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现象教学设计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3658187 上传时间:2022-09-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磁现象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磁现象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磁现象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磁现象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磁现象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磁现象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磁现象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磁现象教学设计哈尔滨市三十九中学 王琳一、教材分析 使用教材:初中物理教材(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磁现象 本节是电和磁的第一节,教材中首先展示了各种磁体,并说明与磁体相关的概念,使学生能够将已有的关于磁体的粗浅认识回忆出来,形成初步的科学概念。作为本章的第一节有较多的物理概念,它是后续知识学习的基础,因此,做好演示实验,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实物的演示实验让学生探究出来物理概念或规律,是本节的主要特色。由于本节课抽象概念较多,在教学中将用两课时完成本节教学内容,为了保证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将磁体的基本知识和磁化这一部分知识安排到第一课时进行,将磁场、磁感线这一难点安排在第二课时完成。二、 学情

2、分析此时的学生是九年级的学生具备较强的理解和归纳能力,并且磁现象学生在小学的自然课上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对磁体具有吸铁性、能指南北,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都知道,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这两个方面可以以学生自主趣味实验为主,其他几个部分概念例如磁感线磁场方向比较抽象,理解较为困难因此教学任务则由学生观察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现象进入物理知识的探究之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三、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主要概括为“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

3、系”在这个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教学方式正在逐渐的改变,将教师的一言堂教学方式转变成,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更有兴趣,通过交流、合作、评价的方式不但使学生获得了知识,也让学生的合作、取长补短的团队意识得到提升,课堂的探究学习的氛围更加浓厚,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四、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三维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知道磁极及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2) 了解磁感线并会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3) 知道磁化的方法2、 过程与方法(1) 观察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实验,总结规律(2) 能利用磁体的磁性分析问题(3) 通过磁场概念的建立和对磁场的描述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

4、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指南针的发明对世界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1)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2)磁场的描述方法【教学难点】磁场、磁感线概念的建立【教学方法】分组实践体验、科学探究、分析归纳等方法,让学生有静有动收获知识【学法指导】本节课采用观察、实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进行学习,特别注意磁感线概念的形成。【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各种形状磁体(条形磁体、蹄形磁体、小磁针),含有铁的物质(如:铁钉、铁球、铁片)钴、镍块,铁屑,大头针。磁卡、磁带、磁盘。学生准备:小磁体【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一、

5、引入新课师问:在小学自然课中我们学习了简单的磁现象,同学们想想有哪些现象?(教师注意引导,控制时间)师:磁现象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今天开始,我们共同来研究有关磁的问题。生答:磁铁能吸引铁 指南针 同名磁极排斥异名磁极吸引。利用已有知识提高学生兴趣师问:你们在探究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现象?教师总结:能吸引含有铁、钴、镍物质的性质叫做磁性具有磁性的物体叫做磁体(磁体举例:磁铁、磁带、磁卡等)生答:我们发现磁体能够吸引铁屑、钢钉等含有铁元素的物体,含有铝、铜等元素的物体不能被吸引。归纳总结师问: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位叫磁极,同学们观察到一个磁体有几个磁极?师问:这两个磁极怎样命名?生答:我们在用磁铁

6、吸引铁屑时,发现有的地方吸引的多,有的地方吸引的少。生答:有两个磁极学生讨论,学生可能会回答出多种命名的方法,教师加以正确引导,最后让学生认可一种最合理的命名方法。生甲答:能够自由转动的磁体,静止时总是一极指南,一极指北,指南的那个磁极叫南极,指北的那个磁极叫北极。生乙答:南极也可叫极,北极也可叫极。利用学生以往的认知进行规定板书:1. 磁现象 磁极: N极、S极师问:既然是磁体有两个磁极,那这两个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呢?同学们利用手中的磁体探究一下。师问: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利用了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让学生讨论。先猜想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再讨论实验方案,最后利用实验进行验证,得出正确结论。生答:

7、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生答:磁悬浮列车 冰箱门安有磁条实验探究、归纳总结板书:2、磁化(1)演示教材上的探究实验(2)讲述磁化的本质生活中磁化的应用有很多:展示磁卡、磁带、磁盘。小组实验:将大头针放在磁铁上一段时间再去吸引铁屑,观察现象第二课时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复习提问:(1)磁性 (2)磁化 (3)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生答 师问:同学们在做实验时,两个磁极是否互相接触后才发生吸引力和排斥力?师设问:那么它们之间这种力的作用是怎么发生的呢?演示实验:把磁针拿到一个磁体附近,它会发生偏转。生答:不是。两磁极不接触也能发生力的作用。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并猜想磁针偏转的

8、原因。生答:磁体与磁针之间可能存在一种看不见的物质。用宏观现象探究特殊物质师答:对。磁体周围存在着一种物质,这种物质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我们把它叫做磁场。板书:3、磁场师问:如果把几只小磁针放在这块条形磁体的周围不同的地方,磁针所指的方向相同吗?让学生动手实验,并观察现象。生答:磁针所指的方向不相同。通过动手实验,归纳总结,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师问:在磁场的同一个位置放上不同的小磁针,它的指向相同吗?让学生实验,观察现象。生答:同一位置上小磁针指向相同。师问:小磁针在不同位置指向不同,相同位置指向相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生答:说明磁场具有方向性。师设问:那么磁场的方向

9、是怎样规定的呢?师答:在物理学中,把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定为那点磁场的方向。师问:如果我要知道磁场中某一点的方向,应怎么办?师问:如果要检验磁场中某几个点的方向,应该怎么办?演示:检验磁场中某几个点的方向。(教师有意在一条曲线上放几个小磁针,让学生观察,为研究磁感线做铺垫。)再在磁铁另一侧放几个小磁针,让学生看磁场的方向,似有规律。师问:如果要把磁场中更多点的磁场方向显示出来怎么办?师问:我们没有更多的小磁针怎么办?(让学生讨论,回答)生答:在那点上放一个小磁针,看看极指向。生答:放更多的小磁针。 在实验器材的选择上展示铁屑、大磁铁启发学生联系到磁化的用途师:我们可以用铁屑来代替小磁针显

10、示出磁体周围磁场的方向。演示:在玻璃板上均匀撒铁屑,并投影放大。先让学生看铁屑排列有无规律然后把玻璃板放在条形磁铁上投影放大,并轻敲玻璃板,再让学生观察铁屑的排列特点。利用多媒体播放加强实验直观性师:由此看来,磁场各点的方向是有规律的。用铁屑来显示各点的磁场方向很不方便,但可以沿铁屑的排列形状画一些方向的曲线。师:这种方法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学习过你知道这种研究方法的名称和在什么知识点的学习中用到这种方法? 让学生猜想一下这些曲线是什么形状的然后套上仿照铁屑排列曲线的投影片,让学生观察,再在不同曲线的不同点分别放上小磁针检验,由此得出磁感线的概念。生:模型法,光线的学习知识的迁移板书: 4.

11、磁感线能形象描述磁场所有方向的曲线。师问:同学们从画出的磁感线上可否知道,磁感线方向有什么规律?生答:从N极出发,回到S极。师问:同学们身边有许多磁体,你们能否知道它们周围的磁感线应怎样画?课件演示磁感线的空间分布让学生用手中器材分组进行实验,再把学生所做的结果互相交流。联系磁感线的画法三、 板书设计3.1 磁现象一、 磁体:能够吸引铁、钴、镍物质的物体1、 磁极:每个磁体有两个磁性最强的地方(磁极总是成对出现) 北极(N极)南极(S极)2、 磁极间相互作用关系:同名磁极相斥,异名磁极相吸二、 磁化:使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做磁化(强烈的敲击和加热磁性会消失)三、 磁场1、 磁体之间的

12、吸引或排斥,正是通过磁场来实现的2、 磁感线(1)磁感线是一条假象的曲线,但磁场是客观存在的,磁感线是一种模型 (2)磁感线表示磁场方向,磁感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与该点的磁场方向一致 (3)磁感线越密的地方磁场越强,越疏越弱 (4)磁感线是闭合曲线布满整个空间,磁感线不能相交,外部N到S,内部S到N四、作业思考:磁体能指示地里的南北,那么为什么小磁针会有确定的指向?(可以查阅相关网站资料)五、教学反思 现代社会科技不断更新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愈来愈高,教育不再只是传授书本上的知识,不再是简单的能答卷,而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视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科学探究的实验的方法正是将教与学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方法,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这只是我对这堂课的一些粗浅的体会,欢迎各位同仁批评指正!磁现象教学设计哈尔滨市第五十二中学 王 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