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琴里的手稿读后感10篇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3750126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琴里的手稿读后感10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提琴里的手稿读后感10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提琴里的手稿读后感10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提琴里的手稿读后感10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提琴里的手稿读后感10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提琴里的手稿读后感10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琴里的手稿读后感10篇(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提琴里的手稿读后感1篇提琴里的手稿是一本由(英)娜塔莎所罗门斯著作,译林出版社凤凰阿歇特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元,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提琴里的手稿读后感(一):哀歌1945年8月1日,随着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就此宣告结束,这场旷日持久带给全世界人民无限灾难的战争,永远无法让人遗忘,在这之后的几十年里,无数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面世,为的就是赞美和平,反对战争,为了纪念那些在战火纷飞年代中奉献自己生命的战士,也为了哀悼那些无辜流离失所、甚至被剥夺生命权利的平民。英国女作家娜塔莎所罗门斯的新作提琴里的手稿便是

2、其中之一。 与许多作品不同,提琴里的手稿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宏大的战争场面或者悲惨的难民营生活上,而是把目光锁定在因战争而不得不逃离家乡的犹太人身上。在战争爆发前,他们中间的很多人都和故事中的爱丽丝一家人一样,过着富足温馨的生活,享受天伦之乐,但残酷的战争使得他们被迫放弃家园,奔赴陌生的国度,只为了保全自己和家人的生命。爱丽丝无疑是幸运的,虽然她从富家千金变身为英国庄园的一个女仆,虽然她饱受思念家人的痛苦,但毕竟仍拥抱着自由。在泰恩福德大宅中,她收获的不仅仅是爱情,还有尊重。为了让女儿不要丧失生活的勇气,时刻享有亲人的支持,将那神秘的手稿封存在中提琴中,而母亲安娜也将美丽的珍珠缝在美丽裙角,可他们

3、自己,作为在祖国受人尊敬的著名作家却受困于自己的种族,想和儿女团聚而不能,一次次被拒在自由之外,不得已而在犹太人隔离区郁郁而终。这并不是爱丽丝一家的悲剧,而是整个犹太人甚至全世界人民的悲剧,战争带来的生离死别,留下无尽的痛苦与悲伤。 诚如评论家所讲:“在一片残酷血腥、灰暗阴沉基调的二战小说中提琴里的手稿是最温暖、淡雅的一本。”在风景如画的泰恩福德庄园,在波澜壮阔的大海边,爱丽丝获得了里弗斯父子无限的关爱,也从最初青涩懵懂的女孩成长为自信独立的女人。她与基特的爱情热烈张狂,却因战火而阴阳分隔,对于战争的仇恨从与父母姐妹分离,直到与基特分离,在逐渐的扩大。当一个敌方士兵出现在庄园并被俘获时,她的情

4、感斗争达到了顶峰。一面是来自家乡念着乡音的人,一面又是掠夺她爱人生命乃至她一生幸福的仇人,她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最初的感伤过后,留下的全部都是仇恨,故事在爱丽丝抡起胳膊扇了士兵一个耳光开始,达到了一个高潮,她对这个士兵怒吼:“你对我射击!就是你!”是的,这个士兵是疯狂纳粹的一份子,她疯狂地恨他,却无法替代丧失爱人的苦痛!而这也代表了众多在二战中受到苦难的人民的心声! 娜塔莎所罗门斯用她极富感染力的文笔书写了如此令人感伤的故事,也令这座美丽的泰恩福德庄园展现在世人面前,她是战争的另一个牺牲品,在这里繁衍几代的人民因为战争被迫离开,永远无法回归,这个充满了悲伤的地方,代表着战争的残酷,也许这里的故人

5、已经远赴他乡寻找自己的幸福,而她却矗立在原地,永远见证历史的变迁。 提琴里的手稿读后感(二):一个人的自我珍视和宝贵信仰 也许没有谁是为了获得自由才选择阅读的。然而在某种情况下,人们却极其渴望一种关于自由的阅读。提琴里的手稿就是这样一部为葆有自由和赢得自由而写作的文本。 在本书的扉页上我读到“我们为了赢得保卫自由的战争,放弃了祖祖辈辈的家,总有一天我们会回来的”这样的句子的时候,就想起篆刻在自由女神塑像之上的美国女诗人埃玛娜莎罗其(mm azrus)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新巨人: “让那些因为渴望呼吸到自由空气,而历经长途跋涉业已疲惫不堪,身无分文的人们,相互依偎着投入我的怀抱吧!我站在金门口,高

6、举自由的灯火。”我就想,本书中因为战争而不得不选择背井离乡的犹太人们,一定就是这首诗里所定义的那些人吧。为了自由地存在,为了自由地呼吸他们艰难而坚决地选择了背井离乡,然后以一种超乎寻常的隐忍于喧嚣与繁华之中悄然存在,只为了胜利时刻的到来 对于二战阴霾下的各个国家的不同人种以及不同肤色的人来说,他们的命运没有谁是能够不堪到可以超过犹太人的,因而在我们关于二战题材的阅读中从来都不会缺少犹太人,尤其是备受催凌备受暴虐的犹太人,犹太人的历史也被打上血与泪的印记,成为二战叙述永远不变的最佳图景,不过不同于以往更多地关注于彼时纳粹集中营或民族战争创作方向的二战题材作品,本书独辟蹊径,它只不过是借助于二战的

7、偌大背景,一个被家人送往英国做女仆的犹太女孩儿的人生经历才是它关注的全部,还有这个彼时备受鄙视的难民的犹太女孩儿,她身上始终葆有的价值和信仰。 战时的空气太沉闷了,离开父母离开家园的处境太困窘了,但是作者并没有因此而将女孩的生活就此沉闷下去,相反故事虽是从她童年不得已的断然结束黯淡开始,却是渐渐却有些微的温暖弥漫开来,当然这种温暖不是战争和纳粹给予的,它们完全来自于人与人之间,自己与自己之间。 她不仅是那个不愿意长大也不愿意被人叫做爱尔西这样一个类似老女人的名字、清清楚楚地记得一家人最后一个团聚的夜晚的所有情境(包括照下那张捕捉到一家人彼时彼刻不会重来的瞬间的照片时候的各种状况)、时常陶醉在一

8、家人难忘的相会情境之中的那个犹太女孩儿,她还是始终保存着父亲送给她的惟一财产一把提琴和她的秘密走进了陌生的泰恩福德庄园,无可选择地艰难存在着的犹太女人,她是二战中被送往英国做女仆的无数个犹太女孩中的一个,但是与那些命运多舛的女性比起来她的不同令人欣慰:尽管从年少时候就开始背井离乡的现实,令她的人生因此而充满未知,但是这个充满自由想象的女孩儿,还是以她灼灼不熄的生命之火和与生俱来的自我珍视以及宝贵信仰赢得了生活的无限美好,可以说,提琴里的手稿中这个犹太女孩儿自由弹拨提琴挑战命运的形象势必令英国海滨泰恩福德庄园都为之动容甚至改变,也令我们的阅读充满想象。提琴里的手稿读后感(三):举着彩虹走进雨中

9、文ieysays 命运像如来佛,而我们都是孙悟空。宿命论,给许多我们无法接受,又不得不接受的事实,找好了理由。命运还真是不公平,莫名其妙地向人手中塞金钥匙,又出奇不意地将其夺走。风雨、彩虹,人生路上总会有。英国女作家娜塔莎所罗门斯的小说提琴里的手稿,就是一场与命运的争战,反抗它、创造它、接受它、感恩它,直到生命的终了。 小说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泰恩福德庄园为故事背景的,英国人好像对“二战”题材的小说情有独钟。开场世界级的运动会,都能把日本人领出主会场的国度,对于39年的怨恨可想而知。我是不是有点擅自揣度英国小姐在奥运会上的无心失错了?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一下“朱迪与理查德读书俱乐部”。从严格

10、意义上说,这是一家制造畅销书的夫妻档。尽管他们推荐的卡德勒.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堪称经典,但是败笔也不少,比如雷丽的145年的恋人,就是沾了二战时远东战场题材的光,小说写得并不怎么样。 但是,这本提琴里的手稿却没有利用战争的惨烈作为了噱头,大肆煽情,而是写一个奥地利犹太小姑娘爱丽丝,以“难民”的身份,脖子上带着妈妈安娜的珍珠项链,提着一把小提琴,琴盒里面放着爸爸朱利安的最后一部小说手稿,孑然一身,走进英国古老的泰恩福德庄园,开始了她成为女仆、小姐、女主人的传奇人生之旅,就像一朵开在盛夏的雏菊,坚强而美丽。命运给了她音乐家妈妈,作家爸爸,却让她去千里之外的英国贵族家里做女仆。纵然,你手中

11、有一把彩虹,你却依然要举着彩虹走进雨里。我们从此不敢唏嘘命运的不公。 英国文学里是有“庄园”文学传统的,像简.爱、蝴蝶梦,甚至我们可以延展到呼啸山庄,或者是现代的哈里.波特。破败的庄园古堡里永远有神秘的,写不完的故事,有点像中国的“大宅门”和“亲王府”。可本书并未局限于探究庄园本身的传奇,而将所有故事的谜题都置于庄园之外。二战期间的犹太人,在哪里也不会太好过。安娜和朱利安在纳粹的压迫下,是否能拿到去美国的签证?在里弗斯先生的帮助下,是否能来到英国?姐姐玛格在美国还好吗?妈妈的项链、爸爸的草稿,是爱丽丝对于亲情的唯一寄托。再华丽的庄园,也抵不过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而手稿的秘密一直保留到最后 法国人

12、的爱浪漫,英国人的爱执着。英国皇室就是好例子,温莎公爵是爱美人,不爱江山,查尔斯王子却是爱江山,更爱美人。可这本书里的爱情,我一点也不喜欢,有点为了爱,所以爱的意思。爱丽丝爱上基特,犹如灰姑娘爱上白马王子,俗了点。为什么女仆一定要爱上庄园继承人?二战开始了,基特从军离开庄园。我一直担心他会死,就像看漫长的婚约、英国病人、冷山时一样担心。接下来的情节真狗血,爱丽丝嫁给了里弗斯,成为了庄园的女主人。爱丽丝与庄园的关系一定得用爱情维系吗?或许,战争里的爱情就是这么现实。 作者所罗门斯有英国女作家惯常的细腻、沉稳的特质。整部小说如行云流水般流畅,而且她擅长描写,文字颇具画面感。她把一个小姑娘从懦弱到勇

13、敢地面对生活的心境书写得淋漓尽致,大段的白描和心理描写为本书增色不少。就像她在书中写下的诗意文字,“我曾以为加利福尼亚充满阳光,可这里老在下雨。我有各种颜色的雨伞-我举着我的彩虹走进雨点中。”所有的快乐都需要痛苦做注脚,所有的痛苦都需要快乐去埋藏,哪怕是战争来临。 已发珠江商报20212/ 提琴里的手稿读后感(四):等待与找寻-评提琴里的手稿 当战争接近尾声,其他人均已离开时,哈纳依然坚守在废弃破败的别墅,在极端的环境下独自默默地照顾着烧伤病人奥尔马希,机械的劳动、随意的朗读都无不如同一剂最廉价的麻醉药,简单而又蛮横地麻木着哈纳失去父亲、失去恋人、失去孩子的巨大痛楚。她在照顾奥尔马希的过程中等

14、待,她在与基普的爱中找寻,尽管基普最终离开,奥尔马希也终将不治,可哈纳的人生却在等待与找寻中得到升华。 亦如久负盛名的布克奖获奖作品英国病人,提琴里的手稿虽将写作的时间背景放在二战,却未着力描绘残酷的前线,而是将着眼点选在了远离硝烟的一隅,以一个年轻女孩的经历为主线,通过对简单场景细致入微地刻画,用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和略带哀伤的笔调,润物细无声地表现了身处伤痛中人们的相互依偎与慰藉,他们以劳作的方式充实自我,奉献国家,他们用爱与隐忍抚慰对方,弥合彼此的伤口,他们最终结束了在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战争。 1938年的欧洲处于一片不详的阴云之下,在德奥合并,特别是水晶之夜后,奥地利犹太人的处境愈发艰难危险

15、。守望着躲避战争、最终与家人在美国团聚的信念,爱丽丝独自离开了古老的欧洲大陆,远渡英吉利海峡,成为了泰恩福德大宅的一名客厅女仆,日复一日应对着琐细不容差错的劳动。然而,出身富庶,沐浴在爱中成长的她自小养成了自信、古灵精怪的鲜明性格,这与刻板的生活及卑微顺从甚至是逆来顺受的女仆身份是格格不入的。独在异乡为异客,身处英国古老的庄园,爱丽丝可以找到她身体所在位置的坐标,而现实的生活与她的内在渴望严重分裂,两厢撕扯下,她漂泊的心却无法找到安放的角落。少主人基特的爱无疑打破了爱丽丝死水一般的生活,也改变了她在大宅中的身份。然而,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战争的最终爆发使爱丽丝的父母失去音讯,基特也

16、因参加了敦刻尔克大撤退时的救援而失踪,各种坏消息接踵而至,爱丽丝殷切的守望变成了无助的等待。 曾经的爱丽丝随着基特的死亡一起死去了。 一段以艾丽丝为名的新生活在痛苦中展开了。 基特离去后,曾经任性、喜欢玩闹的女孩愈发成熟稳重了,她无视各种流言蜚语继续留在泰恩福德大宅照顾深受丧子之痛的里弗斯先生;面对战事吃紧、仆人短缺,她一边说服大宅管家去掉许多不必要的规矩,一边积极投身于农场,主动与里弗斯先生一起参加最累最繁重的体力劳动。共同的劳作与共同的痛楚让两颗孤独的心靠近了,相互依靠与扶持中,他们都找寻到了前进的动力与生活的方向,重生的里弗斯先生最终与新生的艾丽丝一起化蛹成蝶,破茧而出。尽管有着几百年历史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