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12年文学、生理医药、化学奖得主.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3720862 上传时间:2024-03-0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7~2012年文学、生理医药、化学奖得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07~2012年文学、生理医药、化学奖得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07~2012年文学、生理医药、化学奖得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07~2012年文学、生理医药、化学奖得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07~2012年文学、生理医药、化学奖得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7~2012年文学、生理医药、化学奖得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7~2012年文学、生理医药、化学奖得主.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7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生物医学奖和文学奖获奖名单。 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以表彰他在 “固体表面化学过程”研究中作出的贡献,他获得的奖金额将达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54万美元)。北京时间10月10日下午5点45分,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德国马普弗利兹-哈伯研究所(Fritz-Haber-InstitutderMax-Planck-Gesellschaft)化学家Gerhard Ertl因固体表面化学过程研究独得该奖项。 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表彰的是表面化学的突破性研究。这个领域对化工产业影响巨大,物质接触表面发生的化学反应对工

2、业生产运作至关重要。同时,表面化学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各种不同的过程,比如为何铁会生锈,燃料电池如何发挥作用以及我们汽车中加入的催化剂如何工作。表面化学研究甚至可以解释臭氧层的破坏。此外,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与表面化学研究也是息息相关。 得利于半导体行业的发展,表面化学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Gerhard Ertl是最初觉察到这种新技术潜力的科学家之一。通过逐步的实验研究,他为表面化学开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怎样用不同的实验步骤来描绘出一个完整的表面反应画面。这种方法需要高真空的实验装备,目的是用来观测单层原子和分子在金属等材料极纯表面上发生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测定到底哪种元素能够进入

3、系统,而污染会损害所有的测量。正因如此,成功实验这一方法需要高度的精确性,以及将许多不同的实验技巧结合起来的能力。 Gerhard Ertl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实验学派,证明了即使在如此高难度的领域也可以得到可靠的结果。他的远见卓识为现代表面化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他的方法论不仅仅被应用于学术研究,还包括化学过程相关产业的发展。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Gerhard Ertl开发的人造肥料制造方法不仅仅基于他对哈伯博施法(Haber-Bosch process,用氢和从空气中提取的氮来直接合成人造肥料中包含的氨)的研究,他同时利用铁的表面作为催化剂。这一成果带来了难以估量的经济效益,因为通常作物对氮的利用

4、率十分有限。此外,Ertl还研究了一氧化碳在铂表面催化下的氧化反应,现在汽车中利用催化剂实现一氧化碳的清洁排放正是基于该项研究的成果。 2008年美国Woods Hole海洋生物学实验室的下村修(OsamuShimomura)、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华裔获得主-钱永健哥伦比亚大学的Martin Chalfie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钱永健(Roger YonchienTsien)因发现并发展了绿色荧光蛋白(GFP)而获得该奖项。新闻发布会的现场,发言人取出一支试管,置于蓝光灯之下,只见这支试管中的物质发出了绿色荧光这是一支含有绿色荧光蛋白(GFP)的生物样品。 GFP分子的形状呈圆柱形,像一个

5、桶,发光的基团位于桶中央。因此,GFP可形象地比喻成一个装有色素的“油漆桶”。在蓝光的照射下,GFP受激发发出绿色的荧光。 这是目前生物学领域一项常规而重要的标记技术。在GFP获得应用之前,传统的荧光分子标记技术只能应用于死亡细胞,原因是这些荧光分子发光时会产生有毒的氧自由基,这叫做光毒性。而GFP的光毒性非常弱,使得它能够用于活细胞观察 利用荧光蛋白标记,科学家能够实时追踪细胞内部的各种活动,从而使许多重大疾病的形成过程为人所知。例如老年痴呆症患者脑神经的病变过程,糖尿病患者胰岛细胞活动,艾滋病病毒感染过程以及癌细胞的扩散过程等等。GFP还在医疗诊断、环境监测甚至考古学中获得了重要的应用。

6、2009年美国生物学家VenkatramanRamakrishnan(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美国科学家Thomas A. Steitz(托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女生物学家Ada E. Yonath(阿达约纳特)因在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研究中的贡献共同获该奖。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7日介绍说,三位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托马斯施泰茨和阿达约纳特因“对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DNA(脱氧核糖核酸)是核酸的一类,因分子中含有脱氧核糖而得名。生物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里,都有DNA分子,它们对于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棵植物或者一个细菌而言,都至关重要,因为这些DNA分子决定了生命体

7、的外貌及功能。DNA是几乎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基础,它存储了大量的“指令”信息,能引导生物的发育和生命机能的运作。但是在生命体中,DNA所含有的指令就像一张写满密码的图纸,只有经核糖体的翻译,每条指令才能得到明确无误的执行。 具体而言,核糖体的工作,就是将DNA所含有的各种指令翻译出来,之后生成任务不同的蛋白质,例如用于输送氧气的血红蛋白、免疫系统中的抗体、胰岛素等激素、皮肤的胶原质或者分解糖的酶等等。人体内有成千上万种蛋白质,它们各自拥有不同的形式与功能,在化学层面上构建并控制着生命体。 诺贝尔奖评委会介绍,三位科学家都采用了X射线蛋白质晶体学的技术,标识出了构成核糖体的成千上万个原子。这些科

8、学家们不仅让我们知晓了核糖体的“外貌”,而且在原子层面上揭示了核糖体功能的机理。“认识核糖体内在工作的机理,对于科学理解生命非常重要。这些知识可以立刻应用于实际。” 基于核糖体研究的有关成果,可以很容易理解,如果细菌的核糖体功能得到抑制,那么细菌就无法存活。在医学上,人们正是利用抗生素来抑制细菌的核糖体从而治疗疾病的。评委会说,三位科学家构筑了三维模型来显示不同的抗生素是如何抑制核糖体功能的,“这些模型已被用于研发新的抗生素,直接帮助减轻人类的病痛,拯救生命”。 2010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海克(Richard F,Heck)、伊智根岸(Ei-ichiNegishi)和日本2010诺贝尔化学奖得

9、主科学家铃木彰(Akira Suzuki)因在有机合成领域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的卓越研究获奖。 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开拓“碳时代”的三位化学催化剂大师:美国学者理查德赫克(RicharedF.Heck),日本学者根岸英一(Ei-ichiNegishi)和铃木章(Akira Suzuki)。3个获奖者向化学家们提供了集合碳原子的“精致工具”,他们并不曾共事或合作,但由他们共同推动的这一技术,让其他化学家能够精确有效地制造他们需要的复杂化合物,堪称有机合成领域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的卓越贡献。 这3人凭借各自的“赫克反应”、“根岸反应”和“铃木反应”获奖,也在情理之中化学研究的核心任

10、务是创造新物质,而发明新反应正是创造新物质的关键。 2011年,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5日上午宣布,将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准晶体的发现者以色列科学家达尼埃尔谢赫特曼,以表彰其在晶体学研究中的突破。 达尼埃尔谢赫特曼1941年出生于以色列的特拉维夫,现为以色列工学院工程材料系教授。谢赫特曼于20世纪80年代初发现了具有准晶体结构的合金,在晶体学研究领域和相关学术界引起了很大震动。目前,准晶体的相关研究成果已被应用到材料学、生物学等多种领域。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颁奖声明中说,获奖者的发现改变了科学家对固体物质结构的认识。也使他成为2011年唯一独享大奖的科学家。他将获得诺贝尔奖金1000万克朗(

11、约146万美元)。 据外电报道,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揭晓,以色列科学家丹尼尔舍特曼获得此一殊荣。这是自医学奖和物理学奖后今年公布的第三项诺贝尔奖项。 瑞典皇家科学院表示,舍特曼的贡献在于在1982年发现了准晶体,称这一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化学家们看待固体物质的方式。 学院称,“与此前人们认为的原子在晶体内呈对称模式分布的理论不同,舍特曼揭示出原子在晶体内的堆积形态可以不重复。”这一发现在当时极具争议,因执意坚持自己的观点,舍特曼曾被要求离开他的研究小组。然而,他的发现最终迫使科学家们重新审视他们对物质本质的观念。 根据舍特曼的发现,科学家们随后创造了其他种类的准晶体,并

12、在俄罗斯一条河流内的矿物样品中发现了自然生成的准晶体。一家瑞典公司也在一种钢材中发现了准晶体,晶体使得这一材料像盔甲般坚硬。目前,科学家正在试验将准晶体应用于煎锅和柴油发动机等多项产品中。 舍特曼是以色列科学技术研究所的一名知名教授。诺贝尔化学奖的揭晓为今年诺贝尔全部科学奖项的公布画上了句号。 准晶体,亦称为拟晶,是一种介于晶体和非晶体之间的固体。在准晶的原子排列中,其结构是长程有序的,这一点和晶体相似;但是准晶不具备平移对称性,这一点又和晶体不同。普通晶体具有的是二次、三次、四次或六次旋转对称性,但是准晶的布拉格衍射图具有其他的对称性,例如五次对称性或者更高的六次以上对称性。 关于这种长程有

13、序的结构,数学家在1960年代就推测出了这种对称模型。但是直到快20年后这种理论上的结构才和准晶的研究联系起来。获得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丹尼尔舍特曼是第一个正式报道发现了准晶的人。1984年他和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同事们在快速冷却的铝锰合金中发现了一种新的金属相,其电子衍射斑具有明显的五次对称性。这篇文章发表于物理评论通讯(Physical Review Letters ) 近五年(2007-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来自不同的大洲、不同的学科、他们合作抑或竞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上引领方向,为攻克疾病、保障健康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是先驱者、是攀登者,他们的光辉、照耀着整个学界。2012年

14、诺贝尔化学奖10日揭晓。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和布莱恩科比尔卡因在“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方面的贡献而分享这一奖项。莱夫科维茨1943年生于美国纽约,1966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并任职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药学与生物化学教授。科比尔卡1955年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利特尔福尔斯,1981年在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现任职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分子与细胞学教授。 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奖者2012年英国发育生物学家约翰格登和日本京都大学物质细胞统合系统据点iPS细胞研究中心主任长山中伸弥。细胞核重新编程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而获奖。iPS诱导多

15、功能干细胞 2011年美国科学家布鲁斯巴特勒、卢森堡科学家朱尔斯霍夫曼和加拿大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他们发现了免疫系统激活的关键原理这使人们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认识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2010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他创立了体外受精技术因此又被誉为“试管婴儿之父”。医学统计显示世界上约有10%的夫妇有生育问题而体外受精技术可以帮助其中绝大多数夫妇实现有自己后代的梦想。至今全球已有400多万人通过试管婴儿技术出生其中许多人以自然受精方式生育了后代。 2009年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卡萝尔格雷德和杰克绍斯塔克。他们发现了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这一发现解决了一个生物学的重要课题即染色体在

16、细胞分裂过程中是怎样实现完全复制的同时还能受到保护不至于发生降解。 2008年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及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豪森发现了人乳头状瘤病毒HPV这种病毒是导致宫颈癌的罪魁祸首。巴尔西诺西和蒙塔尼的获奖成就则是发现了艾滋病病毒HIV。 2007年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基、奥利弗史密斯和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他们的一系列突破性发现为“基因靶向”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深入研究单个基因在动物体内的功能并提供相关药物试验的动物模型成为可能。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2007年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 ),英国女作家,获得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金色笔记(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