁布大量法令之外,还创制和适用判例。同时,法律设施和法律艺术也得到充分的发 展。该时代的法律文化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重心。可以说,它的一系列特征正是中 国传统法律文化一系列特征的集中体现。“议事以制”、“重人”是“判例法”时代的产物;“重法”是“成文法”时代的产物。它们 在“判例法”与“成文法”相结合的“混合法”时代仍然顽强地存在,但已改变了原本面 目。经过长期法律实践,封建法律家认识到如下的事实:成文法是有缺欠的,它不可能包罗各种复杂情况,又不能随机应变。“议事以制”的基本精神是永存的,无此则不能弥补成文法的缺欠。 在法律实践活动中,“人”与“法”是两个最基本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两者相辅相 成,互为补充。唐代以后,法制完备,统治阶级已积累了近千年的实践经验,在法律 思想上逐渐形成了“人法并重”的观点,其表现形式是兼重“法”的威严性与“人”的灵活 性。在“成文法”与“判例法”有机结合的“混合法”时代,“法”与“人”的作用被置于同等重 要、不可或缺的地位,只不过在某一特定背景下分别有所侧重而已。“人法并行”正是 “人治”“法治”之辩的归宿。【参考文献】:中国传统法律文化PPT课件2出自荀子君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