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文学 课程论文 《1984》读后感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3652406 上传时间:2022-08-2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74.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欧美文学 课程论文 《1984》读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欧美文学 课程论文 《1984》读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欧美文学 课程论文 《1984》读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欧美文学 课程论文 《1984》读后感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欧美文学 课程论文 《1984》读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欧美文学 课程论文 《1984》读后感(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欧美文学1984是我很早就听说过的一部作品,很高兴能够在王老师的欧美文学课 上再去认识这样一部带有反乌托邦色彩的政治预言小说。两周的的枕边时间带着 1984的深深思考而入睡,作者奥威尔突出对现实的关注 ,用真实的笔触揭发 乌托邦与现实的矛盾,让我们了解极权主义的危害和对乌托邦思想的反思。这部 作品不单单是文学上的闪光点,更像是西方政治史中的一道闪电,惊醒沉睡的世 人,也震惊着半个多世纪后的我们。Part1 认识奥威尔,其人、其事、其书本书的作者乔治奥威尔,是一名英国记者、小说家、散文家和评论家,由于 童年耳闻目睹了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尖锐的冲突,他便十分同情悲惨的印度人 民,这无疑为他日后的创

2、作奠定了了一些思想基础。在著书的过程中,可以发现 作者始终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笔审视和记录着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作出 了许多超越时代的预言,被称为 “一代人的冷峻良知”。在奥威尔眼里,语言 是掩盖真实的幕布,粉饰现实的工具,蛊惑民心的艺术。他坚信,“在一个语言 堕落的时代,作家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在抵抗暴力和承担苦难的意义上做一 个永远的抗议者。” 1984则是他的最知名的代表作之一。作为“反乌托邦三部曲”其一的作品,作者先是描绘了一个在极权专制的、 令人窒息的社会形态下的一个小人物的点滴生活琐事,从而折射出他所处的整个 时代大背景,以“以小见大”的写法,构思巧妙,着实引人深思。一九八四

3、 中,他以先知般冷峻的笔调勾画出人类阴暗的未来,击破了乌托邦一派的幻想, 令读者心中震颤。而悲喜剧巧妙地融为一体的手法,使作品具有极大的张力。Part2 关于1984的内容解读1984以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的社会主义社会为原型,构造了一幅人民生 活在集权之下,却浑然不知的的行尸走肉般的生活。在这本书中,世界被三大国 分割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三个国家战争不断,为了确立自己的地位, 每个国家都采取集权统治的方式,确保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温斯顿史密斯,书中 的主人公就生活在这样的国家之一,大洋国中。一开始我们的主人公是一个忠于 国家,忠于政府的优秀人民,他在政府的真理部工作,政府还有其他三个部门,

4、和平部,富裕部和友爱部。温斯顿的主要工作就是篡改历史,抹杀一切不利于忠 于国家,忠于党的言论与历史。我相信他一直坚信着自己的政党,是正义的,是 为了人民的幸福的,是为了使国家更加强大富裕而存在的。但是,当我读着读着, 发觉这个国家的政权越来越腐朽,对人民的自由越来越束缚,甚至不能有任何反 动言论时,就连在梦话中说出的反党言论都会被自己的儿女告发,拥有新思想就 会被抹杀时,我只能说这个国家已经腐朽到极致,压抑人性到极致,让人失望到 极致,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这个国家的集权统治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人民的统治越发严厉,人 们的言论自由被剥夺,人身自由无法得到保障,精神思想不再活跃,被政府束缚

5、 的紧紧的时候,他对自己曾忠心耿耿的政党开始了怀疑。而就是这种怀疑让他从 一名政府的“优秀党员”沦为阶下囚,他接受了奥勃良的严刑拷打,因为即使是 思想的上的,他也对自己的国家做出了背叛,而在集权统治之下,最畏惧的就是 思想上的解放,温斯顿正是跨越了这条界线,才成为了不得不抹杀的存在。结局 的温斯顿是悲惨的也是幸福的,他最终成为了一名“思想纯洁”的人,他得到了 净化,他带着对老大哥的热爱升入天国。没有人会记得他,人民依旧会想往常一 样生活,带着对老大哥坚贞不渝的热爱,坚信自己的精神领袖,没有人在他们耳 边宣扬反动言论,就这样一直幸福地笼罩在老大哥神秘的光辉下,一直生存下去。正如书中所说,主人公温

6、斯顿是一个具有“双重思想”的人,或许可以说是 整个黑暗世界里的一盏小灯,他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是多么的可怕,极权者控 制了一切,人民没有任何自由,却还每天被监视。温斯顿想反抗,并且找到了组 织,但是执政者太强大了,而且人民还没有觉醒,这导致最后温斯顿还是放弃了 反抗思想而转化为“正统思想”。个人在一个强大的体制面前显得是那么的渺小, 又是何等的无奈与绝望!Part3 从作品中洞察作者1984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描写,对黑暗的讽刺,对生活在这样的集权统治 下人民的同情。当我读过这部作品,我只能用悲愤二字形容自己的心情。悲的是 人民生活在束缚与压抑中却无动于衷,每当出现思想的觉醒者就会被扼杀,愤的 是

7、国家政府控制着自己的人民却认为理所应当,变本加厉,未为的不是人民的幸 福而是政权的生死存亡,如此腐朽糜烂的国家怎能不令人愤怒。不得不佩服乔治奥威尔敏锐的洞察力和锋利的笔耕,描绘出了现实的丑恶。 我想这和他本人的经历是密切联系的。他出生在英国,正值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 时期,他亲眼目睹了殖民者的蛮横与粗鲁,目睹了被殖民者的悲惨命运。这使得 它有一颗同情弱者的善良的心。如果说乔治奥威尔仅仅因为有童年的经历,他无法写出1984这部巨作, 正是处于一个动荡战乱的年代,才让他看清政权的本质,是多么丑恶不堪。在西 班牙内乱中,他作为一名志愿者参与到战争,但又因伤回国。在这期间他经历了 共和党的迫害与追杀,目

8、睹了社会主义内部是如何排除异党,进行大清洗和权力 斗争。他对这种政权搞到了深深的厌恶,他决定用一部作品来讽刺这种集权统治下 的人民生活,揭露政党的腐朽与堕落。他想用自己的力量来告诫后世的人们他们 所处的社会,去唤醒人民麻木不仁的耳朵。就这样一部富有浓烈的政治色彩的作 品横空出世,因为其辛辣的讽刺和浓厚的政治批判思想,1984被许多国家列 为禁书,甚至乔治的后半生是在政府的监禁下度过,直至他去世。在经受着诟病的同时,有人把1984看做是一部政治寓言小说,他用一个 虚拟的世界深刻地影射出现实世界的腐朽与黑暗。在这本书中也不乏“黑色幽默” 的使用手法,在刻画黑暗,腐朽,残酷中透露着一种喜剧色彩,用讽

9、刺和两种相 互矛盾的事物来表现出书中存在的政府,社会的可笑。比如在温斯顿工作的地方 写着“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物质即力量”,明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在 党的说教下画上了等号,人们还对此深信不疑,这又是多么的可笑。温斯顿在临 死时,怀着对老大哥的热爱,我不知道他是可笑还是可悲。明明已经摆脱了思想 的枷锁,在临死时又重新禁锢了自己。我想这应该是个悲剧。Part4 回归著作后启迪书不仅是为了丰富人们的生活,更是给人以启迪。乔治奥威尔已经预感到了 这样一种社会的降临,所以他写出此书,未得是不让我们的思想被禁锢,为的是 我们能有一颗抗争的心。不要屈居于威慑之下,当一个事物的存在已经不再是真 理,阻碍

10、着人类的进步,我们就要抗争,用思想的利器打败他。不要碌碌无为的 过完自己的人生,即使经历磨难,那只是上帝对具有灵魂的人的考验,在排除万 难后等待的是新时代的曙光,是精神的解放和心灵的救赎。最后,我想简单地引用当代著名作家范稳对此书的评价并加以总结这是 一部政治幻想小说,但却根植于满目疮痍的时代,作家把极权专制社会状态下人 类的生存环境和人性扭曲描写到了极致,思想警察维系着这种残忍的社会体制。 过去我们都相信文明在发展,社会总是会像官方钦定的历史教科书一样,一步一 步地发展进步。但乔治奥威尔反其道而行之,惊世骇俗地预言了三十多年后的 世界,带给人无限的震撼!看似荒诞,危险,极富煽动性的1984所带给我们的是心灵的震撼,他就 像一道划破黑暗的闪电,虽然只有那么一瞬间,但是足以给人冲击。时刻警醒着 人类,不要让书中的黑暗变为现实,要有一颗有思想的心,坚持自己的梦想,即 使经历苦难,也要和命运和腐朽,黑暗抗争!商学院郭怡群 13121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