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讲义第三章 写作思维与写作实践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3648040 上传时间:2023-08-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写作讲义第三章 写作思维与写作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写作讲义第三章 写作思维与写作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写作讲义第三章 写作思维与写作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写作讲义第三章 写作思维与写作实践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写作讲义第三章 写作思维与写作实践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写作讲义第三章 写作思维与写作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写作讲义第三章 写作思维与写作实践(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写作思维与写作实践学习提示:写作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创造活动。但这种活动并不单表现为一种将作者 所思所想转化为语言表达的实践操作行为,而是以写作思维为起点的由认知、赋形到成文的 知行转化过程。因此,作者需要通过对写作思维规律的深入领会,建立清晰的写作意识,进 而展开自觉的针对性训练,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与写作水平。本章旨在说明写作思 维的类型、特点,不同思维过程的要素及其规律。同时,对中文系学生如何通过理论联系实 际的针对性练习,切实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提出了一些建议。第一节 写作思维关于思维,赵仲牧先生的定义是:“思维是秩序化的意识活动。即运用符号媒体,依据 一定的思维程序并通过

2、描述和解释各种秩序去解惑释疑和解答问题的意识活动。”马正平教 授主编的“高等写作学教程系列”中提出了建构“写作思维学”的课题,并且专门编写了高 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这里所说的写作思维并不限于写作构思阶段的思维活动,而是伴随 着从为写作做准备的阅读与选材,到构思、赋形和成文的全过程。主要关注作者写作意识的 建立。、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imaginalthinking)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 题的思维。)在文学性写作中,不论叙事、抒情,甚至说理都离不开形象。正如别林斯基所指出的: “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它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所不 同的只是一个用逻辑结论,另一个

3、用图画而已。”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抽象的概念、 严格的逻辑论证来揭示社会生活本质,探求生活的真理;而文学则是以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 来显现生活面貌,引导人们去体察生命的真谛。总之,用形象说话,通过形象表达作家的思 想、感情、观点及意见,是文学的特殊性能。这种作用,是任何科学著作所不能替代的。比 如李白写了蜀道难,王实甫写了西厢记不一定直接讲述什么道理,但同样是作家对 客观世界的深刻认识的反映。实际上,非文学的知识也常常离不开形象。当然,上面所说的形象还只是作为作品的内容和表达手段,而从思维现象的角度看,形 象思维是基于事物之间关联性和相似性的比较而展开的思考,它最主要的形式是联想和想 象。

4、所谓联想,是基于事物之间的关联性或相似性展开的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活动。 这里所说的关联包括时空关系上的相近,性质上相类或对立,以及具有因果关系的事物。写 作中常用的技巧比喻、象征就是从相似联想出发的。而叙事性写作中的情节便是从因果联想 开始的。编织这个链条的基本手段便是将一个现成的生活画面、形象片断、事件或人物关系 视为结果去探求它的原因,或将它作为原因去推测其发展的可能性乃至下一个结果,而联想 和想象,正是完成这一过程不可或缺的中介。普希金有一首诗作一朵小花生动地为我们 演绎了这一过程。同样,徐志摩那首为人们所熟知的再别康桥通过云彩、金柳、彩虹、 浮藻、笙箫等一系列联想的形象,表达出对

5、康桥和在那里美好生活的回忆。倘若诗人把这些 模糊联想中的一切都通过进一步的想象给出自己的答案,那么一个哀婉动人的故事就诞生 了。想象和联想是密切相关的思维活动,二者常常互为表里,相依相伴。艺术想象是塑造文学形象不可或缺的中介和手段。文学作品中描绘的艺术世界,无论是 自然景物、社会生活场景还是人物形象,都不可能是现实的照搬或记录,而是在作者对世界 观察、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完成的创造。想象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将我们从观察、感知 等现实体验和联想、幻觉中获得的个别的意象、画面、形象、情境、事件编织成故事、意境, 实现由生活素材向文学题材的转化。通过想象的中介,作者可以在没有关系的事物间建立联系。如

6、象征派、未来派的作品往 往喜欢采用远取譬,致力于寻找那些表面差异很大的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文学写作者还拥 有无中生有的幻想与虚构的权力。文学的想象不仅能虚构出人间可能发生但实际并未存在过 的人和事,还可以创造出完全超越人类经验的幻想世界和怪诞形象。在我们熟知的文学经典 中,楚王可以和巫山神女幽会,蒲松龄可以洞悉狐鬼妖魅的生活,杜丽娘可以死而复生,窦 娥之冤可使六月下大雪。卡夫卡可以让人一夜之间变成了甲壳虫,而西游记里的猴子、 猪精,山妖树怪都有人的语言,人的情感面对这满纸“荒唐言”,读者非但不指责其无 稽虚妄,反而为其忧喜悲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作者与读者达成的一种默契,读者可 以允许作者去

7、虚构,去假定。这在神话、童话、寓言、科幻、惊悚一类的文体中体现得尤为 突出。而在以变形与怪诞为特色的现代艺术中,充满夸张与变异的超现实图像更随处可见。 总而言之,不同风格写作题材的形成方式尽管各不相同,但大都离不开虚构、幻想乃至超验 的成分,而这些在不同程度上都依赖于想象。需要特别指明的是,联想和想象并非文学写作所独擅的手段,科学思维同样包含着这两 种手段。科学史上也不乏通过奇妙的联想突破科学难题的例子。抽象思维(abstract thinking)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 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的过程。当然,科学的思维更注重对事物的抽象和概括,它希望从纷繁

8、复杂的现象世界中提炼出 具有普遍意义的公式和模型,尽可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化为若干基本的元素和特性。例如我们 要发现不同事物间的联系、相似性及其体现的普遍意义。对此科学和文学所采用的方式是不 同的,科学工作者尽可能从同类事物、现象中排除偶然和个别的因素,抽象出反复重演的、 具有普遍意义的共同规律。文学家却高度关注个体的特殊性,试图通过特殊来透视一般。不仅科学和学术写作离不开抽象思维,文学写作有时也会依赖于对事物的抽象。如对作 品主题的概括,对自然和人类价值的思索与哲理的提炼,乃至对现实社会矛盾的反思。某些 文学体裁和艺术方法也是重视对事物普遍性的抽象思考的。由此可见,无论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都可以

9、成为我们写作思维的源泉。二、逻辑思维与灵感思维所谓“逻辑”,究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思考方式,即是指通过研究事物之间的种属关系, 按照分类的原则对世界进行重新整理,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类思维和表达的合理程序。 同样,语言也是人类思维和表达,掌握世界和相互交流的基本工具,与逻辑互为表里,因而 对于语言表达的指导与规范是逻辑的基本任务之一,可以说任何语言系统中都包含着逻辑。 因而写作与逻辑之间,也就有了难舍难分的渊源。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是语词、语句(包括句 群)。语言表达的正确无误,必须建立在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乎规律的基础上。这 些思维形式既是人类用来反

10、映客观现实的手段,又是构筑文章的基本材料。只有掌握了这些 思维形式及其有关的逻辑要求,才能写出表达清晰的文章来。首先,文章的立意有赖于逻辑的支撑,思想的正确性需要缜密的思维来保障,也需要清 晰的思路来传达。因此作品表达的思想或哲理若无严密的逻辑基础将难以确立。其次,作者的思想如何在作品中恰当地展开,预设的主题能否得到合理的阐发,也需要 借助逻辑推理加以证明。尤其对于以说理为主的文字,写作的过程实际也就是运用概念、判 断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概括的逻辑思维过程。常见的逻辑方式(推理)有演绎和归纳两种。演绎逻辑,指的是由一般推出特殊(个别)的推理方式,表现为由已知的前提必然地推 出结论的思维方式

11、。换句话说,从正确的前提出发,经过正确的思维轨道,推导出正确的结 论,这样的推理就是演绎推理。比如:凡是金属就能导电,铜是金属,所以铜能导电。这种 推理方式叫做三段论。归纳逻辑,则是指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研究和分析之中,归纳出一个普遍结论的思维方 式。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因为我们接触事物、发现问题通常都是从具体个别的事实 切人的,然后才去考察同类的现象,寻求其中的共同特征或规律,因此这种方式符合我们认 识事物的规律,应用十分广泛。这也是学术研究中最常采用的方法之一,即所谓实证研究。 比如人们发现金能导电、银能导电、铜能导电,铁能导电,而金银铜铁都是金属,并且未发 现不能导电的金属,人们得出

12、凡是金属都能导电的结论。除了上述两种逻辑论证方式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逻辑方法,如类比法、分析法、综 合法、抽象法、概括法等等,不一而足。一个文本无论用什么样的逻辑方法,其目的都是要 阐明所言及的主旨;而在不同的情况下,用不同的方法所达到的效果也是各不相同的,在更 多的情况下,一个复杂的论证过程会交替运用多种逻辑方法。上面谈的主要是形式逻辑,其基本对象是以议论为中心的文本。而在文学性文本中这些 方法和过程往往不会直接呈现,它们所遵循的是另一套合理性尺度,这便是通常所说的情感 逻辑、性格逻辑和想象联想的逻辑,其基础则是日常生活中的情与理。在文学作品当中,故 事与情节的展开往往是以人的情感和性格为根

13、据的。可以说,正是情感逻辑和性格逻辑为这 类虚构性文本提供了合理化依据和逻辑的支撑点。情感逻辑不同于形式逻辑,形式逻辑属于理性思维,要求充足的带普遍性的理由,而情 感逻辑要求的则是特殊的、不可重复的、个性化的理由。对于科学中大量存在的公理和常识 而言,任何充足理由都是应该可以重复验证的;而对于艺术作品来说,每一个特定个人的语 言行为、每一个具体事件的演变轨迹都有可能基于其自身的不可重复的因果关系,尽管这些 理由从理性逻辑来看也许是不符合所谓同一律或矛盾律之类的公理的,甚至可能是荒诞不 经、可笑的,但却符合以其人其事的情感因果律为依据的独特的情感逻辑。因此,情与理的 冲突在艺术文本中是经常发生的

14、,诚如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所总结的:“情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所 以牡丹亭里的主人公可以死而复生。而臧克家先生在诗歌中这样写道:“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两段诗文显然打破了我们所熟悉的常理,却能为 健全的理性所理解,引起大多数读者的共鸣,并因此成为广为传诵的名句。可见,科学的理 由,可能是违背艺术逻辑的,艺术的理由又可能是违反理性和公理的,这是审美价值的一个 很重要的特点,是一切艺术写作所必须遵循的规律。所谓性格是指通过一个人待人处事的特有态度和行为方式体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它与情 感相关却更具稳定性

15、,人的情感是随语境变化的,性格却呈现出内在的统一性,往往很难改 变。常言道“性格即命运”,是说一个人的性格往往会决定他的行为方式和关键时刻的抉择, 因而可能决定其人生道路和事业成就。在叙事艺术的逻辑中,性格便是选择,这是说作品中 人物的性格将左右故事的走向与进程。例如三国演义中在华容道设伏的若不是关羽而是 张飞,整个故事的结局势必会截然两样。反之,正是由于关云长义薄云天的性格,决定了过 五关斩六将和赤壁之战等故事情节的走向。这就意味着,同样的语境下,不同的性格会按照 自己的固有方式,选择不同的行为和态度。面对危局,有人从容,有人怯懦,有人冲动,有 人慌张,或刚毅果敢,或优柔寡断,皆自有其因果渊

16、源,这便是所谓性格逻辑,也是文学创 作塑造形象和构思情节的依据之一。不仅如此,逻辑思维还是我们选择文章的叙述线索,确立合理的文本结构的内在依据。 对于一个具体的文本而言,逻辑的作用并不仅限于确保立意的合理和语言表达的正确无误, 更重要的是要在文本展开的具体过程中使这种思维程序真正成为控制文本叙述进程的合理 化依据。上述种种思维现象都可以归结为自觉的理性思维,而写作过程中另一种常见的现象是难 以用理性加以解说的灵感思维。科学家钱学森指出:“我认为现在不能以为思维仅有逻辑思 维和形象思维这两类,还有一类可称为灵感。也就是人在科学和文艺创作的高潮中,突然出 现的、瞬息即逝的短暂思维过程。”灵感思维是指研究和写作活动中,由于某种偶然机缘的触发,而突然产生的思维豁然开 朗的顿悟现象,它如同灵光闪现,倏然而来、飘然而去,并不为作者的理智所控制,却能为 某些本来百思不解的问题找到正确的答案或解决的路径,或者给作者带来突发奇想的巧妙文 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