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秦汉时期雕刻艺术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63689971 上传时间:2022-08-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评秦汉时期雕刻艺术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评秦汉时期雕刻艺术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评秦汉时期雕刻艺术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评秦汉时期雕刻艺术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评秦汉时期雕刻艺术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评秦汉时期雕刻艺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评秦汉时期雕刻艺术(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评秦汉时期雕刻艺术摘要:秦汉时期是大一统封建帝国的初创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经济繁荣,科学技术进步,财力和人力空前荟萃集中。统治阶级上自皇帝,下至豪强地主,或出于政治目的,或为了满足个人享乐的需要,都十分重视运用雕塑这种手段,来显示王权威严、美化陵园建筑、纪念功臣将相或宣扬政教伦理。于是雕塑作品以空前的规模和数量涌现出来,在艺术上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关键词:比较,主要作品,特点,影响正文: 历史上有“汉承秦制”的说法,其中也包括艺术品制作在内,这正如学者指出的那样“汉俑的陶塑艺术直接受秦俑艺术影响,汉景帝距秦亡不远,相隔只有50年时间,艺人的传授不过跨代,甚至还是当年的修陵人。我们比较秦兵马

2、俑与阳陵汉俑的艺术特色做比较,来探讨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发展。首先需要找出二者一脉相承的地方。其一,写实主义手法的运用。秦俑运用写实主义手法早已是公论,秦兵马俑与真人真马同大的事实最能说明这个问题。有人甚至从现代解剖学的角度进行考察发现,秦俑形体的比例基本适宜、合度,细部的刻画也符合解剖学原理。艺术品如此细腻地仿真,无疑是写实主义手法的典型运用。汉俑从整体塑造来看,其合乎人体与动物体的比例,体现出了一种艺术的求真精神。制作者还别具匠心,特意为陶俑安装上能活动的木制双臂,并着衣施彩,力求逼真。这种极力仿真的做法,在一些细微之处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如头发束敛以“陌额”等等,诚如学者所指的“以高度成熟的

3、写实主义手法,塑造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是阳陵汉俑最大特色之所在。其二,重视头部塑造。头部是人体或动物体最能传达情感和特征的部位,通常都是艺术家努力表现的关键地方。无论是秦兵马俑,还是阳陵汉俑,对于头部的塑造都给予特别重视。秦俑头的塑法是最复杂的,而且技艺多变,其先借助于模作出头的粗胎,堆塑出后脑勺,贴接上耳朵,捏塑或把模制的发髫贴接于头的右侧,再精工刻画眼、眉、口、胡须等细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如此复杂的工艺流程,说明了制作者对头部塑造的高度重视。对于马头的塑造也同样重视,就连马的牙齿这个相当隐蔽的末节亦颇费匠心地雕了颗牙,以示马正处于青壮期。汉俑继承了秦俑这一传统,于

4、头部的刻画尤为精到“五官周正、表情愉悦”,反映了个个具有不同性格和气质。阳陵动物俑的塑造也有同样的特点,如牛头的塑造更为精彩,上阔下狭,颊似斧砍,吻如圆椎,有棱有角,眼如铜铃,嘴角下弯,鼻孔张大。制作者仅仅通过牛头,就把牛那种憨态十足,力大耐久又倔强的性格和盘托出。其三,适度的夸张。夸张是艺术家最常使用的表现手法,秦俑和汉俑的制作者都善于抓住关键性部位给予适度夸张,以突现主题。我们知道,东方人面部轮廓较平,眉毛几乎没有什么厚度,如果完全按照真实的眉骨眉毛塑造,势必平和圆润,这样近看尚可,远看则模糊不清。秦俑制作者在这里采用夸张的手法,加大眉毛的厚度,把眉骨塑得棱角鲜明,如此一来,便把面型显示出

5、来。近看觉得细致,远看面目明快、清晰,其他象胡子等的塑造,也采用了夸张手法,或让胡子飞起来,或立起来,或翘起来,这种夸张让人并不觉得不真实,反而感到人物的性格鲜明突出。如上述秦俑那样的适度夸张,在阳陵汉俑中也屡见不鲜。象人耳朵高于连接双眼的延长线,腰、腹、股的长度被相应加大等,都是很突出的例证。这样做的结果,既避免误视,也收到了象戏剧人物画眉、描眼那样的艺术效果。其四,塑绘结合。秦兵马俑和阳陵汉俑作为古代雕塑,均还具有塑绘相结合的特点。今日重见天日的秦俑,呈一种青灰色,但在多年前埋入地下时其色彩应该非常鲜艳夺目。专家根据秦俑上残存的彩绘颜料分析,其使用的是矿物颜料,有朱红,大红、紫红、粉红、深

6、绿、粉绿、紫、蓝、中黄、橘黄、赭黑、白等颜色,整个秦俑的制作由雕塑、烧制、彩绘三道大工序完成。秦俑彩绘具有中国传统彩绘的风格,即大红大绿,色泽鲜艳,对比强烈。汉俑的色彩保存较秦俑要好得多,其颜面、躯干、下肢皆为橙红色,如人的肌肤,头发、眉眼、胡须、瞳孔为赭黑色。从工艺流程来看,汉俑制作与秦俑制作基本相近,塑、绘皆为关键工序,本来塑、绘是各自独立的艺术表现手法,各自完全可以成就作品,但秦汉艺术家把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雕塑艺术不同于西方的独特传统。有的专家曾指出,阳陵汉俑的个性获得是靠“塑”,而赋予神采则是借助于“绘”来实现的。其五,群塑的形式。无论是秦兵马俑还是阳陵汉俑,都以群塑的形式

7、出现,这与西方雕塑艺术多为个体作品的形式迥然不同。秦兵马俑数量之多为世罕见,仅一号坑就埋藏着兵马俑6000余件,组成一个由战车、步兵相间排列的长方形庞大军阵。像这样的群塑形式,在西方雕塑史上是根本找不到的。专家认为,秦兵马俑开创了中国雕塑史上纪念性大型群塑的先河。 汉阳陵的考古工作虽还没有全部完成,但从南区从葬坑已发掘的1100平方米的6个小坑内(仅占南区从葬坑总面积的1/13)出土彩俑600多个的情况来看,汉俑和秦俑一样,也是群塑的形式则毋庸置疑。比较研究,秦兵马俑和阳陵汉俑的艺术特色又有哪些不同点呢?其一,大小比例不同。秦兵马俑是按照当时真人真马的原大塑造的,其俑身高平均1.8米,最高者达

8、到2米。文献记载的秦汉人身约合今1.64米,秦俑平均高度显然高于当时人身高的平均值,这符合“关于要取得和真人等大的艺术效果必须略大于真人的雕塑一般造型规律”。陶马身长2米,通首高1.72米,和真马大小相似。汉阳陵汉俑则是按照真人约1/3比例塑造的。其俑平均身高0.62米,比起秦俑要矮小得多。由于汉俑仅有真人1/3左右,所以它的写实只好另霹蹊径,从安装活动的臂膀,穿真实的衣服,雕塑附添阳物等方面去体现。由与真人同大变为不及真人的1/3,反映了秦汉两朝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其二,夸张及概括的程度不同。秦兵马俑、陵汉俑虽然都成功运用了夸张和提炼、概括的表现手法,但二者夸张及概括的程度却有明显不同。阳陵

9、汉俑中有一位跨马披甲的老妇人,被称为“夕阳余晖下的巾帼英雄”。制作者对这个人物似乎独有情钟,在塑造她颧骨下的肌肉时,采用了特别大胆的夸张手法,使之鼓如半个皮球,而她的眼睛则被挤到一线沟里去了。象这样大胆的夸张,在秦俑里尚未发现。可见汉俑在夸张手法的运用上,比秦俑走得更远。由于秦俑与真人同大,也就给过细雕琢提供了较广阔的空间。象其发型便有螺旋纹式、蓖纹式、波浪式之分,发辫的盘结则有三股、六股、十字形、丁字形、卜字形之分等。而阳陵汉俑只及真人的1/3,因此它不可能如秦俑那样细雕细琢,只能采用更概括更简练的大写意手法去表现发型等对象。其他像身体的塑造,由于需要着衣,所以也较概括简练。总之,汉俑较之秦

10、俑,更多运用提炼概括的手法。其三,汉俑较秦俑的表现手段更为多样化。尽管阳陵汉俑比秦陵兵马俑只晚了约50年时间,但在这半个世纪中,人们的思想方法及审美情趣等的变化,还是相当显著的。就秦俑而论,它是纯粹的陶艺制品,由此看来,当时的人们恐怕只想到了用陶塑这一种手段表达自己的意愿,而且制成的陶俑呈静态的单一姿势,不能活动。然而阳陵汉俑就不同了,它除了陶制的身躯之外,还附加以木制的可以转动的双臂,从而增加了俑体的动感。另外又给陶木组成的俑体穿上丝绸衣服,进一步增强其动感。可见汉俑的表现手段比秦俑要复杂。不妨说,阳陵汉俑是陶塑、木雕、服饰三种表现手段相结合的产物。值得一提的是,阳陵汉俑制作者对于俑体生理特

11、征的表现,在秦俑里根本没有。应该说,这也是汉俑表现手段比秦俑多样化的反映。其四,秦俑模少塑多,汉俑模多塑少。秦俑和汉俑的制作工艺,都是有模有塑,但二者模塑的多少却存在差别。一般地讲秦俑制作由下而上分为足踏板、脚、腿、体腔、臂、手、头颈7个部分,这之中除足踏板全部模制外,其余从脚到头很少模制,即便是模制部分如俑头的初胎,也需要复泥加以重新雕塑,而不是一次性模制成型。考古工作者在论述秦俑制作工艺时,对不少模制的地方都十分谨慎地标注“可能使用范模”的字样,以表示尚有商榷的余地。当然,秦陵陶马的制作,使用范模的情况要多一些,但模制后仍普遍需要复泥加塑,所采用的是模塑结合的方法。汉阳陵汉俑的工艺流程虽与

12、秦俑近似,但仍有明显的不同。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汉阳陵汉俑的制作分为7步,1、模制,分别制出头、躯干、腿、脚(汉长安城出土模具有臀与大腿连在一起者,据此推测,阳陵汉俑的模制很可能也是如此);2、加塑(主要是头部的耳鼻及躯体的阳具等);3、烧制;4、着色;5、烘烤;6、雕琢(推测工作的主要对象应是木制的双臂);7、组装。这之中第一步模制显然工作量最大,是基础性的。相比之下,第三步加塑工作量并不很大,称之为模多塑少,还是合乎实际的。以上所述仅为秦俑和汉俑艺术特色不同点的最主要方面,至于一些较细微的差别,如秦俑的胡子是塑造的、立体式的,且先塑后绘,而汉俑的胡子则是用平涂彩绘的方法绘制成的,不经塑造,

13、也无立体感。限于篇幅,不一一列论。秦汉时期的主要作品有以下几个:1, 兵马俑秦兵马俑的格局为西汉以后所承袭,汉代的帝陵没有发掘,已发现的有庞大兵马俑群的汉代大官吏、将军墓葬有陕西咸阳杨家湾的西汉墓,随葬有583件骑兵俑、1800多件步兵俑和100余件舞乐杂役俑,均为模制,着彩。服饰鲜华,重群体的气势,而不追求个性表现。俑身高50厘米左右,规模与气度均不能与秦兵马俑相比(见杨家湾陶俑)。江苏徐州狮子山出土汉初某代楚王墓的随葬俑群形制与之相近而数量更多。甘肃武威雷台东汉末张君将军夫妇墓出土近百件青铜车马仪仗俑,其中的铜奔马,表现一匹飞奔的骏马,一只后蹄踩住一个展翼翔飞的鸟,造型完美,具有丰富的艺术

14、想象力。汉代重视驯养良马,墓葬随葬的马匹雕塑造型多取扬蹄嘶鸣的动势。广西贵县、河北徐水所出土的铜马,甘肃地区出土的木车马,陕西兴平茂陵附近从葬坑出土的鎏金铜马都是汉代马的雕塑造型中的代表性作品。2, 霍去病墓西汉大型雕刻的代表作是霍去病墓的16件动物石刻。作为将军生前为国立功的战场祁连山的象征,墓上散置各种现实生活中的野兽和神怪的幻想动物形象,与大自然环境结为一体,充溢着生命力。这些作品雕刻手法异常简练概括,利用了石材的自然形态,略加雕凿,便生动地呈现出不同动物的神态,形式博大、雄浑。其中马踏匈奴石刻具有象征意义和纪念碑的成分(见霍去病墓石刻)。中国传统雕塑与其他艺术样式相比较,其特点就是,作

15、品实物,尤其是中古以前的作品实物存留数量较多,然而有关的理论资料却极为稀少,缺乏自觉的理论总结。尽管如此,中国传统雕塑仍然在漫漫的历史长路上树立了一座又一座巍峨的艺术丰碑。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朝是凭借武力征伐而建立起来的统一帝国。崇尚力量,崇尚阳刚之美的大气磅礴的时代精神,孕育出了伟大的雕塑杰作。汉代依然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期,时代主弦上奏出的依然是开拓进取、建功立业的基调。“代的艺术精神来源于以秦楚两种文化为主体的融合。”热烈、高亢、丰满、刚健、朴拙、率真,是其突出的特征。在雕塑领域,石刻与陶塑齐头并进,而铜雕亦有佳作。大型石刻作品诞生于西汉前期,意味着对石料的艺术把握出现了重要的飞跃。陕西兴平霍去病石刻,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秦汉艺术的社会文化背景,秦汉艺术显出了伟大的气魄,是一种胸怀之大,力量之大,气魄之大,趣味之大。汉人贾谊形容秦的抱负: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秦汉艺术的这种大气魄,来源于和勃发于一种文化的新现状和新结构之中。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新统一的现实力量二、与前所未有的巨大现实力量共生的是一种容纳万有的想象心灵三、汉代宇宙观的核心:阴阳五行思想. 秦汉的雕塑艺术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也可以说它奠定了雕塑文化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