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3750567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5.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学生观、评价观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一、历史上教师职业的功能韩愈在师说中写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从历史上来看, 经历了以长者为师,到有文化知识者为师,再到教师是文化科学知识的传递者 的演变过程。在很长一段时间教师职业功能的核心内涵就是:教师是社会上传 播文化知识的人。二、传统教师角色的几种论断教师是社会上传播文化知识的人这一观念形成以后,教师角色被用各种比喻性 的说法来加以描述、概括和定位。较为流行的话语是:教师是照亮学生的蜡 烛;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园丁;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 一桶水,等等。这些观点被概括为“蜡烛论”、“工程师论”、“园丁论

2、”和 “桶水论”等。三、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定位在 21 世纪的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该扮演多重角色,现代社会的教师应有多副笔 墨。主要内涵有:1、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教师在理解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的基础上,要针 对学生的特点、特定的学习内容,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在课程改革中,尤其 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来为之设计更为有效的学习活动。2、教师是指导者和信息源。现代社会要求教师能够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 展、如何创造、如何生活,要能够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有效的帮助。同时教师还 要教育学生养成现代社会所必备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让学生知道如何发现 和搜集信息、处理和使用信息,利用信息来达到学习和创造的

3、目的。3、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要激发学生学习的 动机。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架。特别要关注那些暂时处于后进状态的学生,通 过对他们个性的深入了解与把握来为他们的学习与发展提出可供参考的学习设 计,指明发展的路径。4、教师是组织者和管理者。一定的教学秩序是开展教学的前提。尤其在今天大 力提倡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就更为突 出,教师要帮助学生组织学习小组,引导和指挥学生参与讨论并开展其他各种 合作学习活动,使各项学习活动得以深入,进而通过组织好的群体互动来促进 个体的发展。5、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不仅作为教学的管理者,而且应该是学生学

4、习 的伙伴,促进学生的学习。师生之间建立友好融洽的关系,有利于增强教育的 力量。教师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讨论和合作,作为学习伙伴共同进行意义 的理解建构,共同解决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6、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教师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要提供必要的帮助 和指导,以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得以继续和深入,并维持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7、教师是反思者和研究者。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提高对 自己的教学活动的自我觉察,以便及时发现和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 方案。20世纪 90 年代以来,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教师不 仅能传播知识,而且能通过自己的研究的发现来创新知识,成

5、为知识的发展与 创造者。8、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发现者。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同时还要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有人有意将“教书育人”调整为 “育人教书”,是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深层次的领会与把握。只有注重了育人这 个环节,才能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学生的个性,进而发现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 发展潜力,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以使学生快速地健康成长。新课程下的学生观大中小 学生观是教师对学生的根本看法。“怎么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 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这个古老而弥新的话题,不同年代的不同教师均有不 同的回答。教师的学生观是教育工作的重要构成,直接制约着教师教育手段的

6、选择、教育过程的优化和教育成效的显现。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良好教育氛 围的形成,都要取决于教师是否有科学的学生观。当前教育实践中出现的诸多 问题都可或多或少的归因于教师学生观的不当和缺失。凝聚着几代人不懈探索的心血,以学科整合为主要标志的新课程应着素质教育 的呼唤疾步走来。实施新课程,更新教育观念是前提,改革考试制度是关键, 建构评价体系是导向,提高教师素质是根本。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学生观问 题受到了许多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关注。“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 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学生 观又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那么,实施新课程,教师应树立什么样的

7、学生 观呢?一、学生是具有责权主体的人尊重人的主体性,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基本原 理。学生作为教育对象,首先基于其作为人的这一主体存在,是有主体意识、 主体能力的活生生的生命整体,是既享有一定权利也承担着一定责任的责权主 体。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人格,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将学生作为学习 的主体,是走进新课程的必要前提。1989 年11 月 20 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 童权利公约中指出:儿童在教育过程中享有下列权利提问的权利;质疑 的权利;寻找、追求理由的权利;批评的权利;行动自由的权利;隐私不受侵 犯的权利;人格受到尊重的权利;给予公正对待的权利等等。中学时代是人一

8、生中生命色彩最斑斓、生命成长最迅速、生命发展最重要的阶 段。教师应该明白:今天的学生虽然知识很多,但他们的知识还是无序的。教 师要做的就是把学生头脑中许许多多无序的知识,通过教学活动使之科学化、 有序化。面对这些“观其外表,貌似成人;察其内心,稚气未尽”的中学生, 新课程下的教学不能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实施知识的“填灌”,而应当把学生原 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他们从原有的体验中,生长新的知识 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 者,不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应该重视学生主体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 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

9、生丰富或调整自 己的解释。学生是责任主体,学校和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 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在教学时,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学习的权利,同时也要 赋予责任意识,明确是自己要学习,是我要做什么,而不是老师要我做什么。 例如我国中学生普遍回家要做家庭作业,因为这作业是老师布置的,如果老师 不留,学生就不做,大家看来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可是在美国,如果你问学 生作业不做老师会不会批评,他回答:学习是我自己的事,老师为什么要批 评?只有有了“自己要学习”的责任意识,学习才可能变得主动。新课程下的 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走路,自己去学习,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责 任,主动学习。二

10、、学生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人个性,是指个体的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该个体同他人之间稳定特征上的差异 性,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又经过后天社会生活环境的作用而形成的。 现代科学表明,每个人的遗传基因都是与他人不同的。“黄沙如海,找不到两 颗完全相似的砂粒;绿叶如云,寻不见两个完全一样的叶片;人海茫茫,没有 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学生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和内在感 受,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我们不应该强制 学生在成人安排好的圈子内活动,不能只引导学生在成人设计好的圈子里思 维,而要给学生全面展现个性的时间和空间,正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 立个性的学生,要承认

11、并正视现代学生的群体特征以及与成人之间存在着的巨 大差异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 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 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 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个体发展的速度有快慢、水平有高低、结果有不 同,实施新课程应大力倡导个性化教育和全纳教育,为学生提供平等的发展机 会和条件,这是教育最低程度的公平。长期以来,基础教育最大的缺欠是把知 识性、甚至是强制性的知识学习看得过重,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情绪以及个 性发展的关注。实施新课程,教育的成功不能只是一部分人的成

12、功,而应是所 有学生的成功;不能是学生一时的成功,更应是学生一世的成功。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不可避免,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经常千差万别。其 实,在新课程中,这些差异不仅是教育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本 身就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实施新课程要充分尊重和重视学生的独特个性。首 先,教师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差异观,因材施教,使教学真正符合每个学生的 实际需要。其次,学生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 人;学习过程也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或技能训练,而是伴随着交往、创造、追 求、选择等的综合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全面参与。教师必须还学生完 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

13、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机会。为 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尊重学生标新立异的思维方式和行 为。三、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人都拥有言语、数理、空间、音乐、运动、自我、交往 等七种智力,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都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布鲁姆也曾指 出,一般理智健全的儿童,完全能够学会教师所教的内容,关键是教师的教学 要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这就启示我们,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只要我们 为之创造条件,其潜能终将会被开发,素质也将得以完善。每个学生都是一片 有待开发或进一步开垦的土地,其身上都存在着“不完善”和“未确定性”。 教师应视之为教育财富加以开发和利用,通过教育不断培育和扶

14、植他们身上的 “生长点”,把他们存在着的多种潜在发展可能变成现实。新课程提倡用积极的眼光和态度来认识学生的天性,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 就的;同时应认识到学生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育活动应顺应这些规律。每 一个学生都是具有发展可能性的,作为教师不能对某些学生放弃这种发展的可 能,要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它要求教师不能孤立静 止地看待学生,而应着眼于学生的成长,站在人生发展的制高点进行智慧的选 择和高超的把握,对其每一个可能素质作出有效指导,使之转化为现实素质, 并促进下一步素质向更高现实转化,依此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形成持续发展 的巨大动力,推动个体综合素质的不断完善。在理

15、念上,教师应坚持学生是追 求进步的,是会向前发展的;在评价上,要坚持发展性评价,让学生不断改进 行为。实施新课程,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每个问题、每个学生 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不随便说“错”;教师要正视学生正在成长发展的特 点,允许学生犯错误,同时要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克服不足;教师要认识和理 解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据此 开展教学活动;教师要从学生现有基础开始发展,重视学生现有的心智水平, 重视学生的可接受程度,重视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教师要注重学生的 努力程度,关注未来潜力。要有这样的认识:学生只是现在不会,你不能由此 推断他永远

16、不会,他只是现在无能,你更不能由此断定他永远无能。教师只要 用善待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用真诚的爱心去温暖学生,用有力的行动去帮助学 生,这样才会避免“赢在起点上,输在终点上”,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四、学生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人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新之 地。”创造是人类的本质,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也是不断否定、不断创新的过 程。学生身上蕴藏着无限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原复旦大学校长、现被聘为英国诺丁汉大学第 一位华人校长的杨福家教授说过:“什么叫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而不是学 习问题。如果一个学生能够懂得怎样去问问题,怎样去掌握知识,就等于给了 他一把钥匙,就能够自己去打开各式各样的大门”。因之,一位出色的教师, 应该不断拓宽学生的思路,勤于培养学生开拓新领域、分析新情况、迎接新挑 战的能力。反思中学教育现状,从学校、教师、家长到社会,普遍流行的好学生的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