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於建筑虚实对比的资料.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3663719 上传时间:2023-03-0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74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於建筑虚实对比的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关於建筑虚实对比的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关於建筑虚实对比的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关於建筑虚实对比的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关於建筑虚实对比的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於建筑虚实对比的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於建筑虚实对比的资料.doc(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關於虛實對比的資料1. 黑格尔说:“美的生命在于显现.”美不仅以人们客观社会生活作为它的内容,而且也以生活本身的具体可感性作为它的形式。构成城市的各种物质要素的外部形 体,当其具有某些形式美的特征和规律,就能让人们产生美感。当“余地”被纳入城市环境的统一体时,它的形象的具体表现也就必然成为人们感知、欣赏和评价的 对象。如果城市中只有密集的房屋,没有可通行车辆的街道,也没有集会和散步的广场和绿化场地,填满整个城市的都是建筑物,简直就像囚禁人的监狱一样。所 以,“留有余地”才能使城市空间灵动富有生气,虚空间和实体的合理配置,是城市美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 一、公共生活需要的场所 每一个人作为社会群体

2、的一员,在城市的环境中体味着这种公共集体生活的美。每一个人不但喜欢温馨的家庭,同时也要求参与热闹的社会生活。走出家门到公共场 所,不论是有目的的出行,如上班、上学、买菜,还是工作之余的散步、体育锻炼,“余地”能容纳各种人群,为市民的户外生活提供场所,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提到:“住在广场附近的一些起早的人匆匆溜达而过,随后是那些通过公园去上班的居民,然后是区外来此工作的,以后 是跑腿办事者和带孩子的母亲们,还有不少的购物顾客。傍晚年轻的朋友们来此游乐,广场上自始至终有些孤身的老人在闲逛”.在公共场所中生活的点点滴滴 虽然平淡,但这里确实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地方。

3、 某些大城市中,高楼鳞次栉比,街道像幽深的峡谷,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一线天”的情景,大部分较低的建筑物都处于阴影区,加上交通拥挤,噪声繁杂,空气污染 等,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人们会感到一种潜在的威胁和压抑。这些状况对于人的精神是有害的,一个人如果无法参与公众活动,只能在狭小的封闭环境中活动,或是 由于害怕拥挤和喧闹,尽量将外出活动减少到最低限度,而且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必不可少的外出过程,就有可能导致幽闭恐惧症的发生。要防止病态心理的产生,除 了应适当扩大生活和工作的内部空间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控制建筑的密度,在整个城市的布局中合理安排空间,要有足够的“余地”。 二、近似于留白之美 留白,是艺术的表现手

4、法之一,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求其空灵,使艺术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从而达到“无画处皆成 妙境”的艺术境界,给人以启迪和美的享受。老子曾经说过:“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深知本性洁白,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将成为)天下的范式。 老子道德经名句译解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第二十八章 【译解】:深知本性雄强,却守持雌柔,(将成为)天下所归的沟溪。深知本性洁白,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将成为)天下的范式。深知身份荣耀,却安守卑辱的位置,(将成为)天下归附的川谷。 此句成为

5、历史上众多名士的诉求。)他把黑白交错看成是天地宇宙贯通一切的原则。因此计白当黑的审美 辩证法也成为中国艺术创造的重要传统,如在绘画中,十分重视追求“妙在空白”、“难得空白”和“空白是画”。黄宾虹的一幅江山图,画的正上方一高山巍 然耸立,中腰下黑压压的山峦横断其面,中间留出一条白带,令高山与低峦形成了黑白、开合、虚实的强烈对比。那高山浓黑的整体中又间以几座虚淡的屋宇,以山 路衬之,使高山更高;以屋宇垫之,令低峦更低。加之左下方留大片的虚白,水中着一小舟,两隐士端坐其间,使画面呈现出空灵静谧的无言美境。所以黄宾虹说 :“作画如下棋,要善于做活眼所谓活眼,即画中之虚也”6.再如,在文学创作中,留有适

6、当的空白能使读者展开充分的想象,对文学形象、意境等进行 积极的再创造。如司图空诗品中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李成鱼中国画论?神韵说中的“诗在有字句处,诗之妙在无字句处”。 强调的部是言己尽而意无穷的“无言之美”,追求的都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共鸣效应等.可见 ,在艺术创造和表现中“空白”与有形的物像等内容都是艺术品的有机组成部分,虚实相生是艺术创作意境中的规律和宝贵经验。 从整体上看,如果没有“余地”,把一个城市或者一张图画、一个舞台塞得严严实实,密不透风,那么它作为审美对象来看,就显得板实和呆滞。文丘里在他的建 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文中说:“一种复杂和矛盾的建筑对总体具有特殊的责任,它的真

7、正价值必须在总体或总体有关的范围之内,它必须体现兼收 详蓄的困难的统一,而不是排斥其他的容易的统一”.在城市设计中“留有余地”,让主体建筑与公共场地和谐配合,对象结构才显得多样统一,才会有空灵的品 格,生动的气韵。任何事物如果结构上是单一的,其内部缺乏对立面,就会失去存在的依据,不显示美了。 三、沟通自然的桥梁 自然美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秩序,同主观想象力相一致时则感到优美。如三山五岳、落日夕阳等,无一不和人们的生活与感受息息相关。创造城市环境,应体现景观所 在地域的环境特色和生态特征,寓城市于自然之中。城市空间应该是由它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下生长出来,不仅在生态上与自然环境呈平衡关系,而且从形态上

8、呈有 机的联系,而不是强加上去的。可是,自然美不是艺术,艺术是人们把美的感动形象化了。艺术的东西虽源于自然,却高于自然,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造园手法“师法 造化”,说的就是向自然学习,从自然中提炼美的东西来。园林造景中的理水、置石、假山、驳岸都追求在自然的基础上加以提炼。除了造园之外,自然已进入了城 市的每个角落,成为城市的装饰。当代城市人们对自然的追求,己表现为城市绿化:如公园、庭园等,它不仅美化了城市空间,还可以改善城市生态与环境。城市必 须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任何一个城镇都是一定地理环境的产物,它凭借一定的自然资源条件,而得以生存和发展。 美是一种社会现象,如果没有人,没有人类社会,作为人的对

9、象物就无所谓美8.如果自然不与人的感情、精神发生任何联系,自然就不可能有美。城市与自然 环境密不可分的,中国古代在城市建设之前,对于城址的选择,首先要相土尝水,辨方正位,历来重视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好的城市环境,直接和山崖交接,与 水面毗邻,有大片的绿地构成空旷的场地,有高大的树木形成的占领性空间,有由植物引来的昆虫鸟兽,以其活泼可爱的姿态,以及各种各样富有情趣的声响,显示 着生命的活力和环境的动态美。这些都是市民们渴望的事物,在忙碌奔波中的心灵安慰。 中国园林景物的布置,亦要有疏有密,有虚有实,如颐和园前山建筑密集,后山建筑疏落,有实体有余地,这就使全园布局疏密有致。 “疏处不见其缺,旷处

10、不觉其空,方得疏旷秘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可给观赏者心理上产生扩大空间的感觉。在古典园林中,常采用实中有虚的办法,来造成景 深的错觉。如在狭小的天井一侧,粉壁墙前,种植竹子、芭蕉,配几块假山石,构成一幅立体图画,使人忘记视线的局促。景墙开窗,使墙外景色半隐半露,扩大了 空间,加强了景深。 用静静的绿草地、成片的树林等“余地”弥补建筑物尖锐的外形,将绿茵、喷泉、瀑布和绚丽多姿的花卉纳入城市中,再把大自然的新鲜空气、阳光、清澄 的水、如茵的山、怡人的公园投入城市的怀抱,虚实结合,使城市环境真正“回复自然”。就像“太和殿只有在紫禁城的森严氛围中才能存在;祁年殿也只有在松柏 浓郁的天坛环境中才有生命

11、”,美丽的城市建筑只有在怡人的环境中才能放出光彩,显出活力。所以,在城市建设中,我们应该将人、城市、自然作为一个有机 整体进行设计,不仅要提高建筑样式设计水平,更要注重“留有余地”,以虚补实,虚实相生。人与环境共同生存于地球这个大空间中,只有保护自然,爱护自然, 人类才能在地球上创造出更美好的生存空间与环境。 在中国古代著名都域中,南京不同于北京、西安等,有整齐的街道、庄严的轴线。南京建部的年代都是国力比较衰退的时代,而且地形条件相对复杂。但是,正是因为这些制约封建都城规制的因素,在南京城市当中,保留了钟山-九华山-鸡鸣山和玄武湖的自然空间的渗透。 四、让城市充满活力的美 “情境”,是来源于城

12、市社会学的名词,又称为主观环境或心理环境,是指人们理解客观世界的一种方式:社会环境中的一切事物,只有与个人的意识发生联系后才 成为情况,并影响个人的心理。充份考虑各种社会场合及其背景,即什么人在哪里,什么时候,怎么做诸如此类的情景化的空间的缔造,都是为了适应不同的人 群的需要。在城市设计中充分考虑这种因素,让建筑实体与“余地”适应这种多样性,城市就变得更完美了。 人是环境中的主体,如果缺少了人的参与,环境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在城市设计中充分考虑和照顾人与建筑、人与公共场地的活动需求就显得极其重要了。“历 史上的城市,不是由纯物质因素组成的,城市的历史是一个人类激情的历史,在激情与现实之间的精

13、妙平衡和辨正关系,使城市的历史具有活力。”说明人与城市相 互依存又相互影响,互为促进。因此,“人的出场”解释了空间的全部含义,也是城市空间情境的重要内涵。它能够协助解释这是怎样的一种情境。要形成情境空 间,就包含要形成特色化的活动。因而,空间环境应当以自身具有特色的线索与脉络引导人们理解空间的支持倾向。“余地”的设计不但要与周围的建筑相互协调, 更重要的是适应人们的活动需求。 特定的场所会吸引特定的活动和用途,如文化广场不同于商业市场一样,而行为和活动也倾向于发生在适宜的环境中,甚至对环境产生能动作用。所以环境脉络与线 索表达的特定意义非常重要。特色化与风格化的环境支持特色化的行为,从而形成更

14、加生动的表象,城市“余地”的合理规划不仅是对生活认识的一种反映,也不仅 只是生活环境的需求,同样是我们精神生活展现的舞台。 五、小结 “留有余地”之美从古至今都是值得我们珍爱的,在城市设计中,我们应该重视“余地”所发挥的作用,“留有余地”才能使城市空间灵动富有生气,而不会沦为死气沉沉的死城参考文献:1(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凤凰出版出版社.20063於贤德.城市美学M.知识出版社.19984马克思.资本论.译文印自朱光潜.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美学思想论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495宗

15、白华著.艺境M.北京:北大出版社,1987:1026王伯敏.黄宾虹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34-357叶长文.论教学布白的艺术J.课程教材教法.1999(11)8罗伯特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M.周卡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时空的转换 虚实的对接日本京都火车站的景观设计评论 来源园林2005年第12期总163期 作者 赵嵚 林小峰 日期2006-01-24 京都火车站位于新干线上,是拥有1800万人口的京阪神(Keihanshin)地区(东京、大阪、神户)的客流中心。京都每年有4000万游客,在上世 纪80年代,京都车站已经非常局促,因此新车站的建设势在必行。京都车站大厦设计竞标要点是在1990年1月发布的,竞标组委会为设计师规定了三大目标: (1)更新公共交通系统;(2)更好地接待旅客;(3)焕发市区活力。半年后原广司设计事务所提交的方案中标。初步设计、扩大初步设计于1994年6月完 成。工程在1993年12月已部分开工,1995年3月全面开工,1997年7月竣工,同年9月1日,包括饭店、商业设施在内的全部设施开门营业。为京都 新车站的设计专门组织了国际竞标会,在日本这样的竞标其实是非常少的,整个设计工作持续了约6年半!京都车站项目的重要性与艰巨性由此可见,这是京都重要 的历史地位与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