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模拟卷2.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63735098 上传时间:2022-08-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模拟卷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语文模拟卷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语文模拟卷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语文模拟卷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语文模拟卷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模拟卷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模拟卷2.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完卷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注意:答案全部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一个令人惊奇的现象 最近三四年来,我观看了数百部美国的、欧洲的以及在美国影响下的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等地的科幻电影。在这数百部科幻电影中,我注意到一个令人惊奇的现象,那就是所有这些电影中所幻想的未来世,清一色都是暗淡而悲惨的。 早期的科幻小说,比如儒勒凡尔纳在19世纪后期创作的那些作品,其中对于未来似乎还抱有信心;不过,被奉为科幻小说鼻祖的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1818年)中,就没有什么光明的未来。就是凡尔纳晚年的作品,也开始变得悲观起来,被认为

2、“写作内容开始趋向阴暗”。而且,凡尔纳这种对于未来世界的信心,很快就被另一种挥之不去的忧虑所取代,人类的未来不再是美好的了。在近几十年大量幻想未来世界的西方电影里,未来世界根本没有光明,总是蛮荒、黑暗、荒诞、虚幻、核灾难、大瘟疫在这些小说和电影中,未来世界常见的主题不外是资源耗竭、惊天浩劫、科学狂人、专制社会等等。这些作品中的科学技术,也几乎清一色都不是绝对美好的不是被科学狂人或坏人利用,就是其自身给人类带来灾祸。 而中国的科幻作品在这个问题上与西方明显不同我们以前创作的作品都是乐观想象未来科学技术如何发达、人类社会如何美好、我们生活如何幸福的。科幻作品的任务似乎就是为读者或观众描绘一个科技高

3、度发达、物质极度丰富的美妙未来世界。前两年有人对法国的青少年作了一种问卷调查,这个调查后来也被移植到中国来,中法青少年在有些问题上的答案大相径庭,很值得玩味。比如其中有一题是这样的:“如果你可以在时空隧道中穿行,你愿意选择去哪个时代旅行?”中国和法国青少年的答案统计如下:法国中国男 %女 %男 %女 %我们这个时代425062公元2300年2694134法老时代13191322中世纪13967路易十四时613大唐盛世3435 对未来乐观的思想基础对未来乐观的第一个原因是,在我们以前习惯的概念中,一直将科学想象成一个绝对美好的东西,从来不愿意考虑它的负面价值或负面影响,也不愿意考虑它被滥用可能带

4、来的严重后果事实上,一个绝对美好的东西是不可能被滥用的无论怎样使用它都只会带来更多更美好的后果。 由此产生的一个实际上未经仔细推敲的推论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永远是越快越好。我们又将科幻视为科普的一部分只是为了让“小朋友们”喜闻乐见,所以使用了幻想的形式。科幻既然是科普的一部分,它当然必须为我们描绘一个因科学技术发达而带来的美好的未来世界。 另一个原因,则是传统的唯科学主义的强大影响。唯科学主义相信世间一切问题迟早都可以靠科学技术来解决,这就必然引导到一个对人类前途的乐观主义信念。在这个信念支配下,人类社会只能越发展越光明。这种朴素的乐观主义信念,和早年空想社会主义颇有关系。18世纪末19世纪初,

5、自然科学的辉煌胜利,使许多人相信自然科学法则可以应用于人类社会,比如法国的圣西门、孔德等人就是如此。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事实上深刻影响了此后两个世纪的历史进程。 对未来的悲观与后现代思潮 从表面上看,似乎一味给科学技术歌功颂德只能流于浅薄庸俗,而悲观的态度和立场更有助于产生具有思想深度的作品。虽然这确实是事实,但仅仅这样来解释西方科幻作品中普遍的悲观是不够的。 要深入理解这种现象,必须和西方近几十年流行的某些后现代思潮联系起来思考。 我们今天所享受的物质生活,确实是依靠科学技术获得的。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有加速度的它正在发展得越来越快。科学技术就像一列特快列车,风驰电掣,而我们就乘坐在上面。刚开始,

6、我们确实快活得如同电影泰坦尼克号中那对在船头迎风展臂的青年男女。但随后我们逐渐发现,对于这列列车的车速和行驶方向,我们实际上已经没有发言权了。我们既不知列车将驶向何方,也不知列车实际上是谁在操控,我们唯一知道的是:列车正在越开越快。 此时,作为车上的一员,你想问:我们正在驶向何处?我们能不能慢一点啊?开得太快会不会出危险啊?这难道不是很正常的吗? 如果你被斥道:不要多问!你懂什么?反正是驶向幸福的天国!反正再快也是绝对安全的!到了这时,你的心情还能如同那对在船头迎风展臂的青年男女吗?到了这时,你和被劫持还有什么两样呢?科学越发达,有这种感受的人就会越多。也许,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的电影编剧、导演

7、,这么多的小说作家,不约而同地要来写悲观作品的深层原因吧1.第二段“写作内容开始趋向阴暗”中的“阴暗”在文中指的是 。(2分)2.“对未来乐观的思想基础”,文章认为有二:(2分)(1)、 ;(2)、 。3.下列对“后现代思潮”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3分)A、人类在科学技术加速度发展前迷失了方向B、人类对科学技术加速度发展产生了厌恶情绪C、人类不能左右科学技术加速度发展而普遍产生悲观情绪D、人类好像被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所劫持产生了慌乱的心理4、倒数第三段中说“我们确实快活地如同电影泰坦尼克号中那对在船头迎风展臂的青年男女”,此句的表达作用是 。(3分)5、根据文意,补出文中所列表格后面的一段说明

8、文字。(4分)(要求:要有数据反映的特征和结论两个方面的内容,语意连贯,100字左右)6、第四段中说“中国的科幻作品在这个问题上与西方明显不同”,对此,你是“忧”还是“喜”呢?请简要论述理由。(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1)一辆破旧的汽车临时停在路旁,它不知来自何方?它积了一身厚厚的尘埃。一车人,神情憔悴而漠然地望着前方。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归家,说明他们在此之前,曾有离家之举。而远行,则是离家而去。 (2)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3)当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祖先们几乎是在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

9、的。今天,我们在电视上,总是看见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的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它们不停地奔跑着,翻过一道道山,穿过一片片戈壁滩,游过一条条河流,其间,不时遭到猛兽的袭击与追捕,或摔死于山崖、淹死于激流。然而,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的迁徙。前方在召唤着它们,它们只有奋蹄挺进。其实,人类的祖先也在这迁徙中度过了漫长的光阴。 (4)后来,人类有了家。然而,先前的习性与欲望依然没有寂灭。人还得离家,甚至是远行。 (5)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人会在闯荡世

10、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 (6)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他的心或身抑或是心和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他必须走,远走高飞。因此,人类自有历史,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园,结伴上路,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的故事。 (7)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 (8)因此,这世界上就有了路。为了快速地走向

11、前方和能走向更远的地方,就有了船,有了马车,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 (9)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当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形而上一点说。因为,即便是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内心深处,许多人仍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四野茫茫,八面空空,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 (10)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像: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

12、皮肉之苦。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也出现过这种拥挤的汽车。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也是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的。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11)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

13、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

14、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12)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注 本文是由摄影作品前方引发联想而写的“摄影散文”。文中“一辆破旧的汽车”、“坐在车上的人们”、“手托下巴”的男子都是摄影图片中的形象。7第(3)段描写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其主要作用是(3分)(1) ; (2) 。8根据文意,请你概括出人类离家远行的三个原因。(3分)(1) ;(2) ;(3) 。9第(7)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是 。(2分)10第(9)段的“但在内心深处,许多人仍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一句中,“家”实质上指的是 ;“路”实质上指的是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