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3704287 上传时间:2023-03-17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工程设计规范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工程设计规范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工程设计规范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工程设计规范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工程设计规范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工程设计规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工程设计规范(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工程设计规范主管部门: 信息产业部综合规划司批准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施行日期: 二00四年2004年 北京目 次 前言1 总则2 术语3 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3.1系统的组成 3.2系统的功能4 系统设备的要求5 站址选择及机房条件 5.1监测中心站址选择及机房条件 5.2监测站的站址选择及机房条件 6 监测方式 6.1 监测链路 6.2 监测方式 7设备配置 7.1设备配置原则 7.2系统的硬件配置 7.3系统的软件配置8 系统的网络连接 9 系统管理 10 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与通信系统的关系11 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监测范围的确定1

2、2 供电系统及接地 12.1 监测系统供电 12.2 监测系统接地13 设备安装布置及布线要求附录A 本标准用词说明附:条文说明前言1998年编制的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工程设计暂行规定YD 5066-98已使用多年。近几年,随着光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行业标准也在不断完善。为适应我国电信业的发展,依据信息产业部信部规函2004508号“关于安排通信工程建设标准修订和制定计划的通知”的要求,由京移通信设计院有限公司(原中京邮电通信设计院)负责修订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本设计规范主要结合国内的应用情况进行了适当调整;本标准由信息产业部综合规划司负责解释、修订、监督执行。本标准

3、负责起草单位:京移通信设计院有限公司。 1. 总则1.0.1 为了使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设备安装工程的设计有所依据,特制定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工程设计规范(以下简称“本规范”)。本规范适用于长途光缆干线的线路自动监测系统工程,对于中继网、接入网的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工程设计可参照本规范执行。1.0.2本规范主要依据部颁YDN 010-1998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技术条件,以及相关标准、规范进行编制。1.0.3 工程设计必须贯彻通信网“完整性、统一性、先进性”和“经济、高效、安全”的基本原则,必须执行我国现行相关网路技术体制、进网要求、技术标准规定。1.0.4 工程设计应合理利用已有网路设施和装

4、备。1.0.5 工程设计必须选用符合国家或行业主管部门有关技术标准要求的商用化装备。1.0.6 本规范未尽事宜,可参照现行相关设计规范或暂行规定执行。1.0.7 当本规范与我国新颁相关网路技术体制、进网要求、技术标准矛盾时,应以后者为准。1.0.8 在特殊情况下执行本规范个别条款确有困难时,应充分阐述理由,提出解决方案,并报请上级主管部门审批。 1 2 术语 除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技术条件给出的术语定义外,强调给出下列定义: 远程测试站:对光缆线路进行远程测试的局站。 远程测试转接站:对监测光路进行1X1跨段连接或1XN转接的局站。 对端站:监测光路终结的局站。 在线监测:监测方式的一种,在不

5、影响正常通信的情况下,能同时对光纤进行监测。 离线监测:监测方式的一种,在通信业务中断的情况下,对故障光纤进行监测。 备纤监测:监测方式的一种,对光缆中无业务光纤进行监测。 远程测试:监测方式的一种,在监测中心对光缆中的被监测光纤进行遥测。 本地测试:监测方式的一种,在监测站对光缆中的被监测光纤进行现场测试。 监测光路:测试模块光源发出的测试光所经过的路径,由远程测试站到对端站各段光缆中的光纤连接组成物理媒介。 3 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3.1系统的组成3.1.1 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是电信管理网(TMN)中传输系统管理子网的一个系统。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由监测中心和监测站组成。3.1.2 监测中

6、心有全国监测中心、省级监测中心和区域监测中心三级。监测终端和便携终端作为监测中心的辅助设备配置。3.1.3 监测中心由主机、终端、网络通信设备、数据输出设备和专用管理软件等组成。3.1.4 监测站由远程测试站、远程测试转接站、对端站组成。 远程测试站由远程测试单元、波分复用单元、告警单元和网络通信设备等构成。 远程测试转接站由远程测试转接单元、波分复用单元、告警单元和网络通信设备等构成。对端站由波分复用单元等构成。3.1.5远程测试单元有测试模块(OTDR模块)、控制处理模块、程控光开关模块、电源模块和专用管理软件等。 远程测试转接单元有控制处理模块、程控光开关模块和电源模块等。 告警单元有实

7、时告警处理模块和电源模块等。 波分复用单元有波分复用器和滤波器等。 3.2系统的功能3.2.1系统的功能应满足YDN 010-1998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技术条件提出的要求。 4 系统设备的要求4.0.1系统设备的选择应满足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技术条件。当系统设备介入被监测的光缆线路后,必须保证在用的光传输系统的传输性能指标(包括在用系统的升级)。4.0.2 监测中心的设备要求 监测中心应选择高可靠性能计算机和其他标准化的配套设备。计算机系统除满足本期工程外,还要能满足35年业务发展的需要;其接口应能根据需要随时扩容。操作系统应采用实时多任务系统。监测系统应采用实时多任务系统。4.0.3 监测

8、站的设备要求 监测站应选择高可靠性和标准化的设备配置,测试和控制设备的容量应能满足35年业务发展的需要;其接口应能根据需要随时扩容。4.0.4监测系统的技术要求监测系统的技术要求应符合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技术条件。 5 站址选择及机房条件 5.1监测中心站址选择及机房条件5.1.1站址选择监测中心应设置在线路维护部门的生产大楼内,宜单设监测中心室;在机房面积许可的情况下,可与微机房合设。区域监测中心机房面积不宜小于20m2,省级监测中心机房面积不宜小于45m2。5.1.2 机房的土建要求见表5.1.2。 表5.1.2 机房土建要求机房名称室内净高地面负荷门宽窗 室内表面处理 (m)(kN/m2

9、)墙壁及天花板地面监测中心2.83.06.0(注)0.9m外窗要求进行防尘处理涂无光漆或不起灰涂料水磨石、防静电地板 注:对旧楼改建的机房,其地面负荷可适当降低要求;中大容量UPS电源(大于10KVA)应设置在底层电力室。5.1.3 机房的环境要求 1 温度:10 35 2 相对湿度:10%90%(温度25) 3 温度变化率:15/小时4 洁净度: 直径大于0.5m的灰尘粒子浓度18000粒/升;直径大于5m的灰尘粒子浓度300粒/升。 5 照明:机房内在地面0.8m处,照度不应低于200Lux。应有事故照明。 6 电磁干扰:电场强度130dB; 磁场强度800A/m。 7 噪声:一般情况下,

10、机房内的背景噪声不宜大于60 dB。 8 防火要求:机房内应有防火措施。 5.2监测站的站址选择及机房条件5.2.1监测站应设在通信枢纽楼、综合电信楼或通信楼的传输机房或专设的监测室内。监测站一般不单设机房。5.2.2设备的安装必须采用相应的抗震加固措施。5.2.3 监测站机房应采取防火措施,满足有关防火要求。5.2.4 监测站机房的其它要求可参照相关标准执行。 6 监测链路与监测方式 6.1 监测链路6.1.1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的监测链路见图6.1.1-1和图6.1.1-2 图6.1.1-1 监测系统链路图(类型1) 图6.1.1-2 监测系统链路图(类型2)6.1.2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

11、的监测光路的选择遵守如下原则: 1监测光路的路径尽可能短,纳入到较近的监测站; 2待测光纤以尽可能少的转接接受远程测试站的监测; 3数据传送所用时间尽可能短; 4数据测试和传输中各节点负载要均衡,信息流量要均匀。 6.2 监测方式6.2.1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的监测方式按不同的分类原则可分为以下几种: 1按监测光路的连接方式可分为:在线监测方式、离线监测方式和备纤监测方式。 2 按监测触发方式可分为:点名测试方式、障碍告警测试方式和定期测试方式。 3 按测试地点可分为:远程测试方式、本地测试方式。 7设备配置 7.1设备配置原则7.1.1 主要设备配置原则 监测设备应符合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技

12、术条件和相关技术体制的要求,并能适应将来建立网管系统的需要。主机设备进行配置时,应能满足35年业务发展的需要,其他设备应根据工程设计任务书的要求结合工程情况进行配置。7.1.2监测站设备配置原则 1设备的机架结构应符合相关国标的要求,与现有机房传输设备高度相一致。监测站设备宜采用2600mm600mm300 mm或2200mm600mm300 mm标准宽型机架,也可采用2000mm600mm300 mm标准宽型机架。 2 设备配置时应充分考虑利用原有设备。3 设备配置应考虑维护使用和扩容升级的方便。 4 每个监测站监测纤数宜控制在64128纤之间。7.1.3 监测中心配置原则 1省级监测中心:每省配置两个,一个主用,一个备用。每个监测中心应具备管理至少64个监测站和24个区域监测中心的能力。2区域监测中心:可参照本地网划分来配置,原则上一个本地网配置一个,不设备用。每个监测中心应具备管理至少32个监测站的能力7.1.4 配套设备配置原则 1电源架及电源设备可根据需要灵活配置,如其它工程已经配置并有余量可以满足工程使用的不应再配置。 2 终端、仪表、工具等按实际需要配置。7.1.5 监测平台配置原则 1 计算机平台采用OSI标准(开放系统互联),具有国际标准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并有应用程序的统一界面。 2 硬件平台的处理能力应能充分满足工程规模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