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3650600 上传时间:2023-11-15 格式:DOC 页数:60 大小: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doc(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1 教学目的:1学生初步理解杠杆平衡的原理,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理论,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才能和抽象概括才能。2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考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杠杆平衡的条件,学生认识程度、理论才能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3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掌握杠杆平衡的规律。2教学难点: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竹竿,棋子,塑料袋多媒体课

2、件教学过程一、准备材料,导入活动:1检查课前布置的制作工具简单杠杆的作业。学生对照制作要求,自查和同组互相检查。小黑板或媒体出示制作要求:1准备的竹竿长1m,尽量做到粗细均匀。2在竹竿中点打孔,拴绳子时注意绳子的长度,同时注意检查拎起绳子后竹竿是否平衡。3从中点处每隔8cm做一个刻度记号,尽量等间隔 。拿出准备好的棋子和塑料袋。检查大小是否一样。2提醒课题:有趣的平衡板书二、动手理论,探究规律1.活动一:探究特殊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1假如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刻度一样的地方,怎样放棋子才能保证平衡?学生考虑,答复以下问题。“两边所放的棋子要同样多。”演示:如:左边放3个棋子,右边也必须放

3、3个棋子,这样才能保证平衡。2假如左右两边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挪动到什么样的位置才能保证平衡?学生考虑,说出自己的见解。“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的刻度要一样。”演示。如:左边塑料袋挂在刻度“4”的点上,右边塑料袋也要挂在刻度“4”的点上,这样才能保证平衡。3小结:你有什么体会?要保证竹竿平衡:中点左边两边棋子个数一样,且所挂位置与中点,刻度间隔 要相等。2活动二:探究在一般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A(1)左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4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几个才能保证平衡?也放4个棋子行不行?会产生什么结果?应该放几个?“放3个。”(2)假如左边的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1个棋子。

4、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几个呢?学生交流,各自说出自己的见解。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2上呢?学生不难得出结果,放3个。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1上呢?学生不难得出结果,放6个。(3)小结:师:你有什么体会?左右两边棋子个数与刻度数的积要相等。3活动三:探究在一般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B:1问题:左边在刻度4上放3个棋子并保持不变,右边分别在各个刻度上放几个棋子才能保证平衡呢?2实验活动:学生动手进展实验活动。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老师提供表格,引导学生展开活动。右刻度所放棋子数乘积3汇报结果。学生发现:左右两边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的积相等时,竹竿才能保证平衡。4从表中你发现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成什么比例?学

5、生观察表中两个量的变化情况,不难发现这两种量成反比例三、应用规律,体会揣摩1根本练习:母女俩在玩跷跷板,女儿体重12千克,坐的地方距支点15分米,母亲体重60千克,她坐的地方距支点多远才能保持跷跷板的平衡?提示:从新课探究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体重和坐的地方距支点的长度成反比例。因此,可直接设她坐的的地方距支点的间隔 是x分米。可以得到方程60x=1215解方程得x=3答:她坐的地方距支点3分米才能保持平衡。2综合练习:桌子上有一个天平,天平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可以滑动的托盘,天平的臂上各有几个相等的刻度。如今要把1克,2克,3克,4克,5克五个砝码放在天平上,且使天平左右两边保持平衡,该怎样放?提

6、示:1根据臂长和质量成反比例2先确定每个托盘中所放砝码的总质量,在确定臂长。四、回忆整理,反思提升1谈收获。师: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研究这些知识的?2评价。师: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可采取学生自评,互评,老师评价的方式进展。板书设计:有趣的平衡要保证竹竿平衡:中点左边两边棋子个数一样,且所挂位置与中点,刻度间隔 要相等。左右两边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的积相等时,竹竿才能保证平衡。作业设计根底:1.用边长20厘米的方砖铺一块地,需要20xx块,假如改用边长为40厘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综合:2.有一位菜贩很不老实,他有一架动过手脚的天平。这架天平的两臂不等长。

7、有一天,当他向农民们购置实际重5千克的白菜时,就把白菜放在天平臂较短这一侧,这样称起来较轻,天平显示只有4千克重;而当他把白菜买出去的时候,他把白菜放在天平臂较长这一侧,这样称起来白菜会有多少千克重?提示:1可以像例题中一样,用列表的方法做。2根据臂长与质量成反比,列方程求解。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2 课前准备老师准备 PPT课件教学过程提问导入1提问激趣。根据“甲是乙的”,你能想到什么?预设生1:乙是甲的。生2:甲比乙少,乙比甲多。生3:甲是甲、乙之差的5倍。生4:甲是甲、乙之和的。生5:乙比甲多20%。2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复惯用分数和百分数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二)回

8、忆与整理1分数(百分数)的一般应用题。(1)分数(百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关键各是什么?特征:单位“1”的量和分率,求与分率所对应的实际数量。解题关键:准确判断单位“1”的量。找准所求问题对应的分率,然后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正确列式。(2)分数(百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关键各是什么?特征:一个数和另一个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一个数”是比拟量,“另一个数”是标准量。求分率或百分率,就是求它们的倍数关系。解题关键:从问题入手,理清把谁看作标准量,也就是把谁看作单位“1”,谁和单位“1”的量作比拟,谁就是被除数。(3)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常见题型有哪些?如何解

9、答?求甲是乙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甲乙。求甲比乙多(少)几分之几:(甲乙)乙或(乙甲)乙。甲比乙多(少)几分之几,求甲:乙。甲比乙多(少)几分之几,求乙:甲。求百分率。发芽率100%小麦的出粉率100%产品的合格率100%出勤率100%求利息:利息本金利率时间2分数应用题的特例工程问题。(1)什么是工程问题?明确:工程问题是讨论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三个数量之间互相关系的一种应用题。(2)解决工程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明确: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工作效率就是工作时间的倒数,然后根据题目的详细情况灵敏运用公式解题。(3)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式有哪些?预设生1: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生2:

10、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生3: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生4:合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3 教案设计设计说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比的实际应用。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的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目光对待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现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空间,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基于以上教学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1联络生活实际,体会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应用价值。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展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络,获得直接经历。因此,在教学中,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络,有效利用教材中的图片,使学生理解无论是照

11、相还是用放大镜看书、用投影仪放大图表,都离不开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知识,这局部知识有很强的实用价值。2在观察、操作中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和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交流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基于以上认识,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对例题的探究,弄清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和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后的图形,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只要把图形的各边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即可。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图形的大小改变了,形状没有发生变化,从而真正理解并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

12、。课前准备老师准备 PPT课件 纸卡学生准备 方格纸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观察、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1)观察、感受。出示写有“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纸卡。提问:纸卡上写的是什么?(纸卡上的字为小5号字,学生跃跃欲试后会有些绝望,因为看不清)把纸卡放到展台上,调整缩放键,逐渐调大。提问:纸卡上写的是什么?生抢答:图形的放大与缩小。(2)引导学生考虑。师:为什么纸卡上的字之前看不清,而如今看清了呢?生:因为字被放大了。2结合生活实际,导入新课。(1)过渡: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以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课件出示教材59页主题图)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

13、是把物体缩小?预设生1:图1是把物体缩小。生2:图2、图3、图4都是把物体放大。(2)导入新课。今天,就让我们从数学的角度一起来探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板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设计意图:创设一个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情境,激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的兴趣,使学生在观察、体验中初步感知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探究新知1探究把图形放大的意义和方法。(1)课件出示教材60页例4。(2)考虑、交流。提问:“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生:“按21放大”就是把图形的各边的长放大到原来的2倍。(3)画图方法。提问:以正方形为例,详细画图时应该怎样做?预设生:正方形原来的边长是3个单位长度,如今

14、按21放大后,边长应该是6个单位长度。画图。(学生独立画放大后的正方形,老师巡视指导)(4)完成例4。怎样画长方形?预设生:把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放大到原来的2倍,画出长方形。怎样画三角形?预设生:把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放大到原来的2倍后,连接两条直角边的端点。(可引导学生用数方格法验证,当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时,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也放大到原来的2倍)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4 一、学习目的一学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334页的例2和例3。例2是以探究圆锥的体积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为例,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数学活动经历。例3那么是在例2的根底上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络。二核心才能在探究圆锥的体积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浸透转化思想,开展推理才能。三学习目的1.借助已有的知识经历,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探求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圆锥与圆柱的联络,开展推理才能。四学习重点圆锥体积公式的理解,并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五学习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六配套资施行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