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考古事迹.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3748219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8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邯郸考古事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邯郸考古事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邯郸考古事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邯郸考古事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邯郸考古事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邯郸考古事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邯郸考古事迹.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邯郸发现保存较好的龙山时期陶窑 河北邯郸市文物局18日透露,该市文物工作者在对邯郸县一处龙山文化时期遗址发掘时,发现一座保存较为完整的陶窑。该市文物保护所所长乔登云介绍,快轮制陶技术在龙山文化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多、质量精,这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 乔登云说,该陶窑位于邯郸县南高峒和北高峒村之间,由窑膛、窑床、火道和火膛四部分组成。窑膛平面呈圆形,现存底部高约0.14米,膛壁修整平滑。火膛位于窑膛上部,平面呈横向椭圆形,两内侧臂倾斜成袋状,底部平整。窑床上并列三条纵向长槽形火道,底部呈斜坡状,均与火膛以喇叭口形状的进火口连接,另有两条短小横向火道分别接于东、西火道的中部外侧。

2、乔登云分析,此窑主要烧制蓝纹、细绳纹和素面陶器。该窑窑床、火道和火膛保存较好,其形制结构较为少见。此窑发现为研究龙山文化,特别是龙山文化制陶历史研究提供难得的实物。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这个铜石并用时代因首次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距今约4350至3950年。邯郸考古证明中国在北宋时已存在慈善机构 河北省邯郸市文物部门对磁县一处北宋时期贫民“公墓”研究考证后认为,北宋时期,我国已有福利慈善机构的存在。这也为研究宋代社会下层贫民生活以及国家的救助制度提供了实物资料。据介绍,在古代,统治阶级为了实行仁政,通常会设立一些福利慈善机构来缓和社

3、会矛盾。北宋政府也非常重视风俗教化功能,官方福利慈善事业比较发达。北宋时期,宋国与元、金战乱频仍,人民饱受战争之苦。战乱中多有客死他乡无人认领的尸体,也有因家贫而无力丧葬者。为安葬这些死者,北宋朝廷专门设置“漏泽园”,来收殓无人认领的无主尸体或者因家贫无力埋葬者,集中埋葬。因此,“漏泽园”就是国家安葬贫苦者骸骨的公共墓地。在文物普查中,邯郸市文物部门在这个市磁县发现了一处埋葬因战乱、饥荒而死亡的北宋时期贫民的“公墓”。这一“公墓”位于磁县观台,南北长约1000米,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墓葬多为竖穴土坑墓,且密度较大。发掘的墓葬内都有墓志,墓志铭中有顺序编号、死者和有关家属姓名,以及葬埋日期等内容

4、。邯郸丛台迎宾馆工地发现战汉时期古遗存 邯郸市丛台迎宾馆位于中华大街与人民路交叉口西北角原市政府大院内。2011年8月,在丛台迎宾馆综合楼基槽的东部,施工中发现了两座古井和一座残墓,并发现陶鼎、陶罐等古代文物。上报文物主管部门后,市文研所派人到现场勘查,并于次日对该地点实施抢救清理。 古墓葬已残存无几,仅存1件陶鼎、2件陶壶、1件盖豆的残片,墓葬本身已看不出具体形制,仅可辨识为竖穴土坑墓。从出土陶器器型观察,该墓应为战国早期墓葬。墓主人身份应为士一级的贵族。一号井位于残墓西侧3米处,为一小型陶圈井。使用泥质灰陶井圈,外壁绳纹内壁素面,直径0.80米,高0.36米,厚0.04米。从陶井圈形制及出

5、土的灰陶碗、绳纹板瓦等残片,推测其为一战国时期古井。二号井位于残墓东侧约4米处,为一座砖井,但井周砌砖都已塌落,现存土井圹平面呈不甚规则的圆形(应为崩塌所致),直壁,直径南北2.5米,东西2.4米,深度不详。根据砌筑井圈使用的弧形砖的形制和出土陶器残片特征,推测古井年代最早为西汉晚期或新莽时期。 由于基槽底面下约1米深即为地下水位线,地层还是砂层,极易崩塌,出于安全考虑,仅清理了两口井现存上部深约1米的范围,下部已超出了施工处理地基所需深度,采取原址保留,未再发掘。 两座战汉时期水井的发现,证明这一带为当时古人的居住区,而市文研所于2001年市博物馆扩建工程中也发现有战国墓葬和水井。此次发掘地

6、点位于市博物馆西南侧约300米处,这两处地点均位于赵邯郸故城大北城中心生活地带,为何会出现士一级的战国墓葬,并且与居住区混杂,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这对研究大北城始建及战汉各时期城内居住区的分布与变迁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邯郸市福利院重建工地发现战汉时期墓葬 邯郸市福利院位于市区西部岭南路和百花大街交叉口西北角。近日,邯郸市文物部门对该院重建工程范围内探明的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发掘区位于建设工地东部和西部两个基槽内,发掘面积约500平方米,共发掘清理墓葬30座、坑穴10个。墓葬形制以竖穴土坑为主,出土文物共计99件。有铜镜、带钩、箭头、印章、车马器、钱币等铜器,箭铤等铁器,玉璧、石饰件等玉

7、石器,鼎、豆、壶、盘、匜、灶、罐、碗、俑等陶器,还有少量铅质车马饰件。 根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品分析,墓葬年代为战汉时期。另外10个长方形坑穴,填土均为土质较软的绿色土,出土器物基本都是铜镞和铁箭铤,坑向大体一致,有的被汉代墓葬所打破,推测为战国时期。此类坑穴,近年来当地虽然也偶有发现,但对其性质或用途还不甚清楚,考古人员需做进一步研究。 邯郸城区西部岭南路一带过去曾多次发掘过战汉时期墓葬。本次同时期墓葬的再次发现,不仅使考古人员对战汉墓葬的分布情况有了更进一步了解,而且大量实物资料的出土,对邯郸作为战汉时期赵国的都城和工商业都市,人口之密集、手工业之发达及埋葬习俗等状况有了新的认识。邯郸陈岩嵛惊

8、现唐代大型石棺 2011年5月,邯郸县陈岩嵛村村民盖房时发现一具石棺,邯郸市文物研究所闻讯后立即前往调查,初步判定应属一座唐代墓葬,并于6月对该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该墓早期即被严重盗扰破坏,顶部坍塌无存,石质墓门也残破严重。现存墓口于距地表深约1米。墓葬整体由墓道、甬道、墓室、耳室四部分组成。石棺位于墓室西侧棺床上,由整体雕凿的棺体和棺盖两部分组成,棺箱一角和侧壁局部被早期盗墓者破坏。棺体呈长方体,通高约0.80.9米。下有连体出檐底座,棺身外长约2.6米,宽约1.1米,壁厚约0.14米。四壁布满线刻花纹,主题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间以花卉及卷云纹,线条细腻流畅。棺盖为盝顶式。顶面

9、、四刹和侧立面亦布满线刻花纹。图案大气,繁而不乱;四刹正中各雕出一个外突的兽头,巨齿獠牙,形象威猛。 墓室随葬品几近盗掘一空,较重要的是在甬道及耳室口各出土墓志一盒,另在填土内夹杂有少量泥质红陶片,可辨器形以唐代典型的双耳罐、盆等较常见。 墓志均为方形,一大一小。大者为大唐故上骑都尉宋君墓志铭,小者为大唐故文林郎宋君墓志铭,该墓为唐上骑都尉宋彦期夫妇与其子宋昭仙合葬墓。此前,邯郸市文物研究所于2007年青兰高速公路施工现场曾收集到两方唐代墓志,墓主与彦期父子同为宋氏家族,并有着很近的血缘关系。因此,可以判定邯郸县陈岩嵛周围应属唐代较重要的宋氏家族墓地。 本次宋彦期父子同穴合葬墓的发掘,以及经初

10、步测算重达5吨左右、在邯郸市尚属首次发现的巨型石棺的出土,不仅为唐代丧葬制度、文化习俗、棺椁形式及雕刻艺术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而且,本次及此前所发现的数方唐代墓志,对于唐代政治、军事、外交、文化及宋氏家族源流的研究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邯郸发现奴隶殉葬遗址 印证史料相关记载 新华网石家庄月日专电(记者 任丽颖)记者日向河北省邯郸市文物局核实,邯郸市邯郸县户村镇涧沟村发现奴隶殉葬遗址。该发现印证了世本等史料记载,为研究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及奴隶社会状况提供了佐证。 在涧沟村一水井遗址中,发现埋有层人骨架,男女老幼都有,有的身首分离,有的做挣扎状,应是被杀或活埋所致。邯郸市文物保护所所长乔

11、登云说。 此外,在水井附近的两座半地穴式房屋遗址中,还发现个头盖骨,为整残。从头骨特征分析,为男女。从排列来看,整齐程度应为人为安放。个头盖骨都从眉弓经颞骨到后枕砍下。 乔登云称,水井距今已有多年。水井遗址的发现,印证了世本周书等文献记载的黄帝穿井和伯益作井之说。 邯郸市文物局局长王兴认为,在中国原始社会晚期和奴隶社会,有头骨杯和割头皮的习俗。殉葬遗址反映了当时已出现贫富分化、阶级分化,发生掠夺财富的战争等社会现象。这对研究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及奴隶社会状况,特别是奴隶殉葬制度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邯郸广星源战汉遗址考古有新收获 广星源小区位于邯郸市丛台区西南庄,近日,邯郸市文物部门对该范围内探明

12、的地下战汉遗址进行了抢救发掘。发掘面积200平方米,清理灰坑14座,出土文物21件(套),有陶器、铜器和骨器等,并发现大量的筒瓦、板瓦等建筑构件残片。 本次清理出的14座灰坑中,形制有椭圆形、圆形、长方形、不规则形等,壁面均较粗糙,无特殊加工痕迹,底部分为平底和锅形底,灰坑深浅不一,大小不同。其中夯土灰坑3个,在一坑内出土有弩机构件、兵器构件等;另一灰坑内有两层堆积,其中上层为大量铁矿渣,下层为含草木灰较多的灰土,在该灰坑内出土有泥质红陶范残片数片。根据地层堆积和遗物特征分析,该遗址时代为战国至汉代。 本次发掘获取了大量实物资料,为探索战汉时期邯郸城内功能布局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大量铁矿渣以及陶

13、范的发现,为研究当时冶炼技术以及制造工艺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邯郸市区发现一战汉聚居区 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最近对邯郸市区一商住楼槽内发现的遗迹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为宋金墓葬和一处战汉时期聚居区。 本次共发掘了2座宋金时期的墓葬和34座战汉时期的灰坑以及几处夯土遗迹。墓葬均为带竖井式墓道的土洞墓,其中,在一幼儿墓中出土2个瓷塑禽鸟,应该是玩具。一墓主为女性,出土1个灰陶双耳罐、1个白瓷盘和1个铜钗。 战汉时期的灰坑口部形状包括圆形、长方形和不规则形,坑壁陡直,剖面釜形或袋形。文化层和灰坑中出土的文化遗物可分为陶、瓷、铜、铁、石、骨等,其中以陶质类为大宗。陶器种类包括盆、瓮、碗、豆、罐、

14、量、钉稳、支钉、珠等,其中有较多可复原者。大量瓦片、砖块和陶器残片的出土以及发现的包括大量草木灰、红烧土的灰坑和夯土等遗迹,说明此处为一战汉时期聚居区。 此次考古发掘丰富了邯郸市战汉时期考古和历史文化研究的实物资料,宋金时期的墓葬的发现也为邯郸市城区变迁的研究提供了有利资料。邯郸市抢救发掘一唐代墓葬 近日,邯郸市城中村改造项目-中央公园住宅小区施工现场,在一基础槽内发现一座古墓葬,邯郸市文物部门随即组织人员展开抢救发掘。 该墓距地表深约5米,为砖室墓,南向,由墓道、甬道、墓室组成。墓室为圆形,直径3.28米,残高1.40米,砖铺底。墓道、甬道均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墓室顶部已经荡然无存。墓中出土随

15、葬品5件(套),为红陶双系罐。 从墓葬形式和出土文物分析,该墓为唐代墓葬。通过此次抢救发掘,对该范围内这一时期古墓葬分布情况有了进一步了解,并对今后建设中的文物保护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邯郸市发现明代石刻 近日,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在市保单位学步桥北约125米处的北关街东侧发现一方题字石刻,工作人员赶到现场时,石刻已被倾倒于一条正在施工的南北向暖气沟槽内,部分已被翻出的土堆掩埋。 从所开挖地槽的断面可见用鹅卵石铺砌的基址。经实测,基址南距学步桥121米,卵石基础长10.5米、厚1.3米,宽度不详。据当地老人回忆及查阅档案资料可知,这里原为玉皇阁旧址,由于历史原因1956年将其拆除,石刻或许就是当时作为废弃物埋入的。 该石刻为青石,呈横长方形,长91厘米、宽51厘米、厚27厘米,表面打磨光滑,其余为经粗略加工的毛面,表面正中镌刻楷体雉堞保障四个大字,落款为赐进士第知邯郸县事赵祳基建、崇祯二年五月念七日大吉立。显然为嵌入门洞上方或某墙体内的扁额题记。 雉堞又称垛口,是指筑于城墙顶部外侧连续凹凸的齿形矮墙,当外敌来犯时,作为掩护守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