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重点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3713780 上传时间:2023-12-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75.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心理学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实验心理学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实验心理学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实验心理学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实验心理学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验心理学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心理学重点(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验心理学重点实验设计是重点1. 实验的含义 从观察发展的历史看来,实验实质上就是一种观察。只不过和自然观察不同,它是一种人为操纵和控制现象发生条件下的观察,能 说明因果性关系。所以一般将广义的观察包括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而狭义的观察特指自然观察。实验研究(操纵和控制)非实验研究 (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的定义)2. 自变量的操纵(1)如何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依次取一些不同的点,然后观察在这些不同值的条件下,相应的因变量的值有没有差异。如果有差异就说明 因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即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如果没有差异就说明自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没有影响。当然前提是对其它有

2、关变量进行控制。上述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一些不同的点就是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实验研究中在确定自变量之后,就应该进一步确定自变量的水平 了。(2)自变量水平的确定问题 自变量的水平可以是性质上的差别,也可以是数量程度上的差别。自变量至少有两个水平,以便研究者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如果实验者因特定的目的而选取自变量的几个特定的水平,这时候称之为固定水平。如果实验者因一般的目的而随机抽取自变量的 一些水平,这时候称之为随机水平。心理学研究中大部分是前者。即使探讨自变量和因变量一般关系的时候,心理学家也通常采用固定 水平的方法。所以实际上心理学研究中,水平的选取基本上都是由实验者特定选取。自变量的水平选取

3、一般都是参考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目的来确定。如果没有资料,还应该通过预实验来确定。(3)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是比较具体的,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比如一些刺激变量。但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却是比较抽象的, 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对于前者,我们可以方便的确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对于后者则比较困难。所以有必要对后者进行操作性定义。操作性定义就是将抽象的定义转化为可直接观察、测量的特征的过程。因变量的观测(1)因变量指标的确定 实验研究探讨自变量不同水平下,因变量观测值之间是否有差异。因此,和自变量一样,对于某些比较抽象的因变量,也需要进行 操作性定义,即用可观察和测量的

4、行为特征来界定因变量。而因变量的这种操作性的定义也就是因变量的指标。a 指标的可靠性 因变量的指标应该是可靠的,即在不同场合和时间重复测试的条件下,观测值能够比较稳定和一致。如果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 件下,有时在因变量指标上得分高,有时得分低,那么这个指标就是不可靠的。b指标的有效性 如果所选取的指标能够较好的反映该因变量的理论内涵或构想,那么就称该指标是有效的。这一点是与操作性定义的过程密切相关。c 指标的敏感性因变量的指标不能太难或太容易,否则就会对自变量的变化不敏感。天花板效应(ceiling effect)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自变量水平下的被试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没有

5、什么差别,这时我们说出现了天花板效应。 学习遍数与5 个新单词之间的关系。地板效应( floor effect)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自变量水平下的被试都取得了非常低的成绩,没有什么差别,这时我们说出现了地板效应。 学习遍数与50 个新单词之间的关系。操作性定义 操作性定义就是将抽象的定义转化为可直接观察、测量的特征的过程。 额外变量的控制(消除法、恒定法、平衡法、统计控制法的含义)、内部效度(1)额外变量是指研究中除自变量外所有可能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因素。由于额外变量会影响因变量,所以它们会与自变量发生 混淆,即不知道因变量的变化到底是由自变量还是额外变量引起的。因此需要对额外变

6、量进行识别和控制。(2)额外变量的识别一般是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和自己研究工作的经验来进行的。而对额外变量的控制,通常有如下几种方法: 消除法、恒定法、平衡法、统计控制法。a消除法实验者采用某些措施把影响因变量的额外变量消除掉,使它不在出现在实验过程之中。 心理实验在暗室、隔音室进行,就是为了消除作为额外变量的视觉刺激和听觉刺激。b 恒定法 研究者采取措施使额外变量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这样因变量的变化就不能归因为这些已经保持恒定的变量。 实验常常要在同一时间,同一房间里进行,要使用同一型号的实验仪器;房间的温度,湿度等各种环境条件尽量保持一定;主试的 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指导语的标准化等

7、等。也就是说尽量使被试实验环境中的各种条件保持恒定。c平衡法很多时候额外变量不能够消除或保持恒定,那么就该使用平衡法。即额外变量的效应在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下保持总体的平衡或相等。 对于不同的实验安排或设计,额外变量是不同的,所以就有不同的平衡方法。小样本设计 (单被试设计) 只特定选取一个或几个被试。大样本设计 (群体设计)从总体里随机抽取一部分被试(即样本),用样本的结果推论总体。组间设计 被试分成几个组,每组接受自变量一个水平的处理。组内设计 一组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处理。对于组间设计,不同组被试之间的差异是最有可能的额外变量。此时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被试的安排: 随机分组法自变量

8、有几个水平,就将被试随机分成几组。每组接受自变量的一个水平的处理。通过随机的方法分配被试,使有关额外变量的效 应在不同的组之间总体上保持平衡和相等,达到等组的效果。 匹配分组法 用完全随机的方法进行分组,在理论上或统计学上可以达到等组的效果,但实际上却难免有些误差。尤其是实验研究已经确定某个被试变量有重要影响,为了更准确的控制它的效应,可以采用先匹配,再随机分组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先按照某被试变量的水平或值将所有被试分成 N 个组,每组的人数与自变量的水平相等。每组内的被试在该被试变量上的值是相 等或相近的。再将每组被试随机分派到不同自变量的水平下接受处理。 相比于完全随机的方法,这样就能在更

9、大程度保证不同组之间额外被试变量效应的平衡和相等。对于组内设计,同一组被试接受自变量的不同水平的处理,所以在不同水平之间不存在被试的差异。但是,由于接受不同水平处理的 顺序问题,容易产生疲劳或练习效应。它们可能与自变量的效应混淆。此时可以采用如下方法来平衡: 两个水平:采用ABBA法或ABBA法AB分别代表自变量的两个水平。ABBA法就是让每个被试都按上述顺序依次接受实验处理。而ABBA法则是一半被试先接受A 再接受B;另一半被试相反,先接受B,再接受A。无论哪种安排,A和B两个水平下,顺序的平均效应都是相等的。 三个水平以上:用拉丁方安排或随机顺序拉丁方阵:P*P的方格矩阵,将P个字母(A、

10、B、C、D、E.P)逐行或逐列放到方格之中,保证每个字母只在每行中出现一次, 在每列中也只出现一次。这样的方阵称之为拉丁方阵。例如:ABCDBCDACDABDABC如果自变量有四个水平,采用拉丁方安排平衡顺序效应,那么被试接受处理的方案如下S1-S5ABCDS6-S10BCDAS11-S15CDABS16-S20DABC通过这种安排,自变量每个水平下都同时包含了四个顺序位置的数据,所以顺序的效应在不同的水平下总体上达到了平衡。 随机顺序 每个被试接受不同水平实验处理的顺序是随机安排的。既然是随机安排的,那么总体上每个水平下也应该都包含所有的顺序位置的 数据。这样顺序的效应在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下也

11、达到了平衡。d统计控制法 上面三类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都是在实验之前安排好的,但是某些特殊条件下,由于疏忽造成了额外变量可能与自变量混淆,此时 只能在实验之后,用特定的统计方法先把额外变量的效应剔除出去,再来考虑自变量的效应。内部效度所谓内部效度就是实验中自变量的效应能被准确估计的程度,或者说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如果对实验中的额外变 量控制不充分,那么这些额外因素的效应可能与自变量发生混淆,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不是完全有把握。此时就说这个实验缺乏内在效 度。(历史经历;成熟或自然发展的影响;选择;被试亡失;测验;统计回归;仪器的使用;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和期望效应)3. 实验研究

12、过程 (简答题)1)发现问题和选择课题;2) 形成假设;3)确定实验方案(实验设计);4)实施实验;5)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6)对实验结果的讨论;7)撰写科学实验报告:4. 实验设计类型(实验设计方案、数据分析(交互效应、主效应、简单效应、实验数据分析(ANOVA)小N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 非实验设计(了解即可)实验设计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类型。比如根据对额外变量的控制情况将实验设计划分为真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和非 实验设计;而根据被试的选择方法将实验分成大样本设计和小样本设计;根据自变量的多少可以将实验分成单因素和多因素设计;而根 据实验处理分配给被试的方法可以将实验分

13、成组间设计、组内设计和混合设计。见复印的纸上总结。主效应(main effect)、交互效应(interaction effect)和简单效应(simple effect) 主效应:某个自变量单独的效应,比较自变量不同水平下的平均数有没有显著差异。交互效应:比较B的不同水平下,A的效应是否存在差异。如果存在差异,则表明交互作用显著。用下列表达式进行判定:Mj- M i,j-(p ij,- M i,j,) = 0简单效应:一个自变量在另一个自变量某个水平上的效应称为简单效应。 (要理解,大题中会问到)如果交互作用不显著,就应该重点看主效应。 如果交互作用显著,那么主效应就相对不重要。此时应该进一

14、步分析交互作用的实质,进行简单效应的分析。如果简单效应显著, 就该进行多重比较,看到底是哪两个水平的差异显著。5. 心理物理法(阈限测量(古典、SDT)、阈上感觉)(一)阈限的测量 感觉阈限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绝对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 另一种是差别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操作定义:绝对阈限: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差别阈限: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1 )极限法又叫最小变化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基本概念:不肯定间距Iu: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距离;Iu=Lu-Ll主观相等点PSE:不肯定间距的中点;PSE=(Lu+Ll

15、)/2差别阈限DL:取不肯定间距的一半,或上差别阈限与下差别阈限之和的一半。误差方面 极限法进行实验时,被试主要产生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还会偶尔产生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这两种系统误差。习惯误差:被试因习惯于由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而对新的刺激作了错误的判断;在递减系列中-使阈限偏低; 在递增系列中-使阈限偏高;期望误差:被试因过早期望将要来临的刺激而导致错误的判断;在递减系列中-使阈限偏高,在递增系列中-使阈限偏低; 采用递增递减交替进行的设计能抵消这两种误差,并且递增递减的系列要保持数量一致。练习逞差:由于实验的多次重复,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景,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效果,导致反应速度加快和准确性逐步提高 的一种系统误差。可能使阈限降低;疲劳误差:由于实验多次重复而发展的疲倦或厌烦情绪,导致被试反应速度减慢和准确性逐步降低的一种系统误差,可能使阈限升 高;随着时间的讲展,练习可能使阈限降低,而疲劳可能使阈限升高。为了平衡这两种误差,最小变化法的递增与递减,采用ABBA法,交替进行; 注:分清差别阈限的上限和上差别阈限的区别?差别阈限的上限:在递减系列中,最后一次“ + ”到非“ + ”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上限,即L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