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学习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3篇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3693027 上传时间:2023-08-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参观学习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3篇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参观学习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3篇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参观学习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3篇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参观学习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3篇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参观学习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3篇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参观学习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3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参观学习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3篇(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参观学习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3篇 一路走来,所见所闻的确如此。虽然是山区,道路崎岖,但处处是绿色,一派生机繁盛景象。耕地的面积不大,但水利纵横,庄稼长势良好。正如毛主席所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有了红旗渠,有了生命之水的灌溉,林州人民的生活彻底改变了穷苦的面貌,成了百姓安居乐业的天堂。 那么昔日的林州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有一首民谣是这样说的:“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民国初年,任村镇桑耳庄村00多户人家,常年要到3。5公里外的黄崖泉挑水吃为生。九年大旱,泉水只是香火头那么粗,大年三十,桑林茂老汉起五更就爬上黄崖泉,可是取水的人多,一直到天黑才接满一

2、担水。新过门的儿媳妇摸黑出村去迎接,由于天黑路陡,接过担子没走几步,被石头绊倒,把一担水倾了个净光。覆水难收,儿媳妇又羞又愧,回到家里就悬梁自尽了。大年初一,桑林茂老汉怀着满腔悲愤,埋葬了新婚的儿媳,带着全家逃荒上了山西 这世上没有救世主,只有自强不息,勇敢地在困顿中奋起,杀出一条血路,才是生存之道。为了生存,为了造福子孙后代,在县委书记杨贵的带领下,林州人民开始了“引漳入林”工程的十年鏖战,在极其艰难的施工条件下,他们靠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克服重重困难,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座

3、,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6。7万人和3万头家畜吃水问题,5万亩耕地得到灌溉,粮食产量成倍增长,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国际上称之为“人工天河”、“世界第八大奇迹”。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修建过程中,林县人民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

4、发扬到极致。红旗渠总投资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625万元,占37%,社队投资7878万元,占3%,这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他们的劳动工具就是两只手、一只镐,或者一根绳索,一根钢钎。困了天当被,地当床,饿了挖野菜、啃干粮,以愚公移山精神,终日挖山不止。没有水泥自己烧,没有炸药自己制,出现了“铁姑娘”、“青年团”、“神炮手”、“凌空除险队”等动人事迹,连小学生放学后都要捎上块石头送到山上,真是全民皆兵,万众一心。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不但毫无怨言,还在崖壁上留下了豪迈的誓言:“崖当房,石当床,虎口崖下度时光,我为后代创大业,不修成大渠不还乡”,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昔日繁忙的工地,今日已成为风景秀丽的旅

5、游圣地。青年洞、络丝潭、一线天等旖旎的风光,引得无数游人流连其间,拍照留念。一渠碧水蜿蜒山间峭壁之上,仿佛告诉人们昨天的故事,又仿佛吟唱着今天的幸福生活。伟大的红旗渠精神激励着林州人民,也激励着每一个慕名而来的游客。正如虎口崖下的那棵梧桐树所预示的那样:尽管基础薄,底子差,只要自强不息,一样可以在夹缝中占稳脚根,生长出一抹绿色;只要奋斗不止,总有一天能够根深叶茂,花果满枝。 “从960年月开始,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经过0年的艰苦奋战,劈开太行山,引来漳河水,建成了全长1500多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林县缺水的历史,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且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

6、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早在30多年前,林县的红旗渠就已经在新闻电影里,广播电台里,报刊杂志里被广为宣传了。林县人民用鲜血和汗水所创造出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奇迹,曾经深深地感染了中国人民,也曾被世界人民所赞扬。是的,我们曾经被红旗渠这个奇迹感染过,感动过,自豪过,更被鼓舞过。但是,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当红旗渠又一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想,我们除了被感染、被鼓舞之外,是否应该更多地思考一下,对于红旗渠精神,我们是否珍惜过。 林县自古缺水,吃够了缺水的苦头。林县人民祖祖辈辈没有放弃改变自己缺水面貌的念头,也做过无数次的实践,更做出了很多牺牲,但都以失败告终。面对着缺

7、水的现实,林县人民只能无奈地在干渴中繁衍生息,在对水的强烈期盼和憧憬中,熬过了不知多少代。 到了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末,奇迹发生了。一条长达一千五百公里,穿行在崇山峻岭,足以震惊世界的红旗渠在林县的大地上潺潺地流淌了。林县人民期盼了多少代的梦想,终于成为了现实。曾经在新闻影片中看到过这样一个镜头,记录了在欢庆红旗渠通水的那个时刻,林县人民的真实情感:看到了滚滚而来的渠水,老百姓们欢呼雀跃、激动不已。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大爷,舀起了一碗渠水,痛快地喝着,开心地笑着 红旗渠的出现,确实是奇迹。但这奇迹的出现,绝不是谁发善心赐予的,也绝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由于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诞生,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的英

8、明领导,是由于林县人民的前赴后继、艰苦奋斗所取得的。这是奇迹出现的原因,更是奇迹出现的必然。可以肯定地说,这三者,缺少哪一个,都不会出现奇迹的。而更需要强调的是,共产党人的领导,是三者中关键的关键。 “从196年2月开始,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经过10年的艰苦奋战,劈开太行山,引来漳河水,建成了全长1多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林县缺水的历史,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且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早在多年前,林县的红旗渠就已经在新闻电影里,广播电台里,报刊杂志里被广为宣传了。林县人民用鲜血和汗水所创造出的“惊天地、泣鬼神”的

9、奇迹,曾经深深地感染了中国人民,也曾被世界人民所赞扬。是的,我们曾经被红旗渠这个奇迹感染过,感动过,自豪过,更被鼓舞过。但是,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当红旗渠又一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想,我们除了被感染、被鼓舞之外,是否应该更多地思考一下,对于红旗渠精神,我们是否珍惜过。 林县自古缺水,吃够了缺水的苦头。林县人民祖祖辈辈没有放弃改变自己缺水面貌的念头,也做过无数次的实践,更做出了很多牺牲,但都以失败告终。面对着缺水的现实,林县人民只能无奈地在干渴中繁衍生息,在对水的强烈期盼和憧憬中,熬过了不知多少代。 到了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末,奇迹发生了。一条长达一千五百公里,穿行在崇山峻岭,足以震惊世界的红

10、旗渠在林县的大地上潺潺地流淌了。林县人民期盼了多少代的梦想,终于成为了现实。曾经在新闻影片中看到过这样一个镜头,记录了在欢庆红旗渠通水的那个时刻,林县人民的真实情感:看到了滚滚而来的渠水,老百姓们欢呼雀跃、激动不已。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大爷,舀起了一碗渠水,痛快地喝着,开心地笑着 红旗渠的出现,确实是奇迹。但这奇迹的出现,绝不是谁发善心赐予的,也绝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由于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诞生,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的英明领导,是由于林县人民的前赴后继、艰苦奋斗所取得的。这是奇迹出现的原因,更是奇迹出现的必然。可以肯定地说,这三者,缺少哪一个,都不会出现奇迹的。而更需要强调的是,共产党人的领导,是三者中关键的关键。 第 2 页 共 2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