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 论述题整理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3662265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教育史 论述题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外教育史 论述题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外教育史 论述题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外教育史 论述题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外教育史 论述题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外教育史 论述题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教育史 论述题整理(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外教育史 论述题整理1、中国儒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教育的影响一、儒学的思想体系发展1、春秋时期: 是儒学的初创时期。孔子初创了儒学体系,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 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孔子的主观愿望是通过伦理道 德来规范人,从而回到西周尊卑、长幼有序的奴隶制社会。他提出的“仁”是儒学思想的创 新,奠定了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对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借由“礼”和“仁”的关系 克己复礼为仁,巩固窃位之后的封建社会的统治地位。2、战国时期:孟子沿着“性善论”的方向发展完善了以德治国的王道政治思想体系。基于“性善论” 的观点,他认为教育的作用是扩充善性,致良知

2、;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孟子建构的一个比 较完整的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使孔子开创的儒学朝着系统化、伦理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与 之并列的荀子沿着“性恶论”的方向发展完善了王道与霸道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基于“性 恶论”的观点,他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推行礼法的贤能之士,以 培养大儒作为理想目标;教育内容上应重视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文化知识传授。他的学说反 映了儒法合流的趋势,丰富了儒家政治学说,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统治方 法,也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3、汉代:董仲舒倡导的“天人感应”的学说,为原始儒学提供了一层神秘化的外衣,并对原始伦 理道德规范进行了概括提炼,提出了

3、封建宗教道德规范“三纲五常”,作为建立“法度”, 化民为俗的根本,从而在文化政策上为后来以儒为宗的教育模式提供了蓝本。4、北宋: 以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为儒学寻找到了本体论的依据,就是“存天理、灭人欲”。以 儒家为主体,融合了佛、道的新儒学理学思想体系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二、儒学的社会地位变化二、儒学对教育的影响1、不同朝代儒学的官定版本是这个朝代的教育内容,直接影响着当时的教育内容。 每个朝代都有儒学官定的版本,如唐代的五经正义,宋代的十三经正义(王安 石变法时颁布的三经新义)等。这意味着儒学的内容要适应不同朝代的统治需要作出调 整,这也是儒学本身发展的表现。而不同朝代儒学的官

4、定版本既强化了儒学的思想地位,同 时规范了这个朝代对儒学内容方面的改造,直接使这个朝代的教育内容与其他朝代不同。2、不同朝代儒学的地位确认影响着当时的文教政策。儒学的社会地位变化与每个朝代的文教政策直接相关,不同朝代文教政策的制定是对儒 学地位的不同定位。如汉代出于建立“大一统“帝国的需要,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文化教育措施;唐代以重儒尊孔为基本,以佛、道二教为基本辅助手段,重振儒术的文教 政策等等,都是儒学的社会地位变化的标志。3、儒学的发展还对学校教育的体系有影响。如汉代确立“独尊儒术”而实行兴太学、置明师的文教政策,重视学校教育,大力发展官学,从而建立了儒学的学校教育体系一一新太

5、学。P94、宋朝以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思想统治工具。宋朝以后,儒学不再被放在“仁“的主位,而被放在“理”的方面,从“仁道”走向了 “理”,儒学因此逐渐走向工具化、形式化。如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以“有教无类”为前提, 以儒学为工具,“因材施教”。儒学走向形式化之后,封建统治者希望通过伦理道德规范和传 播,借由外在的强制政策达到统治需要。2、从汉代到清代的文教政策的演变规律一、横向比较每个朝代的文教政策都会有所不同,但比较之下还是具有共性:1、封建社会的文教政策都涉及到对儒学的政治地位的确认问题2、在每个朝代的文教政策中普遍涉及到关于官员选拔制度的问题3、都涉及到学校教育如何培养人才的政策综上所述,

6、封建社会文教政策都涉及到儒学的政治地位确认、人才如何选拔、人才如 何培养三个问题。二、纵向比较封建社会的文教政策就是围绕以上三个维度在历史的发展中演化:1、儒学的政治地位确认封建社会前期关注的是儒学的社会政治地位怎样确认,而后期关注的不是确立问题,而 是如何维护儒学的政治地位。因此,两个时期的文教政策中的具体措施也有所不同:(1)封建社会前期:大量建立儒学的教育机构和完善儒学教育体系,如汉代确立“独尊儒术”而实行兴太学、置明师的文教政策,重视学校教育,大力发展官学,从而建立了儒 学的学校教育体系新太学等等;并加强伦理道德的教化,包括学校和社会,传播封建伦 理道德规范。(2)后期:到了明朝后期,

7、资本主义出现萌芽。资本主义思想因此在本土产生,基于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生产方式的改变,对于以“三纲五常”为代表的封建思想造成冲击, 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和挑战。因此,封建统治者采取文化专制的强制性手段加强思 想控制,维护封建统治。另外,不同朝代会有不同的官定儒学版本,如唐代颁布的五经正义,宋代的十三 经正义等等,既强化了儒学的思想地位,同时规范了这个朝代对儒学内容方面的改造。2、人才如何选拔不同朝代会有不同的官员选拔制度,如:(1)汉代实行察举取士制度,大概可分为“贤良方正”和“孝廉秀才”二科。选拔人 才特别重视人的品德,强调为人立身以孝为本,任官从政以廉为方。(2)魏晋南北朝采取“九

8、品中正”的选士制度,开始时根据“唯才是举”的政策,收 效显著,但到后来,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实际上成了一种按门第高 低选士的方法。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工具。(3)唐代开始实行科举考试制度,通过逐级考试的办法,以考试成绩来挑选人才,从 而打破了豪族地主垄断教育的情况。因此,官员选拔制度朝着真才实学、能够增强统治集团政治活力的方向发展和完善。3、人才如何培养 不同朝代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和教育体系会有所不同,如: (1)唐代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科学文化的繁荣,形成了典型的教育体 系,封建官学教育的发展十分繁荣。在唐代的学校中,弘文馆和崇文馆是贵族学校,国

9、子监 是公侯学校,太学是卿大夫学校,四门学、律、书、算学及地方州县为下级官员子弟学校。(2)宋代的官学在教育对象上,范围逐渐扩大,身份品级的限制比唐代放宽。另外, 私学教育大力发展,宋代书院开始走向制度化。(3)明代之后实行以国子监为特色的官学制度,采取监生历事制度和积分法的措施, 完成了对教育管理方面的改革和对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3、近代中国教育的整个发展过程(4次重大改革)纵观近代中国教育的整个发展过程,出现了 4 次重大教育改革,分别是洋务教育、维新 教育、清末新政下的教育改革以及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每次教育改革采取了不同的改革措 施,产生不同的影响。一、洋务教育(一)改革措施:1、创立

10、新式学校:1)外国语学堂:京师同文馆、广州同文馆2)军事学堂:福建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3)技术实业学堂:福州电报学堂、天津电报学堂2、举办留学教育1)幼童留学美国; 2)派遣留欧学生(二)影响(结果): 洋务教育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而开展的教育改革,却开创了新式教育之风,有力冲击了 封建教育制度。期间建立的一系列新式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批学校,为中国学校的近代化开 辟了道路;新办留学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近代科学知识、精通外语的各方面的新型专门 技术人才,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之先河。二、维新教育(一)改革措施:1、设立京师大学堂2、废除八股考试,改革科举制度3、实力讲求西学,普遍建立新式学堂(二)

11、影响: 维新教育是为试图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教育体系而开展的教育改革,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 事业的产生发展。新式教育培养了新型人才,不仅冲击了作为封建制度重要支柱的封建教育 制度,而且培养除了埋葬封建制度的仁人斗士。另外,在提出废八股的同时,对新式教育提 出了全面而系统的构想,建立了近代三级学校教育体系。3、清末新政下的教育改革(一)措施:1、建立清末学制: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2、废科举、兴学校3、改革教育行政体制,厘订教育宗旨4、勃兴留学教育:留日留美(二)影响: 清末新政下的教育改革是清政府为维护清朝统治、稳定社会而开展的自救性教育改革。 期间建立的“壬寅学制”规定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学校系统,是中国

12、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比较 系统的法定学制。该学制虽未能实行,但成为“癸卯学制”的雏形。以“中学为体,西学为 用”为指导思想的“癸卯学制”是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在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 中具有标志性意义。4、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一)措施:1、制定民国教育方针: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 完成其道德。2、颁行壬子癸丑学制 p253、颁布课程标准(二)影响: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展的教育改革。期间确立了民国初年的教育方 针包含了德智体美四育因素,体现了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的思想。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将 培养受教育者具有共和国国民的健全人格作为首要任务,以军

13、国民教育和实利教育引导体育 和智育,寄希望于教育能在捍卫国家主权、抑制武人政治、振兴民族经济方面发挥基础作用。 从而确立了资产阶级教育体系。壬子癸丑学制是民国的第一个学制,是基于壬子学制建立起 来的,较全面地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4、传统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一、传统教育理论传统教育理论是由夸美纽斯首创,经赫尔巴特等人补充发展而形成的教学理论,指的 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以学科课程为依托,在直观经验基础上通过归纳、演绎方式进行的教 学模式。这一理论提倡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是从文化指向个体。 它是以夸美纽斯和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观。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是贯

14、穿夸美纽斯教育体系的一条根本的指导性原则。夸美纽斯从 他民主主义的“泛智论”思想出发,提出了普及教育的思想。他提出的学年制、班级授课制 在欧美国家得到广泛实用,从而奠定了传统教育理论的基石。但在新教育运动时期,欧美国 家开始发现传统教育的缺陷,资本主义的发展不适合于这种教育。因此开始建立不同于传统 学校的新学校,推行儿童中心的教育目标,强调活动以及儿童个人自由而完善的发展。这恰 恰是以卢梭为代表的现代教育理论的实践。二、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是从个体指向文化。 它是以卢梭和杜威为代表的教育观。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要求培养社会状态下的自然人。所谓自

15、然的教育就是以发展儿童 的“内在自然”或天性为中心的教育,自然教育的基本原理是按照儿童身心的自然进程进行 教育。这一理论被付诸实践,在新教育运动时期得到进一步探索。在此期间,美国工业革命 完成,社会发生巨变,原有的社会价值未被打破,传统教育不再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 新产生了教育改革。杜威在分析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把传统教学的被动、观察经验变为 主动、探索的经验,将知识本位的课程改造为儿童中心的课程,强调个人主动、有效学习, 而不是传统教学那种依靠教师传授、被动观消极学习,大大地充实和完善了现代教育的实用 教育体系。三、启示(首先,传统教育派只强调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忽略了学生是自我教育和

16、发展的主体, 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在教育过程中,是教育活动主动的参加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对于教育影响,他们可能积极地接受,也可能消极地抵制。同时,在师生关系中,它过分扩 大了教师的作用。其实,如果教师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把学生当做学习活动的 主人,教师自身的“舵手”作用也无法真正实现。其次,现代教育派只强调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忽略了学生也是教育的对象。 由于学生自身具有可塑性、依附性和向师性的心理特征,他们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促进和引 导。同时,在师生关系中,它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实,没有教师的教育、组织和领导, 学生的潜能是得不到充分发展的,这个“太阳”也不能正常发光。)总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