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美食历史.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63663118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州美食历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福州美食历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福州美食历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福州美食历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福州美食历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州美食历史.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州鱼丸:“彭城鱼丸闻遐迩 声誉久驰越南北”这是当年康有为为徐州彭城鱼丸题写的一副对联。福州是江南水乡,当然有鱼丸,和彭城鱼丸不同的是,福州鱼丸是汤菜,既可以在宴席上当菜,也可以作为点心吃。鱼丸的创制传说与秦始皇有关。说他跟现在许多小孩一样,爱吃鱼,但十分讨厌鱼刺。因为鱼刺问题,他杀了好几个厨师。有一次,轮到某厨师做菜。洗好鱼后,厨师想到自家性命全系在这条鱼上,郁闷至极,信手用刀背砸鱼,砸着砸着,他惊奇地发现,鱼刺鱼骨竟自动脱落,鱼肉就成了鱼绒。这时,上菜时间就要到了,厨师急忙拣出鱼刺,将鱼绒捏成丸子,投入沸汤中,那洁白晶莹的鱼丸就浮于汤面上。不承想,歪打正着,秦始皇吃了十分高兴,称为“皇统无

2、疆凤珠氽”。锅边糊1961年,朱德元帅在福州品尝鼎边糊时说,这么简单的原料,这么简便的制作,这么简化的吃法,却有这么吸引人的魅力,真叫人难以忘怀。清代郑东廓所著福州风土诗写道:“栀子花开燕初雏,余寒立夏尚堪虑,明目碗糕强足笋,旧蛏买煮锅边糊”,由此可以看出,锅边糊这道小吃在福州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说起鼎边糊的来历,还有一段不同寻常的故事。明朝嘉靖年间,福州沿海城乡常遭倭寇骚扰,戚继光带兵入闽剿倭寇,受到当地民众的拥戴与欢迎,老百姓经常送粮送食犒劳戚家军。有一天,戚家军到了福州南郊,当地乡民摆下八仙桌,主动送来大米、鱼肉、香菇、虾皮等,准备热热闹闹地招待凯旋的战士们。就在此时,又有一股倭寇袭击

3、,戚继光问清情况,马上集合队伍准备歼灭敌寇。老百姓一听着急了,无论如何也要让战士们吃了饭再去打仗。不知是谁灵机一动,将大米磨成浆,肉丝、蚬子、金针、木耳、蛏干、干贝等一股脑混煮成清汤,涮米浆于锅边,不消一刻钟,一锅又一锅的鼎边糊就出来了。众将士吃饱后奋勇上阵,把倭寇全部消灭。 “做夏”吃鼎边糊,缅怀民族英雄,也有着爱国主义的内涵。光饼在福州风味小食的民间传说中,有许多是带有爱国主义色彩 的,如鼎边抆、光饼就是明显的例子。明嘉靖年间,倭寇侵犯我闽海,戚继光参将奉命带兵入闽抗 倭。戚家军英勇善战,所到之处秋毫无犯,得到老百姓广泛拥护。 当戚家军打了胜仗经过沿海乡村时,老百姓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方 式

4、慰劳部队战士。有的村庄用米浆抆成鼎边抆,既方便又好食,战 士们食了赞不绝口。后来戚参将也发动部队创造一种干粮,即用面 粉做成一种圆形的饼,经在炉中烧烤,香酥可口,饼中间钻一小 孔,便于战士用绳子串着挂在身上。老百姓见此饼便于部队行军时 食用,所以也纷纷仿制,并把这种饼称之为“光饼”。这就是福州 小食鼎边抆和光饼的由来。光饼在福州人民抗日战争中也起过重大的作用。1941年5月, 当时的国民党爱国官兵在闽侯大湖一带与日军展开激战,后勤部队 配合老百姓,制作了 25万块光饼支援前线,部队就是靠这25万块 光饼配溪水,与敌人苦战三天三夜,终于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 取得了著名的大湖战役的大胜利。光饼又

5、一次为保家卫国立了 战功。佛跳墙“佛跳墙”即“满坛香”,又名“福寿全”,是福州的首席名菜。据说,唐朝的高僧玄荃,在往福建少林寺途中,传经路过“闽都”福州,夜宿旅店,正好隔墙贵官家以“满坛香”宴奉宾客,高僧嗅之垂涎三尺,顿弃佛门多年修行,跳墙而入一享“满坛香”。“佛跳墙”即因此而得名。佛跳墙的简史:佛跳墙原名福寿全。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福州官钱局一官员宴请福建布政使周莲,他为巴结周莲,令内眷亲自主厨,用绍兴酒坛装鸡、鸭、羊肉、猪肚、鸽蛋及海产品等10多种原、辅料,煨制而成,取名福寿全。周莲尝后,赞不绝口。后来,衙厨郑春发学成烹制此菜方法后加以改进,到郑春发开设“聚春园”菜馆时,即以此菜轰

6、动榕城。有一次,一批文人墨客来尝此菜,当福寿全上席启坛时,荤香四溢,其中一秀才心醉神迷,触发诗兴,当即漫声吟道:“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从此即改名为佛跳墙。1965年和1980年,分别在广州南园和香港,以烹制佛跳墙为主的福州菜引起轰动,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佛跳墙热。各地华侨开设的餐馆,多用自称正宗的佛跳墙菜,招徕顾客。佛跳墙还在接待西哈努克亲王、美国总统里根、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等国家元首的国宴上登过席,深受赞赏,此菜因而更加闻名于世。典故:佛跳墙是福州一道集山珍海味之大全的传统名菜,誉满中外,被各地烹饪界列为福建菜谱的“首席菜”,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如此美味佳肴,何以叫“佛跳墙”?在福

7、州民间有三种传说。其一是:据传清朝同治末年(1876年),福州官钱庄一位官员设家宴请福建布政司周莲,他的绍兴籍夫人亲自下厨做了一道菜,名叫“福寿全”,内有鸡、鸭、肉和几种海产,一并放在盛绍兴酒的酒坛内煨制而成。周莲吃后赞不绝口,遂命衙厨郑春发仿制,郑春发登门求教,并在用料上加以改革,多用海鲜,少用肉类,使菜越发荤香可口。以后郑春发离开周莲衙府,集资经营聚春园菜馆,“福寿全”成了这家菜馆的主打菜,只因福州话“福寿全”与“佛跳墙”的发音相似,久而久之,“福寿全”就被“佛跳墙”取而代之名扬四海了。其二是:福建风俗,新媳妇出嫁后的第三天,要亲自下厨露一手茶饭手艺,侍奉公婆,博取赏识。传说一位富家女,娇

8、生惯养,不习厨事,出嫁前夕愁苦不已。她母亲便把家里的山珍海味都拿出来做成各式菜肴,一一用荷叶包好,告诉她如何烹煮。谁知这位小姐竟把烧制方法忘光,情急之间就把所有的菜一股脑儿倒进一个绍酒坛子里,盖上荷叶,撂在灶头。第二天浓香飘出,合家连赞好菜,这就是“十八个菜一锅煮”的“佛跳墙”的来头了。 其三是:一群乞丐每天提着陶钵瓦罐四处讨饭,把讨来的各种残羹剩菜倒在一起烧煮,热气腾腾,香味四溢。和尚闻了,禁不住香味引诱,跳墙而出,大快朵颐。有诗为证:“酝启荤香飘十里,佛闻弃禅跳墙来。”太平燕福州的地方风味小吃中,能够和锅边糊并列举国无双的,只有“太平燕”了,也称“小长春”。“太平燕”是福州婚聚喜庆宴席上的

9、一道“大菜”,上席时鸣放鞭炮,客人要待新郎新娘或长辈即席致谢后,方可食用。扁肉燕深受台湾同胞和海外福州侨胞喜爱,到福州来,必带燕皮回去馈赠亲友。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太平燕这东西,别说是外地人,就是对现在的一些福州人,不做一点诠释,也是搞不清楚的。要说“太平燕”,那就要先说“燕皮”的来历,没有“燕皮”,谈何“太平燕”?据传,明嘉靖年间,闽北山区与江西接壤的浦城县有位告老还乡的御史大人,他家居山区,虽有山珍可享,但吃多了,便流于平淡。于是,那家中的厨师便出了一个新花样,取猪腿的瘦肉用木槌打成肉泥,掺上适量的番薯粉,擀成纸片般薄,切成三寸见方的小块,包上肉馅,做成扁肉(馄饨),煮熟配以高汤,弄了

10、一碗点心端给主人。御史大人吃在嘴里只觉得滑嫩清脆,淳香泌人,连呼“太妙”,忙问:“这叫什么点心?”那厨师做点心本来是想讨主人的欢心,哪来的名字?好在厨师脑筋能够急转弯,见碗中的扁肉形同飞燕,便信口说叫“扁肉燕”。由此推演,才有了“燕皮”一说。原先,这“燕皮”本为大户人家独享,后来,这打燕皮的手艺逐渐传开流入福州,燕皮成为商品,食者日众,反倒成了福州家喻户晓,最负盛名的闽味名吃。太平燕也叫“小长春”,那是因为扁肉形似长春花的缘故,“燕”、“宴”谐音,太平燕又叫“太平宴”。那么,“太平”二字因何而起?原来太平燕里有完整的鸭蛋,在福州话里“鸭蛋”与“压乱”“压浪”谐音,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乱”被压下去

11、了,福州人去海外谋生众多,行舟之时“浪”也被压下去了,当然也就“太平”了。逢年过节,婚丧喜庆,亲友聚别,民间家宴,要取一个“太平”、“平安”, 这太平宴是必吃的。春卷福州春卷,历史悠久,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民间故事:相传宋朝年间,有一个书生名叫陈皓,年方十八,才貌出众。他有一个非常聪明、贤惠、漂亮的妻子,叫阿玉。两人你敬我爱,情投意合。陈皓有志气,有抱负,读书专心致志,常常日以继夜,通宵达旦。贤惠的阿玉眼看着自己丈夫消瘦下去,心里好不难受。为了照顾陈皓,她总是伴随着他起五更,睡半夜,每餐给他送去香美可口的饭菜。但陈皓读书实在太专心了,经常总是忘记了吃,阿玉只好拿去热了一次又一次。阿玉想:

12、老这样下去,丈夫的身体累垮了,怎么好啊!她想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第二天,阿玉用米磨成粉,制成皮,包上肉和菜,加上佐料作为馅,然后用油一炸,一股香气扑鼻而来。好啊!既能当饭,又能当莱,既省时间,吃起来也方便。陈皓从心里感激贤惠的妻子对自己的体贴关怀,从此他餐餐吃得香,吃得饱,读书的劲头更足了。不久,陈皓进京赶考,一路上除了带去应试的用品外,携带的干粮,就是妻子特地给他制作的这种食品。三场试毕,陈皓得中头名状元。红榜一出,他高兴得把自己带来的干粮送给考官先生品尝。先生一吃,赞不绝口,便问陈皓是从哪家名师的饭铺里买的。陈皓笑着告诉他,是自己的妻子做的。先生一听,诗兴大发,顿时写诗作文,一

13、时纷纷传闻,并称这干粮为“春卷”。从此,福州春卷名声大振,后来竟成了地方官吏向皇帝进贡的上等礼品。荔枝肉:荔枝肉,是福州传统名菜,起自清初,已有二三百年历史,因色、形、味皆似荔枝而得名。制法是将猪瘦肉剞上十字花刀,切成斜形块,因剞的深度、宽度均匀恰当,炸后卷缩成荔枝形,佐以番茄酱、香醋、白糖、酱油等调料即成十香醉排骨: 醉排骨是福州的传统名菜。小时候,每逢过年过节,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这道菜,大人孩子都爱吃,平常就不一定能吃到了。因其香味浓郁,令人陶醉,故名之,桔红色,酸甜微辣,外脆里鲜嫩。福州无人不知无人不爱,在餐桌上可以说是被秒杀的一道菜。福州菜,作为闽菜的一脉分支,其特点为味道偏甜、酸、淡,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道福州名菜醉排骨倒是名副其实。做成的醉排骨因为香味浓郁、外脆里嫩、酸甜微辣,令人陶醉、心醉,故取名醉排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