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模式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3718084 上传时间:2023-09-1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2.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学研模式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产学研模式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产学研模式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产学研模式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产学研模式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产学研模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学研模式(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以往的研究中,产学研结合的模式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国外一些发 达国家不仅在产学研结合方面探索出了较为成熟的运行机制,而且还创建了各具 特色的创新体系。以美国为例,其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重要特点就是大学与企业开 展合作研究,主要方式包括企业向高校委托科研、合作教育、共建研发中心等叫 英国模式中主要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在高新技术方面的投资,重点 支持中小型企业并使之通过与高等教育合作提高经济竞争力叫双元制教育是 德国产学研合作德典范,强调教学活动在企业与高校间交替进行,双方共同培养 应用型人才。另外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产学研结合也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 且无一例外地把企业置于重要地

2、位,同时制定各类政策加以鼓励和保障。我国在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上也进行过不少尝试。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 初期产学研结合的主要形式如同政府所提倡的,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向现 实生产力转化是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有效途径。高等学校要进一步 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共建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科研生产联合体、相互兼职、合作 研究、在职培训、委托培养研究生等各种方式进一步强化与企业的合作,促进企 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使高等学校成为国家知识创新的基地,技术创新和高新 技术产业化的重要生力军。但90年代后期,在产学研结合的模式的探索方面则 出现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模式与思路,这些模式与思路由前些年高校与企

3、业外 在性合作进一步向纵深发展,成为实质性的生产要素的内在性联合,如建立 技术人股、联合攻关、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合体,建立各种形式的长期联 合开发中心,围绕企业的核心技术进行长期的合作研究并同时为企业培养高层次 人才,高校与企业组建股份制上市公司,特别是高校科技产业以及大学科技园的 建立和发展,使产学研结合更有活力,更有力地直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大约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以平台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大学科技园是国家继高新 技术开发区之后,于 1999年开始推动的一种推动国家源头创新的形式。像清华 科技园、北大科技园等以孵化为主要功能的大学科技园

4、正是这样的平台企业,甚 至可以说大学科技园是专业的产学研结合的平台企业。第二种是以高校企业为主的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像清华紫光、清华同方、北 大方正等企业,由于他们是大学或科研机构自己创办的企业,与大学等科研机构 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他们在产学研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第三种是以社会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在这些大的结合模式基础 上,还存在有以下几种具体的新的结合创新模式值得研究。技术资产经营模式:技术资产经营是清华科技园提出的一种产学研结合的 模式,其基本思想是:由一个公司主导为每一个科技项目配备上资金、经营团队 进行技术项目的产业化,等到项目基本成熟后再将其独立为公司。在这种创新结 合的模

5、式上,清华科技园于 2001 年注册成立了清华科技园技术资产经营有限公 司,此公司成为中国第一个没有经营范围的公司。带土移植模式:这是清华大学主导的,清华紫光等单位参与的一种产学研结 合的模式。所谓带土移植,指的是把实验室里的苗(科研成果),连同培育它的 土(即科研人员与技术平台)一起进行产业化移植,用通俗的说法,叫做谁下 的蛋谁来孵。其基本思路是:允许科研项目的研发者离开学校两年,全职参与项 目的转化和产业化,从而确保转化和产业化的成功。这种模式不仅对学校的教师 可以适用,而且也对学校的学生适用,这样大大增加了产学研结合的对象,也促 进了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清华的大型集装箱检查系统就是一个带土

6、移植成功的典型案例,1997 年, 清华大学针对大型集装箱检查系统的技术特点和产业化需求,曾经在科技攻关阶 段担任专题负责人的核技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被派到同方核技术公司兼任总经 理一职,带领一批年轻学者开始了项目产业化工作。今天这批苗成功实现了产 业化,用硕果回报了培育它的苗圃,也带动了系里教学和科研的发展。代理创业模式:这是本文作者总结的一种新模式,也是清华科技园和清华紫 光近年来正在探索的一种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鼓励科技项 目研发者的学生或科技项目研发者认同的其他人,特别是科技项目研发者的研究 生代替研发者以研发者的科研成果进行创业,同时也进行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其好处

7、是:既可以保证研发者不离开现有工作与岗位,又可保证科技成果转化过 程中得到研发者的信任与持续的支持。学科性公司模式:由中南大学提出的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从经济学的角度 来讲,学科性公司制是一种绩效型的制度安排。学科性公司的主要特征为:依 托学校学科优势,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作为核心技术创建科技型企业,以运用现 代企业制度,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更有效地开展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并推 动学校学科建设的发展。这些学科性公司的股本由学校的技术成果无形资产和少 量科研课题结余经费加社会资本组合而成。在管理方式上,学校的教授们一般担 任公司董事、董事长、技术总监等职务,负责技术指导、组织研发等工作;由社 会

8、投资方指派或双方共同聘请专人担任总经理,负责公司的生产组织、市场营销 及日常事务等工作。学科性公司模式旨在实现教育、科技、经济的一体化,其创新目标具体表现 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创建基于人力资本实现的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 的科技创新,突破以往的研究型大学的教育、科技一体化和技术创新的技术、经 济一体化的固有模式;其二是创建基于大学学科建设的以人才和期识产出为目的 的企业法人组织,突破以往单一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组织模式;其三是创 建基于人才培养和研究发展的大学学科建设组织模式,突破以往的单一由政府主 导的或社会资助的大学学科发展模式。因此这种模式也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 中南大学推行

9、学科性公司制创新模式两年多来的绩效,从总量上讲,实现了1 个多亿的无形资产的资本化,拉动了3个多亿的民间创业资本投资学科性公司, 形成了近 5个亿的资本总量推动科技创新;创建了40余家产权高度清晰的学科 性公司制科技创新企业;完成了 200余个新产品的市场化;出现了高速成长的创 新组织0。学科性公司现在己逐渐成为许多大学推行的产学研结合模式,浙江工业大学 甚至出台了浙江工业大学学科性公司管理办法(试行)对组建学科性公司做了 明确的规定。企业十中心(实验室)模式:企业+, b (实验室)模式是最接近西方产学研转化 模式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一般以大学为依托,先成立一家企业,再由企业投资 设立研发机

10、构。清华大学成立的北京博奥生物芯片有限责任公司就是这样一种模 式。北京博奥生物芯片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之时就确定了以企业为主体,公司十申 心(实验室)模式。其中的公司就是清华大学企业集团,而其中的中心(实验室) 就是清华大学生物芯片研究与开发中心。在 2000年4月,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 (现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科技部联名向李炭清同志上报的报告就是关于 依托清华大学在北京组建生物芯片公司的情况报告,当月,朱铬基、李炭清、 吴邦国和温家宝等领导同志随即共同就该情况报告做出批示。2000年9月30日, 以北京清华大学企业集团(现为清华控股有限公司)为主要发起人,组建了北京博 奥生物芯片有限责任公司

11、。博奥公司作为项目建设法人单位,同时承担生物芯片 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任务。这样,博奥公司既是一家严 格按公司法成立、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公司,同时还通过其全资投人建设的 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承担了863、973i十划等多项国家重大科 技攻关课题。博奥公司成立不到一年,自主研发的核心专利技术电磁生物芯片就被中国 两院院士评选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美国权威商业杂志财富 曾就媒体、通讯和生物技术三个领域,在全世界范围内评选出18家最有发展前 景的公司,推荐给全世界的商界同仁。当时成立不到两年的北京博奥生物芯片有 限责任公司作为亚洲唯一人选的公司,被评为200

12、2年全球最有发展前景的生物 技术公司。据统计,截至2003年底,博奥公司总资产己超过10亿元,净资产 近5亿元,销售收人近5亿元;已开发出各类产品超过20项;申请国内外专利共 计51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篇;主编和参编的专著巴达15部; 同时,还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863、973H十IU,而这一切都可以证明公司 十中,b模式在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价值。0定单技术模式:这是由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探索的一种产学研结合的新模 式。定单技术模式和以往的产学研最大的不同就是由企业提出在发展中遇到的技 术难题,配以研发经费,在网上或媒体上发布。有研发能力的研究机构通过上网 了解这些信息,并可利用网上的洽谈室进行洽谈,最终达到合作协议。这种模式 好在根据企业需求寻找研究结构,是一种个性化定制的模式。这种模式不仅使得 研究出的成果完全符合企业的需求,将成果很快转化为生产力,大大提高产学研的成功率,减少重复研发的浪费,还可以避免科研成果待价而沽的心理,减少企业损失。(李志强,清华紫光股份有限公司;李凌已,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摘自: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年第4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