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如梦令·有寄》阅读答案及赏析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366311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2.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轼《如梦令·有寄》阅读答案及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苏轼《如梦令·有寄》阅读答案及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轼《如梦令·有寄》阅读答案及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如梦令·有寄》阅读答案及赏析(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轼如梦令有寄阅读答案及赏析 如梦令 苏轼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注】玉堂,翰林院。此词作于被贬黄州后又到京城做翰林学士时。1词的开头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一句在结构和情感的叙述上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5分2结合全诗分析叙述了作者什么情感?是如何叙述的?6分参考答案1.【答案】此句交代作者所在的地点:玉堂,1分向东坡传语,叙述了作者对东坡的思念之情,2分结构上引出下文对东坡境况的构想。2分2.【答案】全诗叙述了作者对东坡的思念之情1分和诗人的归隐之意1分,借助想象或虚写2 分想象了别后东坡的情景和归隐后的状况2分叙述情感。

2、简析这前一首词作于1088年元祐二年,作者53岁。此时,作者在汴京为翰林学士。这首词是寄给黄州友人的。它表现了作者对当年1080年-1084年贬官黄州,躬耕于东坡时清静自适生活的思念,和遥想东坡,意欲归去的心情。鉴赏词牌?如梦令原名?忆仙姿。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勖所作。据说苏轼用这个词牌填词时,嫌其不雅,遂因庄宗原词中有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句,改为?如梦令。为单调。为向东坡传语,此处东坡,系指地名。作者贬官黄州时,故友马正卿为他请得城东的营防废地数十亩,作者开垦躬耕于此,并以这个地名作了自己的别号。所以,此处作者请友人向东坡传话。以地当人,足见作者留恋故地的情感之深。本词在开头就造成悬念。词

3、人说:人在玉堂深处。唐时翰林院设在宫中,称玉堂。尔后玉堂成为翰林院的美称。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实那么颇有深意。潜台词是说:我现在身居翰林,你不必惦念我。这是告慰东坡。下列两句便是询问、悬想东坡的情况。分别多年,有谁来眷顾友人,那里恐怕是积雪满地,人迹罕至,友人大约会感到寂寞。想到这里,作者笔锋一转,直抒胸臆。希望再度奔赴黄州,于潇潇春雨之后,耕作于东坡之上。归去,归去。繁音促节,更显示归心之切。【赏析】这首?如梦令,毛氏汲古阁此题作?有寄,傅榦本调下注云:寄黄州杨使君二首,公时在翰苑。当是元祐元年1086九月以后,元四年三月以前,苏轼在京城官翰林学士期间所作。词中抒写思念黄州之情,表现归耕东城

4、之意,是作者当时特定生活和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及流露。首二句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 ,以明快的语言,交待他在玉堂翰林院深处 ,向黄州东坡叙述怀念之情,引起下文。这两句的语气,十分亲切。在苏轼心目中,黄州东坡,俨然是他的第二故土,所以怀念之意才如此殷切。次二句别后有谁来 ?雪压小桥无路,是传语的内容,是苏轼对别后黄州东坡的冷清荒凉景象的揣想。先设一问以防止平直。有此一问,便摇曳生姿,并能引出下文。雪压小桥无路,仍承上句带有问意,似乎是说:别后有没有人来?是雪压住了小桥,路不通吗?以景语波折叙述之,既富于形象性,委婉深曲。是与否之间,都表现了对别后黄州东坡的无限关怀。末三句 归去,归去,江上一犁

5、春雨,紧承上意,亦是传语的内容,叙述归耕东坡的意愿。归去 ,归去 ,直抒胸臆,是愿望,是决定,是决心。江上一犁春雨 ,是说春雨喜降 ,恰宜犁地春耕,补充要急于 归去的理由,表明归去的打算。一犁春雨四字,使人自然地想起他所作?江城子词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的意境。一犁春雨四个字更是皆曲尽形容之妙,妙就妙在捕捉住了雨后春耕的特殊景象,情感轻快。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颇多气势磅礴之作;但在他一生中也有很多淡雅清秀的词作,显示了东坡创作格调的多样性。这首?如梦令便代表了苏轼创作清淡的一面,词中不设奇险之语,清新淡雅而自然。这首词作者以地写人,表现作者怀念故地的情愫。有告慰,有询问,有揣想,有向往,如面对老友,娓娓谈来,亲切自然。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在京中新旧两党夹击下,意欲远离政治漩涡、出知外任的心思。果然,翌年三月,作者即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