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太阳系》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3732540 上传时间:2023-12-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课《太阳系》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5课《太阳系》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5课《太阳系》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5课《太阳系》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课《太阳系》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5课《太阳系》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课《太阳系》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5课 太阳系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太阳系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下宇宙单元的第五课。教材安排了两大活动:活动一:认识太阳系,根据太阳系的示意图了解八大行星及它们的排列顺序,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进行交流,形成对太阳系的初步认识;活动二:建一个太阳系模型,教材提供了太阳系八大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赤道直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等的相关数据,让学生尝试建构太阳系模型,体验太阳系的浩渺及行星的渺小和行星间距离的遥远,建立有关宇宙空间的概念。【学情分析】科学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之上,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为生长点,促进学生的

2、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不断地向前发展。1.学生对太阳系的认识是肤浅的。他们对太阳系相关知识的认识有一定的积累,但相对零散,并没有形成系统性的认知,甚至有些是错误的,如有的学生认为太阳系是太阳和地球组成的。2.学生缺乏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处理能力。教材中虽然提供了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有关数据,由于数据巨大且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处理能力显然不够,往往不能从数据的背后去发现蕴含在数据中的有关太阳系的真实情况,更不知如何处理数据,通过处理数据来建立模型,强化认知。3.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理解力偏弱。小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决定了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导,而抽象思维相对较弱,对宇宙空间及天体的运行缺乏想象力。【教学

3、目标】科学概念: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过程与方法: 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3、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教学重点】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教学难点】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的模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

4、数据表、八个铁丝制成的支架、橡皮泥、小皮球、直尺等;教师事先考察制作太阳系模型的室外场地。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小组内先进行交流。【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认识太阳系。 1、提出问题:地球在不停的围绕太阳运动,那么还有哪些天体也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动呢? 2、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有关太阳系资料的收集,现在让我们来开个有关太阳系的交流会,请各组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展示。说说: (1)哪些天体在围绕着太阳运动? (2)这些天体有哪些特点? (3)它们之间是如何排列的? 3、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做补充。(最好是有关太阳系的科普录像资料) 4、小结

5、: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二、建立太阳系模型。 1、谈话:我们已经对太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能更好地认识太阳系,让我们用橡皮泥捏成球表示八大行星,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比例,试着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2、讨论:怎样才能建好模型?需要哪些相关数据才能保证我们建的模型相对准确? 3、阅读课本56页有关八大行星的数据资料。 4、尝试根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来建模型,思考: (1)如何在桌面上将八大行星摆列出来?(预设:把表中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按相同比例缩小,将“太阳”及“八大行星”在桌子上排开。)(2)

6、如果要对八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数据进行处理,该如何处理?(3)试将橡皮泥球粘在铁丝制成的支架上代表八大行星,在桌面上建立模型。 (4)建好之后有何发现?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系的示意图有何不同?5、尝试依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进行建模: (1)如果要利用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这两组数据来建造模型,该怎么做?(2)数据处理后的结果如何?我们还能在桌面上建太阳系模型吗?为什么?(3)如果要建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型,有什么好办法?6、简单介绍一下后面几组数据: 自转周期是行星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公转周期是指行星围绕太阳转动一周所需的时间。我们在建模过程中,可以暂

7、时不用考虑这些数据。(另外:轨道倾角是指行星轨道平面与地球轨道平面的夹角,也就是说在公转过程中,行星与地球不处于同一平面,如果用模型来表示就是橡皮泥球在支架上的高低不同。建模时同样可暂不考虑这些数据。) 7、到操场上建立太阳系模型: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其他行星的直径是多大呢?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是多远呢?我们能在操场上完成这样的游戏吗?(说明:可以按上面的比例缩小行星与太阳间的距离,选择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这四个离太阳比较近的行星建立局部模型,让学生举着这几个行星的模型按一定的距离围绕“太阳”转动,感受太阳系的浩渺。) (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四个行星

8、的直径按同样的比例分别缩小为0.05厘米、0.12厘米、0.13厘米、0.07厘米;这四个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分别是5.8米、10.8米、15米、22.8米)8、交流在建造模型过程中的体会。三、小结 在建太阳系模型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体会或发现吗?(学生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建立的太阳系模型,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八大行星在太阳系的空间分布不是均匀的;八大行星的大小差异很大;在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是十分渺小的。)【作业设计】 同步练习册【板书设计】5、太阳系一、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二、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教学反思】 2 /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