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从培养学的数学素养开始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3729798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教学从培养学的数学素养开始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数学教学从培养学的数学素养开始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数学教学从培养学的数学素养开始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数学教学从培养学的数学素养开始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数学教学从培养学的数学素养开始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学教学从培养学的数学素养开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教学从培养学的数学素养开始(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数学教学从培养学的数学素养开始数学教学从培养学的数学素养开始数学教学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开始麟游县职业中学 张敏鸽摘要:“数学素养属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综合性思维形式。它具有概念化、抽象化、模式化的认识特征。具体说,一个具有数学素养的人,在他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善于把数学中的概念、结论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推广应用于认识的一切客观事物,具有一定的哲学高度和认识特征。

2、”通俗地说,数学素养就是一种习惯,是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选择方法的一种习惯;是一种对知识运用的习惯。所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会用数学语言描述事物特征的习惯;逐渐形成善于运用数学眼光观察事物的习惯;逐渐形成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等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然而,人的所有修养,有意识的修养比无意识地修养来得更快。作为学生,除了通过自身的努力有意识地形成和提高数学素养以外,更重要的还需要老师有意识的培养。因此,数学教学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开始是搞好数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和重要途径。关键词:数学素养 习惯 数学教学前一段时间,我们学校对九年级学生组织了一次质量检测。为了更深

3、入地、更准确地了解九年级教育教学工作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参加了集体阅卷工作,并且阅完了全部的数学试卷。学生的答卷情况让我沉默了很久。之后,学校组织全校的数学教师就九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质量分析。同时,我就自己为什么连续五年来在九年级教育教学工作中均能取得全县前列的优异成绩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总结。最后,通过分析、比对、总结,得出了一些结论。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结论就是“加强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关键”。实际上,这问题具有普遍性。什么是数学素养?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这是一个极其复杂深奥的问题。为此,我认真研读了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及其它相关资料,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了反复的思考。现就

4、“什么是数学素养?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这两个问题略谈拙见,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一、 什么是数学素养PISA(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一项国际学生评价项目(DECD)。对数学素养的定义:理解与鉴别能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并对数学的地位和作用作出恰当判断的能力,是每一个学生在当前及未来的个人生活中、职业生活、与周围其他人相处的社会生活中必需的,成为一个有建设性的、热心关注生活和不断反思的公民所必备的一种综合素质。结合这一定义和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及个人理解,数学素养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四基”。即:基本的数学知识、基本的数学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基本的数学方法(二)与数学学习、理解、应

5、用相关的一些基本能力,包括数学思维能力、对事物作出逻辑推理和数学判断的能力、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三)面对数学学习与以及现实和未来生活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包括认识和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的价值、关心他人、关心集体,与他人合作;认真积极地对待学习和生活的的态度,合理、审慎、辩证地思考问题的习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1、强化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时书写的规范化训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在上次的阅卷中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写坐标时不带括号;在做解答题时不写“解”字;几乎所有的学生不能合理利用书写空间把解答过程整齐地、有逻辑地进行

6、书写,步骤混乱,逻辑不清。通过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透视出了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忽视小节,没有形成严密地进行逻辑推理地习惯,没有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所以,在平时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学生的课堂练习、作业练习、单元检测等途径对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时书写的规范化进行训练,从细节着手,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2、培养学生运用学学语言描述事物特征的习惯。在质量检测中有一个填空题,其结果是2X3,学生基本都能理解题目的意思,都能知道X的取值范围在2和3之间。但是,有近乎一般的学生不能够用2X3的形式表示,有的写成23,有的用汉语语言描述;解答题、证明题的解答、证明过程缺少必要的承上启下的数学语

7、言,比如“因为()”、“所以()”、“由题意可得”等。整个过程前后不连贯,逻辑性不强,好比写作文时语句不通。这些问题说明学生没有学会数学语言,没有养成运用数学语言的习惯。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的数学语言进行培养和发展。首先,在数学教学中,对诸如概念、定义、定理等的表述一定要严密,要专业化、数学化。同时,要用普通语言对其进行解释,使得数学语言和普通语言之间相互转化。让学生通过对普通语言的理解从而达到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学会数学语言。其次,数学学习也需要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让

8、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数学语言。再次,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小结”这一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既能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也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又能使学生的数学语言得到培养和发展。3、培养学生的数感。什么是数感?数感使人对所看到的事物潜意识地进行量化。当我们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解决。即:会“数学地”思考。诚然,我们不可能让人人都成为数学家。但我们应该让每个学生都具有数感,会“数学地”思考问题。数学素养作为公民素养之一,不只是用计算能力的高低和解决书本问题能力的大小

9、来衡量的。作为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能从现实的情境中看出数学问题,能把实际问题抽象、转化成数学问题,这才是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所以说,数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 怎样建立和培养学生的数感?建立和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建立起联系。学生数感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有关内容和情境,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把它作为中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4、通过强化“四基”、落实“三维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学

10、习基本的数学知识是能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事物的基础,是形成基本的数学技能前提条件;只有在掌握学习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的过程中才能形成基本的数学思想。之后,才能够运用这些基本的数学知识、基本的数学技能、数学思想进行综合分析并选择正确的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强化“四基”这个基本方向是不能改变的。尽管我们现在对“三维目标”强调的比较多,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更多的注重了“知识与技能”,比较注重“过程与方法”,基本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特别在数学教学中,好多老师找不到数学教学和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结合点;感觉数学这一自然学科的教学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

11、不起来。实际上,我们所需要的这种“结合点”是很容易找到的。比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可能生活。具体到数学知识而言,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与学生现实生活有关的题目,同时再设计一些与学生未来生活有关的题目。通过这些题目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同时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憧憬。再比如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等等,这里再不细言。5、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相结合,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在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能不能积极参与属于态度问题,能不能有效参与属于认知能力的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是

12、否积极参与,并且还要关注学生是否有效参与。如果学生不能有效参与,教师教就要及时给与引导和帮助,让学生的参与过程圆满完成,不能只参与没结果,也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了,并且是有效参与,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就感、自豪感。这样一来,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和价值。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爱学数学、爱用数学的良好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总之,学生数学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正如前文所叙:“理解与鉴别能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并对数学的地位和作用作出恰当判断的能力,是每一个学生在当前及未来的个人生活中、职业生活、与周围其他人相处的社会生活中必需的,成为一个有建设性的、热心关注生活和不断反思的公民所必备的一种综合素质。”所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应该是是每位数学教师用心去做的一项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