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之我见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3715924 上传时间:2024-03-0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之我见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之我见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之我见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之我见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之我见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之我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之我见(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之我见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之我见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摆在

2、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要求,也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但近些年来,德育实效性低下,却是困扰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大问题。当然,德育实效性低下的问题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如社会环境、学校德育等方面的因素。 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新形势需要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的。最初它被作为德育工作的一种辅助形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依附于德育工作;并从一开始就以固有的理论和实践效果对德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随着信息网络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德育教育面临巨大挑战。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目前德育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几年来的工作实践,我认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整合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如何正确认

3、识并处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本文将从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与联系来分析二者有机整合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的影响,使其具有一定的政治观点、立场及一定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和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地开发智力潜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觉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社会生活适应能力;解析心理异

4、常现象,使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理论基础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德育主要以辨证唯物主义和教育学理论为基础。2、工作原则不同。德育工作者有明确的政治倾向,往往要求旗帜鲜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代替学生做价值判断,而是帮助学生澄清价值观念体系中的矛盾,培养其抉择的能力,使学生自己进行合理的判断。3、工作任务不同。德育工作的核心问题是“人生观”问题,通过解决每个人的方向问题,使每个人都能按照一定社会要求发展从而推动社会向某一目标发展,更强调社会价值。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

5、是“发展”,通过解决个人的心理问题,塑造完善人格,达到自我完善,强调的是个人价值。4、工作内容不同。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规范及法制等;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指导、生活指导、人际交往、择业指导、健康指导和障碍矫治等。5、工作方法不同。德育工作强调教育和灌输,注重说服与言传身教;心理健康教育则强调宣泄与疏导,主要通过心理训练、心理辅导等解决问题。正因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二者不能互相替代;正因为二者是相对独立的并列关系,才使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整合成为可能。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存在明显的区别,但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极为密

6、切。首先,他们具有共同的教育目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都是学生,都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都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为宗旨的。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德育视野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有不成熟到成熟过渡的关键时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学习期间面临诸如知识学习与培养能力、人际关系、恋爱与性等各种各样的人生问题,这些都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健康稳定的心理状态是形成良好政治、道德品质的基础。高中时期又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时期,高中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对于其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直接关

7、系到其能否顺利成才和全面发展。显然,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大德育视野中的内容。再者,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了德育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德育过程就是促进学生思想内容矛盾转化的过程。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在深层次上就体现在认识、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因素中,表现为受教育时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对于学生把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的内在需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为德育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内在发展的环境,从而提高了德育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可见,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上是相通的。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化,当代中学生的学习、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他们中出现心理问题的机率有越来越高的趋势。

8、德育除了坚持以往的政治导向和道德导向外,还必须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三、整合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1、建立积极的态度定势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前提教师把社会道德规范直接传授给学生,学生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教师的教诲和要求,取决于许多因素。首先依赖于他们对教师的态度和已形成的态度定势,如好感或厌恶、赞同或反对、趋向或回避等心理准备状态。学生入学前一般都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锻炼能力的强烈愿望,而缺乏接受品德教育的心理准备但学生都对高中学习生活充满美好的憧憬,这是有利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活动中,使学生感到自己被关心、爱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明确的品德培养的目标。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有时会出现学生不愿接受

9、教育,甚至拒绝,需要德育工作者根据不同的情况及时消除,保持学生积极的态度定势。2、吸取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益的成份。3、丰富传统德育的内容和方法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根本传统的德育内容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法律等行为规范的教育,它关注的是社会对个人的政治、思想、行为规范方面的要求,忽视了学生最一般、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如情绪调适、恋爱交友、职业选择等,而这些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德育工作应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看作是德育工作目标和内容合理的扩展和延伸,使德育工作在关注社会对个人的政治、思想、行为规范等的要求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最一般、最根本的心理需求。德育的方法主要有说服教育、榜样示范、

10、品德评价等方法,而心理健康教育则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咨询、角色扮演、沟通分析等方法,它所强调的是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去体验,从而使学生主动求发展。德育工作者要重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传统的教育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有责任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必须接受学校的教育,顺从教师给定的社会给予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这种强制教育引起学生的反感,使德育工作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样是人生观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通过比较、交流不断内省,来澄清自己的人生观,了解他人的人生观,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认识到人生观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和每个人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

11、存在。因此,德育工作要增强德育实效性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学生在德育活动中通过互动、沟通、讨论,实现自我发展。4、提高德育工作者的教育能力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关键德育工作者把学生当作塑造的对象,把自己看成心灵的塑造者,往往持有评价性的学生观。而心理健康教育者则把学生看作有自身需要的人,把自己看成学生的参谋或朋友,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了解导致如此情形的因素,把这种设身处地的了解让对方知道。现在的学生独立性较强,有自己的思想、情感,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设身处地、客观地了解学生的思想感受,从学生的处境观察其思想和行为动向;在学生出现问题时,不是首先去批评,教育他怎样去做,而是探求出现问题的原因,以宽容、理解的心态去分析,让学生自己主动及时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此外,德育工作者应自觉进行心理咨询培训,提高教育能力。现实社会以及学生自身的发展变化,对教师德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了解学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理解学生,才能采取恰当的德育方法,才能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中学德育要实现其教育目标,需要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整合,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它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还须注意:不能因为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而忽视或淡化了德育工作的思想性、导向性,这是由我国的教育性质和培养目标决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