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控制中加减速算法的软件设计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3640652 上传时间:2023-12-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49.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控制中加减速算法的软件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运动控制中加减速算法的软件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运动控制中加减速算法的软件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运动控制中加减速算法的软件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运动控制中加减速算法的软件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运动控制中加减速算法的软件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控制中加减速算法的软件设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加减速算法的分析及软件设计1. 引言 在运动控制中,加减速是一个重点。在加减速的过程中,希望达到在给定最高速度的情 况下,加减速的时间越短越好,被控电机运转越平稳越好,同时在基于微处理器的数字控制 中,要求控制算法的可实现性也要好。现代运动控制中,常用的加减速算法有三种,即梯形 曲线,指数曲线,S曲线。2. 梯形速度曲线算法分析 如图1所示是梯形速度曲线,包括三个阶段:恒加速阶段、匀速阶段、恒减速阶段。图1梯形速度和加速度曲线在加减速阶段的Vt的关系式可描述为:v = at。其中a0是加速,avO是减速 以下以加速阶段为例,来分析算法的软件实现。关系式: v = at (1)在给定最高速度Vm

2、的情况下,可以算出具体的到达时间Tm = Vm/a,在从坐标点(0, 0) 开始画轨迹,到达终点(Tm,Vm),所形成的轨迹就是一直线段。最一般的实现方法是时 间t从0开始递增,对应每个t代入式(1)中算出V,这个方法是可行的,但是运算量太大, 还要涉及到浮点乘除,对于微处理器来说应尽量减少运算量,对于运动控制来说运算时间越 短越好,响应越快越好,加速过程时间拉长,是不符合系统的要求的。所以在软件的实现过 程中,尽量避免浮点运算,提高运算效率。由此可以复制运动控制中直线运动插补算法到这 个加速阶段,即从点(0, 0)运动到(Tm,Vm),利用插补算法,以数字方式实现运动过 程。这里采用最小偏差

3、法,来实现直线运动,下面是实现过程,以 a1 为为例:a 1则 VmTm初始偏差判断函数f = Vm -2Tm循环判断f的值:a)如果 0 v= f, v 进给一步,f = f 一 2Tmb)如果0 f, v和t都进给一步,f = f + 2Vm2Tm上面一直循环判断,直到v = Vm停止,软件实现流程如图2图 2 梯形曲线软件流程图在实际应用中,有时加速段也写为:V = at + vO。其中v0称为起跳速度或是频率, 有利于改善电机动力源的启动性能,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加速过程,当然这个vO要满足 电机性能的要求。3. 指数速度曲线图 3 是指数速度和加速度曲线轨迹,它的加速和减速曲线是对称

4、的。下面以加速阶段为例来说明指数曲线加减速过程。曲线加速阶段的速度vt关系式为:v(t) = v (1一e-tn)(2)c图 3 指数速度和加速度曲线从式(2)可以知道:当 t T 时,v(t) 0当 t T 时,V(t) Vc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时间常数T反映了系统从速度0变化到给定的最高速度的变化 效率,加速过程的时间受该常数的约束,所以采用指数曲线进行加减速要根据系统选好时间 常数T。根据式(2),直接用软件实现加速过程是可以实现的,但同时也要浪费很多时间在浮点 运算过程中,不可取。下面进行离散处理以利于软件实现的优化,假定系统稳定且离散时间 间隔T T。根据假定可得:e-t兀=1 -

5、T/T + 1/2!(T/T)2 -=1 - T / T+ Rn(T / T)沁 1 - T所以可得到v(t) = v (1-e-1/t ) = v(nT) = v (1-e-nT/t ) cc= v(1 - e(n-1)t/t e-t/t )=v(n - 1)T) + T /T v - T /T v(n - 1)T)c由此得到在第n步的速度或频率的进给Av :Av = v(nT)一v(n一 1)nT) = T/T v 一T/T v(n一 1)T)(3)c式(3)是我们编写程序实现算法的关键,它给出了每个采样间隔T时间内在速度或频 率上需要的进给量,使算法实现了数字化。程序实现流程如图4所示:

6、4. S曲线算法分析S曲线不是一种固定算法的加减速形式,只是由于其加减速段的速度程S形而得名,常 见的S曲线有抛物线型和三角函数型。本文以抛物线为例对S曲线进行分析。S曲线的核心图4指数速度曲线软件流程图 思想是让加速度不产生突变,而是由零逐渐增大到目标加速度,并在撤销加速度时也采用逐 渐减小加速度的方式。图5给出了抛物线S曲线的速度、加速度曲线图形。图5 S型速度和加速度曲线它的加减速阶段的曲线是对称的,下面以加速段为例来说明S曲线的加减速算法的实现。 S曲线的加速段主要分为三个子阶段:加加速阶段、匀加速阶段、减加速阶段。下面做 如下定义v 为最大速度maxA 为最大加速度maxa1(t)

7、为加加速阶段的加速度a 2(t)为匀加速阶段的加速度a3(t) 为减加速阶段的加速度v1(t) 为加加速阶段的速度v2为匀加速阶段的最高速度maxv3(t) 为减加速阶段的速度t 为加加速阶段的时间和减加速阶段的时间 mt 为匀加速阶段的时间xT为采样时间间隔,T足够小,假定在该时间间隔中,加速度恒定 根据上面的定义以及图5可以得到:a1(t) = (A/1 ) -1max m(0= t = t ) ma2(t) = Amax(0= t = t )xa3(t) = A (A/1 ) tmaxmax m(0= t = t ) m由此得到加加速阶段的速度变化,其中t m=nT:vl(O) = 0v

8、l(T) - v1(0) = (A /1 ) - T - Tmax mv1(2T) - v1(T) = (A/1 ) - 2T - Tmax mv1(n - T) - v1(n -1) - T) = (A/1 ) - nT - Tmax m将上面各式叠加,左边加左边,右边加右边: v1(n - T)二(A /1 ) - (0 + T + 2T + nT) - Tmax m (4)二(A /1 )-(1+ n)-(n)-T2/2max m式4得到的就是加加速阶段的最高速度,由此可以得到匀加速阶段的最高速度:v2= v1(t ) + A -1 = v1(t ) + A -m-T(5)maxm ma

9、x xm max其中tx=mT接着推导减加速阶段的速度变化:v3(0) = v2maxv3(T) =v2+a3(T)maxv3(T) - v3(0) = (v2+ a3(T) - v2) - T = (A- (A /1 ) - T) - Tmaxmaxmax max mv3(2T) - v3(T) = (A - (A/1 ) - 2T) - Tmax max mv3(nT) - v3(n -1)- T) = (A- (A /1 ) - nT) Tmax max m两边叠加得到v3(nT)v3(nT)二 v3(0) + A- nT (A /1 ) - (0 + T + 2T + nT) - Tm

10、ax max m二v2+ A -nT (A /1 )-(1+ n)-(n)-T2/2max max max m代入式(4)和式(5)得到最后的速度:.v = v3(nT )=A - m - T +A- nTmax max max=A - (t +1 )max m x最终得到tx和tm要满足一个恒等式:t +t =v /Am x max max 根据分析计算发现,匀速阶段所取的时间越长,功率耗散越小,加速过程的时间越短,一般我们可以取t = 2t,则可以得到t = v /(A - 3)。x mm max max由以上的推导过程知道,只要给定两个参数即最大速度和最大加速,就可以实现S曲线。程序流程

11、如图6:输星咼速度血.毘咼 加速血时间间隔T七+二T+二芒结束图6 S曲线软件流程图5三种算法比较如图7所示,是三种算法在给定一样的加减速时间和最高速度的轨迹。由此图可以看出 梯形速度曲线是一个恒加速过程,它的快速性很好,但是从图1中梯形加速度曲线看出,它 的加速度有突变的情况,在现在电机驱动元件的性能还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动态响应的条件 下,实际使用梯形加减速的数控系统的起停速度轨迹并不是理想的斜线,还存在明显的波动 (主要表现在起动时的滞后以及到达恒速时的过冲)。指数速度曲线在加速和减速阶段结束时的平滑性是最好的,并且它的快速性也比较好,1梯形曲线2指数曲线3.S型曲线图7三种曲线比较图但是

12、相对于S曲线和梯形曲线,它在加减速启动过程中,速度、加速度变化率都较大,当负 载扭矩较大时容易造成电机的堵转;相比之下S曲线的加速度是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所以在机械运动的平稳性方面较好, 虽然从速度的快速性上比不上梯形曲线,但是在满足一定平稳性的条件下,可以将最大加速 度提高或加长匀加速阶段来提高加速效率。而且完整的S曲线是由多个阶段组成的,加加速 段、匀加速段以及匀速段的运动时间可以取不同值,可以得到很多情况下的功率耗散。6.结束语梯形速度曲线的加速度有突变性,实际中运用的比较少,而指数速度曲线算法比较简单 跟踪性比较强,在跟踪响应要求较高的切削加工中应用比较多。S曲线算法相对较为精确, 启动和停止的平稳性都比较好,可以根据各电机性能调整速度变化率。三种加减速曲线在软件实现上,都已经数字化,所以必然会有误差,为了保证算法的精 度,有必要在软件上进行修正,特别是在加速到顶峰和减速到停止的时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