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总结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3653006 上传时间:2024-03-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基础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医学基础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医学基础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医学基础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医学基础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学基础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基础总结(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绪论一、中医学: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中健康与疾病 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学科。二、中医学“四大经典”1、黄帝内经 :我国第一部中医学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包括 素问灵枢两部分。2、难经 :可作为内经的辅翼,充实了内经的内容。3、伤寒杂病论 :创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4、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提出了“四气五味”的药性 理论,明确了“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等。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为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和恒动观念。(一)、整体观念1、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

2、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统一 性的认识。2、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包括人体形体结构的整体性、生理上的整体性、病 理上的整体性和诊治上的整体性。3、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包括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 响、地理区域对人体的影响和社会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二)、恒动观念:恒动,就是不停顿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恒动观念是指在 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时,应持有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而不 可拘泥于一成不变的、静止的、僵化的观点。(三)、辨证论治1 、概念:辨证所谓“辨”,有审辨,甄别等意思。辩证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 导下,对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 病

3、现阶段的病因,病位,病及邪正关系等情况作出判断,并概括为某种证的思维 过程。论治又叫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选择和确定相应治疗原则和治疗方 法的过程。即在辨证后,针对病情本质,给予恰当正确的治疗用药。2、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脏腑官窍 损伤、生理功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病变过程,反应了某一种疾病 全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和本质。(强调整个过程)3、症:中医学中的症状和体征可统称症状,简称“症”(强调某个点)4、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所处的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关系 等所做的病理性概括。6、异病同治:在不同的疾病中,出现相同的或相近的病理变

4、化,即出现相同或 相似的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相同7、同病异治:同一疾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病机,用不同的治法进 行治疗。第一章(一)、阴阳学说1、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用以阐释宇宙万物万象的 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古代哲学理论。2、基本观念:世界是物质的,宇宙万物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发生、发展和 变化。3、阴阳的概念:阴阳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既可以表示自然界相互关联而又相 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属性,也可以表示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 面。4、阴阳的特性 、相关性 、普遍性 、相对性 、规定性。5、阴阳的相互关系 阴阳的相互交感 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的互

5、根互用 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的相互转化6、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转化。7、药性: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又称为“四气”8、五味:是指药物辛甘酸苦咸五种滋味。(二)、五行学说1、五行学说:物质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组成的,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2、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与之相关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3、五行的特性: 木:“木日曲直”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 火:“火日炎上”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等特性的事物与现象。 土: “土爰稼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特性的事物现象。

6、 金:“金日从革”具有肃杀、潜降、收敛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 水:“水日润下”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等特性和作用的事物和现象。4、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表(课本 24页)5、五行的生克关系:(1)五行相生,五行相克(又称相胜),五行制化 (p25)6、相乘与相侮 : 、五行相乘:即相克太过(过克);乘指以强玲弱,克制太过;如木过克土。 、五行相侮:即反向克制(反克);侮,指欺侮,欺凌;如土反克木。第三章 藏象学一、藏象理论1、藏象:又作“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2、脏腑,是内脏的总称。包括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小肠、 胃、

7、大肠、膀胱、 三焦;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3、特点:五脏:多为实质性脏器,其共同生理功能主要是化生和贮藏精气,“藏精气而不 泻满,故满而不能实”。六腑:多为中空管腔性脏器,共同生理功能主要是受盛和传化水谷,“传化物而 不藏,故实而不能满”。奇恒之腑:亦多为中空管腔性脏器,属于“腑”;但生理功能却是“藏而不泻” ,类似于脏。4、胆既为“六腑”又为“奇恒之腑”的原因:(重点)胆的形态结构与其它五腑相同,中空有腔的囊状器官;胆贮藏和排泄胆汁, 助水谷之消化吸收;胆与肝相表里,因此为六腑。胆不与水谷相直接接触,与胃、肠有别;胆内盛之胆汁,又称精汁,与五脏 藏精气的功能特点相似,故为奇恒

8、之腑。二、五脏6、心主要功能:主血脉,主神明。 心的系统联系:心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7、肺主要功能:(1)肺主气、司呼吸 (2)主宣发和肃降 (3)通调水道 (4) 肺朝百脉、主治节系统联属:肺在志为悲为忧、在液为涕、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与 秋气相通应。8、脾主要功能:(1)主运化、(2)主升清 、(3)主统血系统联属: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面, 与长夏之气相通应。9、肝主要功能:主疏泻 、主藏血系统联属:肝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与春 气相通应。10、肾 (肾为先天之本)主要功能:主藏精 ,

9、肾主水,肾主纳气(肾保持呼吸的深度,肺保持呼吸的 频率)、精:先天之精:禀受与父母,与生俱来,是构成人体胚胎的原始物质后天之精:是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及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系统联属: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主骨生髓,其华生发,在窍为耳及二阴三、六腑1、胆(肝主谋略,胆主决断)主要功能:贮存和排泻胆汁,主决断9BB2、胃主要功能:主受纳水谷,主腐熟水谷 生理特性:主通降,喜润恶燥3、小肠主要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泌别清浊,主液。4、大肠主要功能:主传化糟粕,主津5、膀胱主要功能:贮尿排尿6、三焦主要功能:通行原气,运行水液特点:“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四、奇恒之腑1、概念:奇恒之腑:是

10、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总称。2、特点:形态多为中空有腔而似腑;功能似脏,主藏精气而不泄;除胆外,与 五脏没有表里配合;没有五行配属。第三章、精、气、血、津液一)、精1、概念:指体内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精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之精,是泛指体内所有的精粹物质,包括人 体生命现象和生理过程所需的所有物质、狭义之精,是指生殖之精,起 着繁衍后代的作用,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2、精的功能:、繁衍生殖,促进生长发育,生髓化血,濡养脏腑。 二)、气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1、气的运动,称“气机”。气运动的基本形式:概括为升、降、出、入四种。2、气的功能:推动作

11、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3、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及脏腑之气、经络之气4、宗气:生成:由脾化生的水谷之精气和肺吸入的自然清气相结合而成。功能:走息到,推动肺的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即温煦心脏,贯注心脏, 以推动其气血;下资元气。5、卫气的功能: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温养肌肉、皮毛即脏腑;调 节腠理开合,控制汗液排泄,维持体温恒定。6、卫气与营气的异同:、相同点:都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不同点:营气来源 水谷精微中的精纯柔和部分阴阳 属阴,营阴分布 行于脉中功能 化生血液以营养周身卫气水谷精微中的慓悍滑疾部分属阳,卫阳行于脉外温养肌表,护卫人体,调控汗液排泄7、津与液的

12、异同:相同点:源于水谷,生成于脾胃,随气血运行而流布于经脉内外不同点成分质地流动性分布功能津水分为主清稀较大体表肌肤、肌肉孔窍、血脉滋润液水分与营稠厚较小骨节、脏腑、脑髓、关节腔濡养养成分第六章、病因一、六淫1、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热(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又称为六邪2、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热(火)六种不同的正常气候变化。3、其共同的致病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和转化性。4、性质及致病特点:1)风邪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 风为百病之长2)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3)暑邪: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邪升散,伤津耗气 暑多挟

13、湿4)湿邪: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 湿性黏滞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5)燥邪: 燥性干涩, 易伤津液 燥易伤肺6)热(火)邪:火热为阳邪,其性趋上 火热易扰心神 火热易伤津耗气火热易生风动血火邪易致疮痈5、疫气 概念: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二、内感病因1、内感病因包括: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过度2、七情内伤概念: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对 内外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致病特点:直接伤及内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 则气乱,思则气

14、结) 多发为情志病证 七情变化影响病情三、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1、分类:痰饮,血瘀,结石三大类2、痰饮 致病特点; 阻滞气机运行 影响水液代谢 易于蒙蔽心神 致病广泛,变幻多端(“百病多由痰作祟” “怪病多痰”)病势缠绵,病程较 长3、淤血 (刺痛)。致病特点:阻滞气机,瘀塞经脉,伤及脏腑,病位固定、病证繁多。4、结石的致病特点:1)、多发于肝胆、胃、肾和膀胱等脏腑 2)、易阻气机, 损伤脉络 3)、梗阻通道,导致疼痛 4)、病程较长,轻重不一第七章、病机1、病机:病机: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一、基本病机1、概念:指机体对于致病因素侵袭所产生的最基本的病理反应,是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2、主要内容: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失常、内生“五邪”。二、阴阳失调1、阴阳亡失:包括亡阳和亡阴。、亡阳:是指机体阳气大量亡失,使属阳的 功能突然严重衰竭,因而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亡阴:是指 机体阴气大量亡失,使属阴的功能突然严重衰竭,因而导致生命垂危的一 种病理状态。三、气的失常: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气的生化不足或耗损过多,从而形成气虚的病理状态。、气的某些功能不足及气的运动失常或紊乱,从而表现为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或气脱等气机失调的病理状态。第八章 诊法一、神:神分广义的神和狭义的神,广义:一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 义:神志、意识、思维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