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教学反思12篇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反思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3748896 上传时间:2024-02-1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4.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均数》教学反思12篇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平均数》教学反思12篇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平均数》教学反思12篇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平均数》教学反思12篇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平均数》教学反思12篇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平均数》教学反思12篇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均数》教学反思12篇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反思(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平均数教学反思12篇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反思下面是我收集的平均数教学反思12篇 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反思,供大家阅读。平均数教学反思1平均数的应用是五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新教材中统计单元中的一节内容。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的求解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一节数学小实践活动,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求平均数是统计的一种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应用,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尝试解决有关的平均数问题,在实践中,主动探索,在探索中,依靠自己,依靠小组的配合来感悟,来进一步掌握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方法。一、让学生参与学习材料的提供。本节课的教学首先创设情景、呈现学生身高

2、情况统计表的表格,用这个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要求自己测量采集数据,再根据数据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并解决。整个过程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主动发现,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的过程。同时,学生通过提出数学问题,也复习了求平均数的有关问题。让学生参与材料的提供,他提供的也是生活经验中早已具备的,所以在解答时,他们显得更得心应手。二、让学生自主选择计算的方法。探索如何求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时,我不要求学生一定要怎么样的去计算,只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计算。如学生在计算平均身高时,有部分学生是笔算的,有的是口算的,甚至于有的学生使用计算器进

3、行计算。计算器进行计算速度快,而且只要方法得当,正确率比笔算、口算就高;同时又巩固了前一阶段的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所有的这些测量、计算的过程都是学生在相互协作中解决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因为协作是让每一个人参与的基本途径,而且孩子的教育力量有时比教师要大得多。在协作中,让学生去体验,去进一步感悟求平均数的方法和平均数的含义。三、平均数的应用更应该关注其应用。本节课我们不把如何求平均数作为唯一目标,而更关注学生是否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更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如教学在身高 130厘米的小巧在平均水深120厘米的泳池内学游泳是否安全。这个问题讨论时,提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4、给他们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发表不同的见解,尊重他们的想法,让他们在相互的交流、讨论中,动脑、动口,并且能聆听到小伙伴们的不同想法,再和自己的想法相比较,选择一种自己认为最合理的意见在课堂上发表;我认为小巧很安全不会有危险,我认为小巧在深水区要注意安全,因为危险比安全的可能性要大。这时在座位上小朋友可以听到各种见解,自己比较几位同学的想法的合理的地方,深刻理解求平均数的含义,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再把评价权交还给学生,你认为这几位同学的意见怎么样?学生在不断的交流、讨论、思索中注意到:120厘米是游泳池深水区和浅水区的平均水深,120厘米这个深度在游泳池中也许是不存在的

5、,但深水区比这个深度也许要深的多,浅水区呢,可能要浅许多。虽然这节课教师并没有带领大家得出所谓的正确答案,但学生所说的我认为小巧包括我们所有的小朋友在游泳池中都要注意安全,不就是所讨论的这个问题的最终目的吗?这样的教学,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求平均数的技能。平均数教学反思2导学目标:1.在丰富具体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问题的需要,体会平均数的意义。2. 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3、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同学们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 点: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难 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资源:自制课件、彩笔及笔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6、,提出问题1、谈话:同学们,课间休息时玩什么?(丢沙包、踢毽子、跳皮筋、跳绳等)课前让同学们记录自己一分钟跳绳的次数,请一个小组汇报。男生和女生谁获胜了?怎样比较?(求总数)2、你玩过套圈的游戏吗?三年级第一小组的同学进行了男、女生套圈比赛,(出示成绩统计图),从图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你觉得男生成绩好还是女生成绩好?比什么?怎样比?A、比男、女生的总数(质疑不公平)B、套的最多的、最少的都是女生,不好比。C、比男生还是女生套的准?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1、提问:怎样才能说明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各组代表向全班学生汇报本组的想法。引出平均数。即:分别求出男生、

7、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2、求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1)学生演示移动条形统计图中方块,使4个男生套中的个数变得同样多。移动女生条形统计图中方块,使5个女生套中的个数变得同样多。动手操作移动彩笔。(说清移动方法及结果)质疑:移动有局限性,数大或者没图怎么移?(如:求平均身高)(2)通过计算求平均数:求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抽生讲解思路并板书)独立计算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抽生板书)求丝带的平均数。(P94页2题)求平均身高。小结:求平均数的过程及注意事项。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1、 提问:学校篮球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身高是155厘米,可能吗?学校篮

8、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的队员吗?(1)在小组内讨论。(2)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2、河水平均深度110厘米,身高145厘米,下河游泳一定安全吗?(1)在小组内讨论。(2)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揭示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有些数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数可能比平均数小,有些可能和平均数相等。四、实际应用:1、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平均数?2、给本节课打分(提出对老师、同学的建议,进一步渗透平均数的应用意识。)五.课堂总结:今天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与困惑?教学反思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教完这堂课后,觉得有以下收获与困惑:收获一:情境

9、的成功运用。课一开始,我以学生熟悉而又喜欢的运动会跳绳的录像引入,把学生一下子引入了课堂。这一情境的创设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同时也为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法)起到了迁移的作用。在例题教学中,我让学生观看了“套圈比赛”的录象,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既而我抛出一个实质的问题:是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男生组,有的认为女生组,学生各抒己见,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学生用最多个体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最少个体进行比较,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还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时候鼓励他们将心中的矛盾展示出来,让他们充分地争论,使学生

10、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当学生感受到要比较谁套得更准一些必须先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后,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讨论或者讲解“平均每人套中个数”的含义,而是让学生用移一移,画一画的,或者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在此,我把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不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所学知识的价值。收获二: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在我所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如:第一

11、题是对平均数的理解;第二题是对平均数的应用,第三题是对平均数的深化认识。这三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使各学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但在这堂课教学中,我也有困惑:首先问题的设计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行合作讨论、探究,更深层次地理解概念;其次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流于过场的倾向,怎样实现这一学习方式优化及发挥其最大功用,这些问题仍值得不断探究和实践!平均数教学反思3求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能较好的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用来代表一组数

12、据的平均水平。学习前,我先让学生课前统计出本小组同学的身高(单位cm)与体重(单位kg),做出统计表;课堂上再提出问题:比较两个不同小组人数的体重统计表,哪组同学的整体体重轻一些?学生会凭着自己原有的经验和判断,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起学生探索新知的热情。在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就是“移多补少”,确定平均数的区间范围教学,让学生深刻理解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并不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再根据教学中收集矿泉水瓶的教学挂图实际操作,配以磁性黑板演示,突出平均数“移少补多”的简明、直观;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摆法、算法,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初步理解“

13、求平均个数就=总个数人数”。在解决完例1以后,让学生再回到比较小组体重或身高的问题中,就能让学生很容易的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正确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先确定平均数的范围,再计算,更突出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练习的设计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现了数学的工具性。学生通过例1的学习,还可以分组总结出“求平均体重=总体重人数”,“平均身高=总身高人数”等,再现了求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的方法,分组合作,再用算的方法来完成,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差异性教育,体现了知识的发现过程,有利于知识的巩固与运用。平均数教学反思4通过认真研读教材,认真研究教法

14、,我对“统计中的平均数” 的课尾进行了认真的设计自感效果不错。(课尾)师:这节课同学们学得很好,假如请你给自身的这节课打分,你会给自身这节课打多少分?(满分100分。)生1:我觉得我听得很认真,学懂了,可以打95分。生2:老师,我没有举手要发言,我想只能打76分。生3:我可以给自身88分。因为我在小组活动时表示的很好。生4:我可以给84分,因为老师教的知识我听懂了,但是我发言不积极。生5:我这节课表示一般,只能打85分。(教师板书:95、76、88、84、85)师:假如一节课获得85分算优秀,你们这节课能算优秀吗?生(齐声):能算优秀课!师:根据是什么?76分能行吗?生:光看95分、76分都不

15、行。我算了一下,这五个分数的平均数是(95+76+88+84+85)5=85.6(分),85.6分超越了85分,所以我们这节课是优秀课。反思:对学生而言,“给自身当评委”是少有的事。课堂上一般都是学生被老师评价,对于学生评价自身这种形式学生感到新奇、难得,因此特别珍惜这次为自身当评委的机会,注意力高度集中。评述过程使学生明白了如何联系生活实际深刻地感受平均数的意义,进一步巩固了求平均数的方法,体验了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评价中教师听到了平时听不到的心声,尤其是学生敢于说自身的缺乏。课堂练习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技能的有效手段。一堂课下来,经历了几个层次的教学活动,接触了多方面的知识,此时学生大脑疲乏,注意力下降,情绪低落,假如设计一些趣味性强、形式新颖、解法灵活的开放性课尾练习,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疲劳、增强注意力、促进思维的发展,这节课正是这样做了。平均数教学反思5“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结构体系及其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初中第四次课题会上,山西省阳泉市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