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3711247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主义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文主义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文主义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文主义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文主义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文主义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主义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文主义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一、哲学:存在主义二、心理学:人文主义三、教育学:成人之学(教育)文化在成人之学过程中的意义四、社会学:语言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语言在社会发展中的关系。五、语言学/学科性质:作为语言的英语兼有工具性与人文性。六、教育思想/课程论: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与课程论一、哲学: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人是哲学和教育学的交汇点。哲学揭示着时代属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本质,教育学则以塑造人的生存方式和丰富人的生存本质为自己的使命。这就决定了时代的教育学发展离不开时代的哲学发展,哲学理论研究的进展必然开阔了教育学研究者的视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教育学研究发生了两个重

2、大转向:一是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它与教育学发展的关系;二是存在主义、现象学、解释学、批判理论、交往实践等进入了教育研究者的视野 叶澜:中国教育学发展世纪问题的审视J.教育研究,2004(7):10,教育学研究逐步走出了教条主义、经院式桎梏,走向了多元开放发展的道路。存在主义是20世纪2030年代在西方德国兴起,以后在法国等西方国家发展起来的重要哲学思潮。存在主义注重人的存在,重视现实人生,并以此作为人的出发点,关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发展,成为20世纪的一个重要的人本主义哲学流派。存在主义哲学的正式产生以德国的海德格尔(M.Heidegger, 1889-1976)在1927年出版的存在与时

3、间一书为标志。它最早可追溯到l9世纪(以克尔凯廓尔、尼采为代表),盛行于20世纪初及中叶(以德国的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奥地利的犹太哲学家马丁布贝尔,法国的马塞尔、萨特为代表)。存在主义的产生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了繁荣,同时也带来了人类精神家园的困惑。机器的广泛使用,使效率、合理组织成为社会的第一原则,机器产品具有标准化、可替换性的特点,工业社会中的人生产出了这样的机器及产品,机器及产品反过来又塑造了工业社会中的人,处于社会中的人,就像一部社会大机器中的一个零部件,可任意被使用或废弃,人没有了归宿的感觉,人的内心世界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在人的眼里,世界是荒谬的,与

4、他毫无干系的,他仅是个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局外人”,人被异化了,但最后的也是最坏的异化形式是人的自我异化。其它形式的异化都趋向于这一异化。在一个只要人高效率地履行其特定职能的社会中,人就变得等同于这一职能。存在主义正是这个痛苦时代的产儿。“人的存在”问题是存在主义的核心主题。与注重本质的传统哲学相比,存在主义最关心的是个人的存在,“存在主义是肯定存在的首要和优先地位的理论” 法富尔基埃.存在主义M.巴黎:法国大学出版社:法文版,1974:5。存在主义产生于社会经历动荡或灾难中对人的生存反思,正如存在主义学者奈勒所认为:“存在主义传统上被认为是产生孕育于不幸与灾难的哲学。它出现于当人们处于遭受沉

5、重打击、世界战争、贫穷、隔离或者面临现代世俗社会中精神空虚的时候。这就是为什么存在主义对每个人的个人存在提出本源的追问。我是谁?我将要成为谁?意味着我需要怎样去做?” Choice,Dialogue,and Freedom:Towards a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Based in Existentialism:Ed.D.,Harvard University,2004.p7对于这种偏重个体面对生存危机的主观体验,美国存在主义教育家莫里斯的表达更为深刻:“存在主义从个人的体验和空虚开始,以至存在主义是一个适用于病态的人和虚无世界的哲学。” Choice,Dialogu

6、e,and Freedom:Towards a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Based in Existentialism:Ed.D.,Harvard University,2004.p3在雅克科莱特看来,这种个体的病态和虚无是无定向而向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蔓延的:“存在主义这一术语使人想起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一种文明,甚至是一种时尚,而不仅仅是一整套严密的思想。必须承认,该词没有指出任何明确的方向,是属于本体论、认识论、政治道德观、艺术哲学,还是宗教文化领域。” 法雅克科莱特.存在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虽然存在主义代表人物观点各异,但是他们都在追寻和诠释人“

7、存在”的意义,乞灵于“一种歌德式的充满爱和善良意志的眼光” 德尼采.权力意志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2,在揭示人的荒谬和虚无中呼唤“真人”的出现,说服人、昭示人去勇敢地、真诚地面对自己,通过抉择成为自己。无论是克尔凯郭尔对“我在”热切而痛苦的介入性探寻,还是尼采通过“重估一切价值”向人们显示:权力意志是一切存在(包括人自身)最内在的本质;无论是海德格尔对人本源性生存的现象学分析,还是雅斯贝尔斯对“人的自由”的辩护,都共同地体现了追寻人本源性生存的“返本归真”的努力。存在主义在西方是社会危机和科技危机的产物,反映了现代个体生命在世无助与无奈的主观体验,体现了人类妄图打破科技理性枷锁、获

8、得精神自由的渴求,某种程度上契合了变革时期当代中国人面对加速度般社会变化对自身生存体验的真实心态,并以它特有的精神气质在年轻一代中国知识分子身上打上深深的烙印,影响到以如何“塑造人的生存方式和丰富人的生存本质”为旨归的教育研究领域。二、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代表人物是罗杰斯(Carl R. Rogers)和马斯洛(A.H. Maslow)。其理论产生是出于反击当时两个影响最大的心理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iorist psychology)和精神分析心理学(psychoanalytic psy

9、chology ),因而也被成为心理学发展中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既反对行为主义者的环境决定论和对人机械化的研究,也反对精神分析学家的生物还原论和将人病态化的分析。他们认为心理学研究应该还人以本性,研究真正属于人性的各层面的复杂经验与问题,把人的心理研究转向为对人本性、潜能、价值、创造与自我实现的研究;认为人能根据自己的意向确定自身存在的意义,凭借个体的主动性与自由选择的能力来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建构与完成自我实现的人生。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中,作为心理学核心的人的心理现象的本质属性没有得到正确阐述。人本主义心理学不是单一的学派,实质上它是观点相近

10、的多学派的联盟。它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以现象学为方法论。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于美国,并迅速得以传播,是由当时的社会条件所决定的。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了一笔战争横财。战后美国的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随着资本主义竞争的日益激烈,出现了失业、青少年犯罪、道德观念的丧失等社会问题。特别是6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出现了反主流文化运动、广大青少年对社会不满、争取公民权利运动、反对在越南的战争、人们呼吁对教育和大学进行改革、对环境污染提出抗议等。人们生活在国际间的军备竞赛和核战争的威胁中,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压力,思想也很混乱,人们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反过来它却成了支配人、奴役人、

11、与人相敌对的异己力量,使人陷入被动、彷徨、焦虑的困境,精神极度空虚。在这种条件下,人本主义心理学找到了自己存在和发展的空间。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之所以产生诸多不安的因素,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人的内在价值缺乏科学的认识。在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们提出要关心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很快为社会各界所接受,并促进了人本主义观点的传播和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行为主义绝对客观化和机械决定的原则,认为要研究人,必须以整个人为对象,考察他的各个方面,不能采取分解组合的方法去了解一个具体的人。人所表现出来的任何行为不是外在刺激引起或决定的,而是发自内在的、出于当事人自己的情感与意愿所作出的自主性与综合

12、性的选择。同时,就人性而言,人本主义心理学家Maslow(1978)认为,人性本质上是善良的,或至少是中性的,并且这种善良的或中性的本性是天生就有的或似本能的,只要后天环境适当,人就会自然地健康成长。换言之,人本身具有生长的潜力,不需要外部强制力量,就可达到实现自我(self-actualization)的目标。Maslow的理论和观点解答了人在其成长过程中所具备的动力问题,而心理学家Rodgers(1980)的主张则回答了人成长所必需的环境问题。作为人本心理治疗的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心理治疗,在理念上以当事人为中心,实行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法(client-centered ther

13、apy),他认为患者本人具有健康成长的潜在条件,只需设置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他就能够改变自己,不需医治就能痊愈。在治疗患者时,罗杰斯提出了三个条件:第一,真诚一致(congruence),指治疗人员在态度上要表里一致,对患者以诚相待;第二,无条件积极关注(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指治疗人员对患者的关心态度是没有任何条件的;第三,同理心(empathy),指治疗人员对患者的痛苦除了同情之外,更应设身处地了解患者的心境。同样,在教育上,罗杰斯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学校因学生而设,教师为学生而教,认为学生们各有其求知向上的潜在能力,只要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他们就

14、会学到他们所需要的一切。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人本主义心理学最重视的是人,是人对自己的看法,包括个人身份(identity)和自尊(self-esteem)等方面。人对自己的看法,将会随着他自身在有意义的生活经验中发生改变,并且这种改变是根据他个人意愿而有所选择,并不为外在因素所控制。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教育上的意义是,不主张强性规定教师应教授学生什么知识,而是主张从学生的主观需求出发,帮助学生学习他喜欢而且认为有意义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提供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不感到有压力,使他们最终实现自我,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fully functionin

15、g person)。三、教育学:成人之学(教育)文化在成人之学过程中的意义四、社会学:语言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语言在社会发展中的关系。五、语言学/学科性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作为语言兼有工具性与人文性语言具有工具性。语言同文学、历史、哲学、美学、艺术等学科相比,它是一门工具性很强、最能体现“学以致用”理念的学科。语言作为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有表意、表情、文学和美学功能。外语学习的过程也始终贯穿着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培训。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不仅仅是个符号系统或交际工具,语言文字本身既反映一个民族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也把依附于它的民族文化加以继承

16、和发展,因而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部是其深厚的民族精神的积淀。另一方面,我们关注人类文化的发展,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和世界的进步文化,同样离不开语言。它不仅仅用于个人的表情达意,个人之间的交际,它主要用于社会文化的传递与传播。英语和其他任何语种一样,都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所谓工具性,指的是原语言作为一种声音和意义任意结合的自然代码,可以用来承载信息,表达思想;语言形式的单位可以被提取出来进行精确的分析和操练。因此,学习一门外语,就意味着学习它的形式格局;掌握一门外语,就意味着多一种可以传达同样思想的工具。所谓人文性,是说语言是认识世界的唯一框架,是一种文化代码。没有语言,也就没有人对于万事万物的理解和把握。因此,学习一门外语,就意味着学习它所构筑的一整套文化视界;掌握一门外语,就意味着获得一种新的对世界的看法。” 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