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民间美术的流布与现状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3650303 上传时间:2022-09-0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民间美术的流布与现状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甘肃民间美术的流布与现状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甘肃民间美术的流布与现状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甘肃民间美术的流布与现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民间美术的流布与现状(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甘肃民间美术的流布与现状甘肃省文化馆甘肃 兰州 730030摘 要:甘肃省特殊的地理位置为甘肃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民族交融的 舞台,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并存的特征孕育了绚丽的多民族文化和优秀的民间美术。从民族 和地理的角度分析研究其流布与现状,有助于我们认识和了解这片土地上文化的温暖和辉煌 并对如何保护和传承提供有效的路径。关键词:甘肃民间美术流布 现状甘肃地处中国西北部黄河上游,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秦巴山地交汇地带,是 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新石器时代 的秦安大地湾遗址早于半坡文化,绽放出陇原大地人文肇启的第一缕曙光

2、。特殊的地理位置 为甘肃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民族交融的舞台。兼容高原农耕牧猎文化 为一体的黄河文化,为周秦文化的发轫提供了更为广博的包容性;古老民族在这里迁徙繁衍 使甘肃成为汉文化与各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汇聚之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甘肃 又是古丝绸之路的繁荣通道,以经济贸易为纽带的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流并蓄,留下了许多 优秀的文化遗迹。以黄河文化、多民族文化和丝绸之路文化为三大源流,形成了甘肃独有的 文化形态和内涵,并以博大精深、雄浑多姿的文化风骨成为西部文化的典范。独特的文化和地理环境孕育了独特的民间艺术,这种绚丽多彩的民间艺术随着甘肃大地的历 史发展而发展演变,形成

3、了独具地域特色和民族民间特色的甘肃民间文化。甘肃民间美术是 甘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髓,它标志着甘肃文化的人文精神和精神文明的程度。甘肃民 间美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距今7800 年的秦安大地湾地画,遍布黄河、泾河、渭河、洮 河、庄浪河等流域及全省境内的彩陶文化,发现于甘肃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 中的彩陶人头器盖和人体雕塑是世界最早的雕塑,河西境内大量的石刻岩画留下了牧猎民族 生活的遗迹和场景,以莫高窟、麦积山、炳灵寺和南北石窟寺为代表的石窟艺术遍布全省, 集绘画、雕塑、建筑艺术之大成,横跨1500 多年的历史,藏传佛教六大寺院之一的拉卜楞 寺是藏传佛教艺术的宝库。深厚的历史文化底

4、蕴和多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特点,使得甘肃民 间美术呈现出五彩斑斓和内蕴深远的面貌,在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璀璨夺目。民间美术是人们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和民俗活动的装饰造型艺术,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文 化智慧,寄寓了劳动人民的精神情感和审美情趣。从实用制作技艺的建筑艺术、绘画、服饰 和生活装饰艺术,到宗教祭祀艺术的舞蹈、音乐、绘画,再到民间工艺美术,琳琅满目不胜 枚举。民间美术渗透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人们群众智慧和创造力的表现,也是审 美观念、审美情趣的真实反映。民间美术的作用在美化生活、陶冶情操、悦人教化等方面把 特定地域人们的文化心理、生活情趣和审美观念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相对固定

5、的文化共同 体。甘肃地域辽阔、民族众多,裕固、东乡、保安族是甘肃独有的三个少数民族,古代“唐蕃古 道”、“丝绸之路”和“羌中道”、“蜀道”以及“秦直道”等交通要道穿境而过,加之多种宗教在这 里共生共存,因而甘肃的民间美术不仅种类繁多、物质形态丰富,而且意蕴深厚、具有极高 的审美价值。民间美术的流布与地理环境、物质条件、交通状况、民族变迁、宗教传播、生产生活习惯密 切相关。甘肃民间美术的流布分布情况同样与以上各种因素密切相关。文化的分布与民族和 地理的关系最为密切,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每一种文化的发生、演变和发展,都离不开民族 和地理因素的深刻影响。甘肃民间美术的流布同样是这样的道理。因此,要理顺

6、甘肃民间美 术的分布情况,必须首先的厘清甘肃文化的分布状况。前文已经谈过,甘肃的多民族和地理 的复杂性,决定了甘肃民间美术分布的复杂性。甘肃自古以来多民族聚居,同时也是地貌复 杂的省份。从甘肃南部长江流域的秦巴山地余脉,到西南部青藏高原东段的草原牧场,从腾 格里沙漠的延伸段到河西走廊的千里戈壁,还有长年冰雪覆盖的冰川雪谷、世界上黄土覆盖 最厚的陇东黄土高原、绮丽多姿的丹霞地貌。从民族方面来说,独特的民族必定伴随着独特 的文化。生活在甘肃大地上的多民族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从民族和地理的角度分析,甘 肃民间美术的流布大致可以分为五个区域。一、以安多藏族为主的草原牧区是草原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的传播

7、区。主要以甘南藏族自治 州、位于祁连山下的天祝藏族自治县、河西走廊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以及沿黄河流域的积石 山自治县及其他信奉藏传佛教地区。主要民族有藏族、蒙古族、裕固族、哈萨克族、柯尔克 孜族、土族以及少数汉族。这一地区的各民族群众受自然条件的制约,主要从事畜牧业。草 原文化是其文化内核。民间美术也围绕这一文化而存在和发展。这一区域的服饰文化以畜毛 皮革为主,大多以居住在帐篷里。妇女多以金银、珊瑚、贝类、琥珀等名贵宝石装饰衣物。 饮食主要以牛羊肉、牛羊奶、青稞糌粑为主。这一区域的民间美术主要体现在建筑、服饰和 生活用具上。尤其是藏传佛教的寺院建筑艺术绚丽多彩、美不胜收。另外,藏传佛教中的唐 卡

8、、酥油花、木版画、刺绣、布贴、壁画更是种类繁多不胜枚举。二、以陇中和河西走廊地区为主的农耕文化和汉传佛教石窟。这一地区主要居住着汉族,大 多数是自汉武帝扩疆辟土建立河西四郡以来,留此屯垦守边的军士戍卒后裔。河西置郡之前, 由于这一区域少数民族政权频繁更迭战乱频仍,文化相对发展缓慢。随着中央集权对边地统 治的加强,中原文化、西域文化和中亚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共同发展,文化逐步加强并发展。 河西的音乐的发展在全国享有盛誉。如五凉时期的西凉词声闻朝野,被隋炀帝列入九乐 中。这一区域的民间美术种类十分丰富,成就也是辉煌的。如剪纸、木雕、砖雕、书法、绘 画、刺绣、草编等都是遐迩闻名的民间美术。在宗教方面汉

9、传佛教占主导地位。因而民间美术受到汉传佛教的影响,表现在建筑方面的成 就主要是洞窟的开凿。壁画是这一地区的民间美术瑰宝。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的魏晋墓室 壁画是这一文化区域民间美术的翘楚。三、第三个文化区域是以临夏回族自治州为主,农耕、商业文化和穆斯林文化传播区,包括 张家川、临潭等地。有回族、土族、藏族、东乡、保安、撒拉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居住。 这一区域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大部分从事农耕生产,同时还善于经商,虽然以农业经济为 主,但商业经营意识成为这一区域人民群众的共同特点,对于发展地方经济文化有着举足轻 重的影响。民间美术也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为主。如这一地域的皮革加工生产、车马挽具、 穆

10、斯林服饰等,值得特别一提的是保安腰刀是这一地区久负盛名的民族工艺品,不仅是一种 生活用具,也是一种精美工艺品。临夏砖雕也体现了这一区域绚丽多姿的民间美术。另外还 有木雕、彩绘、刻葫芦、编织、毯锻造铜器、金银首饰等。四、陇南山地多民族聚居的山地农村文化和原始宗教文化传播区。包括白龙江、嘉陵江、白 水江三江流域的高山峡谷和川坝地区,历史上是羌、氐、戎、吐蕃、吐谷浑等民族角逐的区 域,后经民族融合,形成了汉族、藏族聚居的局面,但这两个民族文化中融合了羌、氐、戎 等古代民族的血脉,在民间美术中顽强地体现出被融合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审美观念。例如宕 昌、文县一部分信仰藏族宗教群众的服饰,就能够明显表现出羌、

11、氐民族文化特点。如包头 巾、佩鱼骨片、帽插白鸡翎等。乐舞方面,流行于文县的“迟哥昼”傩面舞,从中可以看出个 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痕迹。其他如绘画、刺绣、雕塑、剪纸等民间美术也表现出原始民族 融合和原始宗教色彩的特点。五、以平凉、天水、庆阳为主的周秦文化和道教文化传播区。其中庆阳是周祖农耕文明的发 祥地,无论稼穑、狩猎、宗教、礼俗均反映了周人的文化和审美观念。天水是作为先秦文明 的摇篮,素有“伏羲故里”之誉,伏羲氏在卦台山演化先天八卦,是道教理论的发源地。平凉 崆峒山的道教第一名山,黄帝在此问道于广成子。而后的秦始皇、汉武帝也曾慕名而来。因 此,道教文化的影响对这一区域的民间美术影响深远。八卦图

12、在这一区域的诞生是道教原始 的根本图案,是周人文化心理的集中体现。建筑方面以陇东地区的窑洞最具特色。流行于陕 北和陇东地区“信天游”是独具特色的民间歌唱艺术。其他如皮影、绘画、刺绣、剪纸,还有 用于建筑的砖雕、脊兽等民间美术,都或多或少地烙上了道教文化的印记。这一区域又是佛 教石窟艺术的兴盛之地。著名的麦积山石窟、南北石窟寺都位于这一文化区内。文化色彩的斑斓造就了璀璨夺目的甘肃民间美术,多民族融合聚居的特点使得甘肃民间美术 呈现出多元的表现形式。然而随着社会的动荡与变革,特别是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大量民 间美术奇葩在民族文化的浩瀚长河中逐步萎缩和凋零,其实用功能和价值也逐步弱化。一些 深深镌刻

13、着民族文化记忆的民间美术作品和技艺也日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留存在我们记 忆深处的印记,或者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风烟中。如一些优秀的手工艺技艺,如木版画的雕刻 与印制、金银器皿首饰的打造、砖雕脊兽的制作、古建筑菁华等手工艺技术的后继乏人,使 得我们大量的优秀民间美术被现代工业文明的机器制造所取代。像广泛流传于甘肃农村的木 版画、遮面、板檐等民间美术现在已经很难找到踪迹了。一些祖辈以此为生的手工艺人也逐 渐转行谋生。皮影的制作和演出现在也是硕果仅存凤毛麟角。剪纸就目前来说,只有庆阳地 区由于政府的引导和推广逐步形成产业享有声明外,其他地区的剪纸艺术大概很难像以前那 样普及和流行了。善于剪纸的人也越来

14、越少。体现在建筑方面的民间美术如古建筑艺术、砖 雕彩绘艺术、木工技艺等民间美术由于建筑风格的变化也在逐渐在广大农村逐渐难觅踪影。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目前来说,甘肃民间美术的日渐式微和萎缩,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也是作为政府管理部门尤其是文化管理部门应当认真反思的新课题。当然,这种对文化的保 护和传承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难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做出大量的艰辛劳动,才能最 大限度地留住我们民族的文化记忆,才能最大限度地使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重新绽放生 机与活力。早在2003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 了界定,这其中当然包含了民间美术。文化遗产传承着

15、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 念,同时也关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视和人民 认识上的不断变化,保护工作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作为民间美术 的挖掘、保护和传承,我个人认为应当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提供思路。一是政府的主导地位。 民间美术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政府责无旁贷。这一点毋庸赘述。二是对民间美术的保 护要从营造活态保护的原则考虑,也就是说必须是有承载这些技艺的活体才能够具有保护的 基本条件。同时厘清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对民间美术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未尝不是对民间 美术保护和传承的有效推进。三是注意保护民间美术的多样性和完整性。民间美术的扎根、 生长、发展有其相应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才是其作为文化遗产的整体价值所在。四是建 立一整套规范性保护办法,同时要提供经费保障和制度保障,是民间美术从业人员享有基本 的生活保障和其它保障。并鼓励民间美术传承人,实现民间美术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甘肃民族民间美术.甘肃省群众艺术馆编印.199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