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复习修改版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3727344 上传时间:2023-12-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哲复习修改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马哲复习修改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马哲复习修改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马哲复习修改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马哲复习修改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哲复习修改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哲复习修改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缺点是什么?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唯物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阶段优点缺点(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直观猜测,缺乏科学论证(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肯定世界是物质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是世界观方法论马克思以前的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旧唯物主义主要是机械的唯物主义,它没有考虑到化学、生物学和电磁等等的发展;旧唯物主义是非历史的、非辩证的,它没有彻底而全面地遵循发

2、展观;旧唯物主义者抽象地了解人的本质,而不是把它了解为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他们只是解释世界,但是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也就是说,他们不了解革命实践活动的意义。.范式的含义、内容、作用答:范式理论是库恩科学哲学的理论核心,范式是指在一个时期内给科学家集团提供规范的问题与解答的普遍公认的科学成就。即它是一个公认的理论,这个理论包含着研究方法和技术,它指定什么疑难问题要加以研究,以及什么表的解决是可以接受的。 范式的内容包括:第一,哲学因素。主要指哲学思潮、世界观以及科学信念、基本原则、基本概念等。第二,社会学因素。主要指各种社会因素对科学的影响。第三,结构性因素。主要要指科学

3、工作者根据科学理论及其重大成就而确立的科学范例、工具和方法。 范式的作用有:第一,范式作为信念,有定向作用,使科学发展具有一定方向、目标和结构。第二,范式作为范例,有指导作用,能够指出解难题的途径。第三,范式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有范式的是科学密码有的则仍处于前科学阶段. 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每一阶段的意义和图示 答:范式在库恩的科学观中处于核心地位。它的不同存在状态决定着科学发展的各个阶段,尚未形成范式时,人们在基本原理上还存在严重分歧,该科学处于前科学时期;当一项公认的科学成就结束了争论不休的局面时,一批科学家仿照此范例进行解难题时,该科学进入常态科学时期,常态科学解不开的难题,称为反常

4、,反常有时可以通过对范式的加以修改来解决,范式力量由此加强。当反常情况越来越多,凡是陷入穷于应付时,该科学处于危机时期;人们尝试着用新方式解决危机,即尝试着建立新范式以取代旧范式时,该科学出于革命时期;当新范式得到公认、取得支配地位时,该科学又进入常态科学时期。科学的发展就是这样循环往复,以至无限。总之,库恩的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可以概括为下列开放的图式:前科学时期常态科学时期反常与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态科学时期。4简要说明经验主义、理性、实践唯物主义各自不同的思路经验主义者认为一切知识都来自经验,普遍必然的知识只有在经验的基础上才可能。一般说来,经验主义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认为感觉经验是我

5、们认识外部世界的基本的或唯一的途径,是真实可靠的,贬低理性思维的意义。经验主义 亦称经验论。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区分为唯物主义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经验论。哲学史上唯物主义经验论(如洛克),承认感性经验是客观事务的反映,是人类只是的来源,唯物主义的说明了感性经验,有其片面的真理性。但它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只承认感性经验的可靠性,不懂得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跃,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唯心主义的经验沦(如贝克莱,休谟,马赫),根本否认外界事物是感性经验的源泉,或拒绝回答外界事物是否存在的问题,认为经验是纯主观的东西,是认识的唯一对象,否定理性认识。这种主观唯心主义,发展到极端必然导致

6、唯我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正确的解决了实践和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揭穿了唯心主义经验论的错误实质,克服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片面性。理性主义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只承认理性认识的实在性,不承认感性认识的实在性,认为只有理性靠得住,而感觉经验是靠不住的,从而贬低甚至否定了感觉经验的意义。1、实践唯物主义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实践观,其首要任务就是揭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般规律,以哲学思维的形式,从总体上和动态中再现人类实践活动及其过程。2、实践唯物主义是以实践为建构原则的唯物主义世界观。3、实践唯物主义是一种方法论。实践唯物主义所关注的不是整个世界,而

7、是现存世界的本体以及人的实践活动的一般规律,从而为人们改造世界提供方法论。因此,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唯物主义不能被看作是马克思的偶尔的提法,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表述。论述题:一 马克思关于说明人的思维的真理性是怎么说的?你的理解是什么 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二条:“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此岸性”是康德哲学用语。康德认为有独立于人的认识而存在的“自在之物”,但是人们的认识能力只能达到“现象”,这就是知识

8、的此岸性。如果超出“现象”企图去认识“自在之物”,那么认识本身就要陷入矛盾,因此,对“自在之物”的认识是不可能的,这就是知识的彼岸性。 这是典型的不可知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借用“此岸性”一词,只是为了说明思维能够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其本质。世界上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可认识的,根本不存在所谓“彼岸”。康德的唯心主义不可知论,早已为实践所驳倒。主体性问题是近代西方哲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哲学家们从不同的本体论前提出发,对主体性问题的理解也迥然不同。17世纪的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首先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作用。但是这种唯物主义在以后的发展中却变得片面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

9、旧唯物主义哲学家,都片面地强调自然界对人的制约性,而忽视人的主体性。相反地,唯心主义却发展了主体性的方面。德国古典哲学对主体性问题作了系统的研究,从康德、费希特到黑格尔,都强调和突出主体性原则,但却抽象地、唯心地发展了这一原则。马克思在“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深刻地总结了欧洲哲学思想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明确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就为哲学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可以说,马克思在哲学上所完

10、成的革命变革,关键在于提出了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性原则,从而既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忽视主体性的缺陷,也克服了唯心主义的否认客观基础上的主体性原则。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及后继者通过概括实践经验和科学成果,具体地阐述了主体性的内容、特征、表现形式。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来看,它是以科学的主体性理论作为重要内容的。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性原则,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在强调物质决定精神、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同时,也承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承认人们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改造世界的能动作用,承认“人化自然”的存在和不断扩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在强调认识是客观实在的反映的同时,

11、特别重视人的实践活动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把认识过程描绘为主体通过实践能动地作用于客体、并且通过抽象思维加工制作反映材料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在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的同时,特别重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认为人们可以在既定的生产力状况下自觉地推动社会前进。可见,强调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特征,离开了它,就不可能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由此,我们说人类活动的最基本原则是主体性原则。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引入实践说明主体,为全面、立体地理解主体奠定了基础。所谓全面、立体地理解主体,就是将人的整个生命活动和社会

12、活动即人的整体生存状态而不仅仅是其精神方面理解为主体。如是,主体的规定才得以完整地显示出来,研究主体的意义才得到真正的充实。这就是:为了人及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只有从人的整体生存状态出发,才可能真正触及到主体最深刻的含义,才可能确立完整的而不是片面的主体性,从而也才可能全面揭示主体性原则的内在含义及其作用。以上论述表明,认识论发展到现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明显地体现了主体因素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的作用,突出了认识论从主体的方面看问题的根本特征,从而必然地导出了从真理性原则和价值性原则到主体性原则研究的新课题。认识的主体性原则,实质上就是以主体的尺度、标准来审视一切,在认识事物自身状况的基础上及

13、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中把握事物的为我的性质和意义,并以主体的尺度来规范对象,使之发生更有利于人生存发展的变化。这样,就必须实现从真理性原则和价值性原则到主体性原则的嬗变。因此,认识论从真理性原则和价值性原则到主体性原则的嬗变是必然的。为此,就要研究主体性原则,并通过研究而确立有利于人们认识和实践的合理的主体性原则。这样,才能维护人类的整体的现实利益。 但实践作为人类主体性的活动并不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实用性。正所谓“不以成败论英雄”,对具有历史范畴的实践我们也不能简单地用成败来判定它的有用性和无用性。实践它本身就有着不言而喻的价值前提,而如果忽略了这一点,那么真理便也有可能因着实践的实用化而实用化

14、,便缺失了真理本应具有的恒定性。因此,我们不能用成败一元论来作为实践的标准,实践的主体性意义首先是不能被否定的。而另外一点,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在提纲第十一条中:“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把居于能动与主导方面的主体和居于依据与基础方面的客体联结起来,形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关系,它改造着自然界,改造着社会,改造着人们之间的关系和人自身。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没有实践,就没有历史的进步和人自身的进步,这便是实践的主体性。在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必然要发生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关系。认识关系在改造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又作用于改造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唯一

15、源泉,人的正确思想只能来自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才能证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才能纠正认识的错误和不完全性,推动认识的发展。解决认识的源泉、标准和发展等问题,归根到底,是要用真理性的认识指导实践,进而解决改造世界的问题。可以说,实践是具有目的性的,而这个目的性的产生是因为它是在人的主体性的指导之下。马克思认为,重要的问题不在于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而在于以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去指导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就是通过实践而认识真理,又通过在真理指导下的实践而改造世界的过程。人的活动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点上,马克思又回归到了人本主义的观点,但已经融

16、入了实践论的唯物主义世界观。2。联系中国发展实际,谈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认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历史唯物主义揭示出,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一部社会从片面发展不断走向全面发展的历史,也即是社会追求全面协调、和谐发展的历史过程。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是科学思想的最大成果,它加深和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使之成为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将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