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英语课标讲座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3708016 上传时间:2023-11-1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9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版英语课标讲座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1版英语课标讲座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1版英语课标讲座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1版英语课标讲座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1版英语课标讲座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版英语课标讲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版英语课标讲座(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新课标研读体会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坐到这里就是想利用我所阅读的有关修订后的2011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一些信息,结合我假期外出学习的一些体会,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和我们作为教师又该如何迎接这些变化所带来的挑战,有些看法可能不一定正确或者不一定可行,如果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见谅并指正。第一部分 英语课改十年的回顾与总结10年英语课改的主要突破1. 明确了一素质教育为宗旨的英语教育理念把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自信心的培养放在英语教育的首要地位,把行程学习策略和健全人格作为课程目的的中要组成部分。2001版实验稿提出

2、了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2. 构建了以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核心的课程目标体系打破了以往以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为主的目标体系,把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整合进来,构建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核心的课程目标体系。3. 建立了连贯、衔接的中小学英语课程体系开设小学英语课程,整体设计目标,使中小学课程犹记得衔接起来。4. 倡导了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用英语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合作交流

3、能力。提倡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进行教学、也产生了很多好的教学模式10年英语课改的主要成就1. 新的课程目标体系带来了教学方式的变革为语言学习创设有意义的情境;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注;学生的课堂自主意识加强。2. 新课程对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影响教师的备课改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综合的教学设计,把教学的重心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教师角色的变化;课堂互动模式的变化;教学资源和媒体利用方面的变化。3. 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教材的变革1978-1992年是统编教材(人教社);1992-2000年是一纲多本(一人教社为主,中英合作编写);2001至今全国英语教材呈现多样化的趋势。4. 课程标准带来评价理念与方法的变化

4、三多,评价机制多元化;评价目标多维化;评价方法多样化。5. 课程改革促进了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自主发展的概念替代了以往的继续教育,有效地教学反思是自主发展的有效机制。组织课例研究,校本教研等都逐步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第二部分 2011版课标修订情况介绍为了便于大家更加准确地把握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我们首先对标准的修订情况做一个简要介绍。(一)标准修订的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1.标准的修订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为指导思想,以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2.巩固和深化十年来课程改革实验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3.力求使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有利于

5、解决课程改革中尚未解决的问题。 突出体现课程对国家发展和学生发展的意义,进一步明确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在为学生学习英语打好基础的同时,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育的中等发展水平为基准,考虑全国各地英语教育发展的阶段性和地区不平衡性等因素,在保持标准总体结构和目标体系不变的基础上,适当调整部分具体目标要求,降低难度,调整话题和语法项目兼顾城乡差异(能模仿范例写词句)以更好地反映全国广大地区的教学实际水平和未来发展需求。充分反映各地在实验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以及参与调研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提高标准的可操作性和可读性,提高标准

6、对英语教育教学的指导作用。加强小学的指导,提供二级词汇表,增设小学教学的专门内容,提供分学段的教学实例和评价案例(二)修订的主要方面由于标准实验稿得到了普遍的认可,所以修订后的标准保留了实验稿的总体框架、坚持核心理念,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总目标改为通过英语学习是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分级目标个别地方调整。课程继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在学习方式上,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强调教师要创设有意义的、真实的语境,为学生学习、实践和运用英语创造条件修订后的标准在实施建议中针对课程理念和改革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提

7、出了更加具体和可操作的教学建议。对教学建议逐条进行了整合和文字修订,力争重点突出,针对性强,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增加了一条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容。修订后的标准进一步反映了国际外语教育的发展趋势。外语教育从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转向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强调学习外语的过程不再是一个枯燥地背诵和记忆的经历,而一个积极主动地学习过程,一个不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过程。修订后的标准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改写为“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不知大家注意到没

8、有,在实验版中的教学建议是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活动的。但有些学者和教师提出,课程标准不应该只倡导某一教学方法。这一直是我们英语学科的热点争议。而实际上,从课标实验版颁布实施1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实践看,工作在一线的英语教师对任务性教学表现出积极的热情,但对于如何实施任务性教学也存在着一些困惑和问题。其实可能也就只有10%的教师能够成功的使用任务型教学途径,而一些教师误以为课程标准只倡导任务性教学,因而忽视使用其他多种科学合理的英语教学方法;此外,在外语教学界,对于任务性教学是否适合中国的国情也有争议,也有专家学者直接就借“任务型教学”批评基础教育的课程标准过于西化,不符合中国国情。因此,

9、修订组经过反复研讨,最后对课程标准的表述进行了调整,在对教学途径和方法的叙述中,扩大了开放度,将“倡导任务型教学途径”改写为“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这样既保证了与实验稿在理念上的一致,又无疑是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既强调语言学习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各种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的教学活动,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提供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也是对除任务型教学方法(TBL-Task based learning)之外的其它

10、教学途径与方法的包容和认可,对广大一线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新路的肯定。而说到有效的教学方法,我想大家作为一线教师都有自己的高招。比如说(CCQs,-concept checking questions.TTT- teacher Talk time STT-student talk time.Deductive teaching and inductive teaching),我在国外学习的时候英国老师讲教学法,无外乎也都是这些。教无定法,我们也很难说那种方法就是好方法,只要适合自己的学生就是好方法。修订稿增加了教学案例和评价案例;将音标写入课标里:“根据读音规则和音标拼读单词(五级知识目标)。

11、 修订后的课标单独列出了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词汇表(1500词),而且单独列出了小学阶段的423个核心词汇。第三部分 2011版课程标准的解读 我们先看一看2011年版前沿的文字描述: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和大调整的变革时期,呈现出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作为一个和平发展的大国,中国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国际责任与义务。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已经成为国际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学习和使用英语对吸引人类文明成果、借鉴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增进中国和世界的相互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能够为提高我国整体国民素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12、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国民的国际交流能力奠定基础。这是2011年版前言的第一段,开篇第一段把英语课程对于国家的重要作用表述的更加突出。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有着对世界的使命和义务。比如我们的国家承办奥运会,要承担这样的责任和义务要与其他国家交往,而这些交往一定要通过全世界通用的语言-英语才能完成。因此,外语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国民素质教育,是国家开放的需要,是对外交流的需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是必要的。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对青少年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学习英语不仅有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世界,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播中国文化,增进他们与各国青少年的相互沟通和

13、理解,还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接受教育和职业发展的机会。(2)学习英语能帮助他们形成开放、包容的性格,发展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3)学习英语能够为学生未来参与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储备能力,也能为他们未来更好地适应世界的多极化、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的信息化奠定基础。前言的第二段着重说明英语课程对学生发展的意义。这个论题陈述得十分全面,首先指出了英语课程对于青少年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家都知道吴士宏吧,1973年,初中毕业文凭的吴士宏再辍学一年后被分到了一个街道小医院当护士,开始了“哪儿脏弄哪儿”的杂工生活。如果换一个人,护士恐怕会成为她一

14、生的职业。可从1983年,吴士宏选择了一条她自己可以掌握的路-从A、B、C开始学英语。她凭着一台收音机,花了一年半时间学完了许国璋英语三年的课程。1985年,吴士宏通过了成人高考,就是凭借英语专科学历她被北京市外企服务公司介绍给了大名鼎鼎的信息产业巨人IBM。)一、英语课程的基本性质说到英语课程的基本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理念是新课标的最大亮点。(幻灯)修订后的2011年版英语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的描述里突出强调了英语课程具有双重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这一课程性质不止适用于英语学科,在语文、俄语、日语的课程标准中也有同样的一句话。明确这一课程性质会使教师对课程有一种新的、清晰的认识。英语课程

15、的性质与其他语言类课程共享着一个性质。因为语言是人类交流的一种工具,语言又承担着文化素养的培养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这两个方面都是语言教育课程的性质。对于语言课程的性质历史上出现过不同看法。时而偏颇,时而兼顾。有时过分强调课程的人文性,强调课程的政治宣传作用,强调课程的文化传承,强调课程的德育作用,忽略语言本身的学习和技巧的掌握。有时又过分强调课程的工具性,强调语言就是语言,不是其他。(考试的变化:原来-知识,现在-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而2011年版课程标准将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明确说明“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我们不妨看一下2011年版

16、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论述: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工具性不仅指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学生基本能力的训练,还要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英语,也就是说要提供给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这样做才能比较全面地体现出语言的工具性。说到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我想强调一点,“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能力”是两码事。一个学生具备了语言能力,说明他会了,但在实际生活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