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3707693 上传时间:2023-01-2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电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机电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机电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机电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机电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机电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电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摘要】本文拟对机电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各个要素,诸如课程教学目标,技能与理论的关系,模块化课题建设,专业课程的场地与硬件建设,教学方法的改革等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个人见解供参考。【关键词】课程体系构建;模块化课题建设;场地与硬件;教学方法专业培养目标决定课程体系,而课题体系构建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各职业教育学校近年来均加大对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和探索。本文拟对机电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各个要素,诸如课程教学目标,技能与理论的关系,模块化课题建设,专业课程的场地与硬件建设,教学方法的改革等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个人见解供参考。一、 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是指某一课程经教学后使学生

2、应达到的应知、应会的具体要求和目标。课程教学目标服从专业培养目标。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职业教育界在废止了“中专培养重理论与技术的干部,技校培养重技能的工人”的理念和做法同时,也形成了共识:职业学校应培养基于职业能力为主的技能型人才。因此,职业能力的培养渐渐成为设立课程教学目标的指导思想。近年来职业教育界兴起“基于工作过程职业教育理论”热,该理论强调要以学生今后的职业工作任务、职业工作目标、职业工作过程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因而为现今的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的确立指明了方向。但是,总体来看课程教学目标处于不明确、不具体的含糊阶段,故成为近年来影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应与

3、职业学校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明确有关。请看比较:我国五、六十年代职业教育模式基本是仿苏式。从培养目标上看,中专培养目标是技术员(初级专业技术人员),毕业后要求能承担并解决作为工程师助手的本专业理论与技术上的一般问题。在当时,该培养目标已考虑到应满足人才金字塔型结构(即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结构是自下而上递减的)的合理搭配。不管其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如何,我们应肯定,当年对各专业中专生的培养目标的定位是较明确的,培养出来的数以百万计的中专生对各行各业专业生产的技术指导作用以及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是可以肯定的。而今天,中专与技校的界线是淡化模糊了,统称为职业教育学校。但其在培养目标方面却不如当年明确

4、,至少有不少问题有待明确。如:某高级技校认为本校汽车维修专业(高级)毕业生不应去当一线维修工,要求一就业就当“大班”,即类似班、组长等。潜意义是:他的学生不仅具有一线技术和技能,而且具有“蓝领”本事。这种“一线维修工”与“蓝领”在培养目标上的差别对学校、企业、学生均带来一定问题和困惑。对学校来说,期望培养带“蓝领”本事的高级技工,而对企业和学生来说,“蓝领”的本事并不是必要的要求。例如,进入广州本田这家合资企业的技校毕业生(含高级技工),在生产一线面对的是日复一日的自动化流水作业线,所需要做的是简单、重复的低技能的工作,不需要较高专业理论知识及技能水平,更不用说“蓝领”本事了。而专业培养目标的

5、不确定性必然影响到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不具体的情况表现为: 1.课程教学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脱节,也就是与学生今后的职业工作任务、职业工作目标、职业工作过程脱节。在专业培养重心移到能力的今天,许多课程教学目标却仍沿用几十年来学科式教育形成的旧目标标的,如机械基础、工程力学、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这些专业基础课,仍然是把十几年前、几十年前的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掌握”、“熟悉”等作为当今中、高技能型人才的标的,而这些标的带有明显的科学式理论型的印记,不能适应当今基于能力为主的职业教育的要求。2.不同层次的课程教学目标几近相同。如上条列举的专业基础课,在一些技工学校,出现高、中级技工班

6、几乎所有这类课程在课程教学目标上均相同,课时、教授内容也出奇一致,形成了除高、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考证课程)不同之外,其余课程目标完全相同或近似的不合理现象。3.转型阶段的课程教学目标仍处于摸索阶段。正如我国近几十年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一样,职业教育也从学科式、重理论向职业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型。而在这一转型阶段中的课程教学目标目前仍未完成基本的转变,处于不明确的摸索改进阶段。上述专业基础课,在未能创新出崭新的“职业能力为主”的课程教学目标之前,目前只能沿用多年来沿用学科式教学模式的“要求“、“熟悉”、“掌握”、“能够”等老教学目标。 在这里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军队训练的有益经验。无论是我军和

7、外军,在近几十年的和平年代,业已完成了一个作战与训练指导思想的转变,即:由靠实战提升部队战斗力转为靠实训提升部队战斗力(据报导,伊拉克战争参战的美军部队80%战前都经过模拟实战的实训基地的训练)。而且,军队非常重视实训要达到的训练目标,不仅要求实训目标明确、具体,而且越接近实战、越逼真越好。美军的所谓“山地师”,在入侵伊拉克、阿富汗等国家前,都经过了模仿入侵国环境、气候、军事诸要素条件下的训练并完成或达到了一定难度的训练目标。我军海军培养军事指挥员,就制定了培养既能驾战斗机飞行、又能驾军舰航海的“两栖” 指挥员的具体训练科目目标。与军队相似,体育界常采用的“具体科目的训练应达到具体而明确的目标

8、值”,对同样是“基于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教育,军事训练与体育训练的方法和思路,是否能给我们以有益的、明确的启发呢?二、 课程体系构建中的技能与理论的关系职业教育学校对技能与理论的关系的探讨已有几十年了。上世纪九十年初,“技工学校应以技能为主”占了上风,成为主流指导思想一直至今。对这些主流的意识与观点,笔者赞同,并不必要再重复。笔者仅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探讨:1. 在课程体系构建中,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在教学中技能与理论的关系首先谈谈中级工。以机电类专业为例,中级工理论教学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与企业用工的要求的变化有关。随着科技和工业自动化的发展与进步,企业提高生产力同时,一线技术工

9、人劳动强度与操作难度都下降,目前电子行业、汽车行业、数控模具行业等都有这样现象。学生在校所学理论知识能用上的更加减少。反馈回来的信息告诉我们,有必要调整课程体系,精减理论课。故笔者认为,中级工课程体系中有必要再度减少理论课。 其次谈谈高级工。高级工由于技能培训的目标高于中级工,其“应知”的要求也高于中级工,因而提高了理论教学的需求。从人类技能提高的过程来看,技能越高,就越成为一个系统,而系统内部极重要的一个因素即理论知识。没有理论的支撑,技能拔高到一定程度必然受限制。从实践上看,许多技工学校的高级工理论课程呈上升趋势。笔者认为,应坚持技能为主的课程体系,否则又回到五十年代培养理论型干部身份的中

10、专生旧模式中去了。但高级工理论课应有所增加,而且是在保证技能为主的前提下的增加。 最后谈谈技师。笔者看来,当前技师培训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目标的定位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定位于“专业技能高于高级工”,而应从企业需求,也就是从所培养的技师今后的职业工作任务、职业工作目标、职业工作过程方面找出答案。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如同十八、九世纪大工业时期,当人们已能机械化生产绣花针时就不再需要“铁棒磨成针”的原始技能的道理一样,社会也逐渐不再需要“作坊式高徒”。例如,数控机床在计算机技术的帮助下,加工精度、难度均大幅提高,使具有几十年普通机床加工技能的老工人自愧不如。“老技工不如新设备”,在承认生

11、产力的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高技能人才培训的目标定位提出了新问题。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技师,笔者不敢在这里妄下结论,因为这是上下正研究和有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现代企业所需要的技师,应具有较高的跨工种(专业)的反映高新技术的理论知识。央视在“神六”发射成功后曾报导过一位为航天事业服务的高技能人才某企业从事数控机加工的高级技工(后升为技师),为加工出别人不曾加工出的高精度(齿数)齿轮,他刻苦钻研有关国内外理论知识,最后获得成功。笔者认为,技师在获得较高于高级技工的专业(工种)技能的前提下,应着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因为,技师课程体系应增加高、新、深的理论知识课。三、

12、 模块化课题建设模块化课题是指课程内容由过去传统的章节形式改为结合职业行为较紧密的以课题为教学单元的形式。例一:以下引入某校电气模块包有关内容:领域大模块小模块一体化内容学期/总课时/适用专业场地要求备 注理论主要知识点技能操作(或实验)电气技术电工基础模块10/5周直流电路模块1.5周1、欧姆定律2、基尔霍夫定律3、支路电流法4、戴维南定理5、节点电压法1、电位的测量2、欧姆定律的验证3、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4、戴维南定理的验证一般安排在第一学期。共200课时(10周,每周20节课时)。适用于机电系所有专业,非电类专业可以考虑5周时间安排,作为电工上岗证的铺垫模块。电子实验室(实习楼403室)

13、(场地要求具体请参阅本文例二)取代原安全用电、电工基础、电工学、电工仪表与测量、电力拖动与控制等理论课程,或原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其中电工部分建议使用教材:电工基础、电工仪表与测量、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电磁感应模块1.5周1、电流的磁场2、磁场对载流导体作用3、电磁感应4、自感与互感5、电磁铁1、电磁感应实验2、互感与同名端实验3、电磁铁的拆装 4、自耦变压器与互感变压器实验。交流电路模块(2周)1、单相交流电的产生2、纯电阻单相交流电路3、纯电感单相交流电路4、纯电容单相交流电路5、RLC串联交流电路6、三相交流电的产生7、三相电源、负载的连接1、手摇发电机实验2、三相电源连接与

14、测量3、三相负载连接与测量电工仪表与测量模块(2周)1、常用电工测量方法2、电流与电压的测量3、模拟式万用表4、电功率的测量5、电能的测量6、转速和功率因数测量7、数字式仪表8、通用示波器1、万用表的使用(电压、电阻、电流的测量方法)2、电功率的测量。3、电度表的连接与使用。4、功率因数测量。5、数字式万用表的使用6、示波器的使用7、低频信号发生器使用电力拖动模块(3周)1、低压电器及其拆装2、电动机基本控制线路3、常用生产机械的电气控制线路4、电动机自动调速系统1、低压开关、主令电器、接触器、继电器的拆装2、电机基本控制线路图绘制及线路安装步骤3、各种控制电路实4、晶闸管直流电机调速电工实习

15、室进行(实习楼501室)(实习楼507室)(实习楼703室例二:一体化教室的规划(电气)电气一体化教室配置要求1、教室的基本设施与布局、在教室中规划一定面积用作实验演示区(演示台如图示)。、在教室中规划一定面积用作师生交互活动区(如图示)。、在教室配备一个带锁的储物柜,用于放置实验设备、仪器、实习元件或工具。、以小组为单位共用桌子(140cm140cm),桌子最好设置抽屉,桌面贴耐磨损的白色防火板。、配备固定(吊装)式投影仪、电脑、话筒和音响系统,若条件允许最好配备实物展示台。2、教室配电要求、每张学生桌配备220V交流、36V交流、12V直流电源插座(接口)。 全部36V、12V电源可共用一个变压器集中供电。、学生桌的电源由讲台集中控制。、演示台配备380V、220V、36V的交流和12V直流电源插座。、整个教室用电经过漏电保护。3、教室的仪器、工具和元件配置 每间教室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用于一体化教学的仪器、工具和元器件,详见表一所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