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加人参汤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3627642 上传时间:2022-08-1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9.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虎加人参汤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白虎加人参汤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白虎加人参汤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白虎加人参汤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白虎加人参汤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白虎加人参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虎加人参汤(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伤寒论) 异名 人参竹叶汤(三因极 一病证方论卷5)、石膏竹叶汤(易简方)。 组成 竹叶 二把(6g)石膏一斤(50g)半夏半斤(9g)洗 麦门冬一升(20g) 去心人参二两(6g)甘草二两(6g)炙 粳米半升(10g)用法 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 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 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 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身热多汗,心胸 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 数。 病机分析 本方所治病证乃热病之后,余邪留恋,里 热未清而气津已伤,胃气不和所致。由于热病后期,余热未 尽,热淫于内,故见身热;

2、热邪逼津外泄,故多汗;热阻气 机,故心胸烦闷;余热内扰,胃气不和而上逆。故见气逆欲 呕;热伤阴津,故口干喜饮;热扰心神,故虚烦不寐。热邪 最易伤津耗气,本症邪热虽然大势已去,然正气亦已损伤, 气津两伤,故见舌红少苔,脉虚而数或细等症。热病后期, 大热已去,余热未清,留恋肺胃气分,热虽不高,但也不易 退尽,其热之性质属于实中有虚。 配伍意义 本方证病机 既为病后余热未尽,气津两伤,治之若只清热而不益气生津, 则气津难于恢复,若只益气生津而不清热,则恐邪热复炽, 死灰复燃。叶桂所谓 “炉烟虽熄,灰中有火”( 外感温热篇), 不可不防。唯有清补并行,既清热生津,又益气和胃,方为 两全之法。故方用辛甘

3、大寒之石膏,内清肺胃之热以除烦, 辛寒相合外解肌肤之热,甘寒相合又能生津止渴,为方中君 药。竹叶甘、淡,性寒,归心、肺、胃经,具有清热除烦, 生津利尿之功,名医别录卷 2 谓其“主胸中痰热,咳逆上 气”。本草正义卷1 谓能“退虚热烦躁不眠,止烦渴,生津 液,利小水,解喉痹,并小儿风热惊痫”。人参、麦冬润肺养 阴,益胃生津,清心除烦。以上三药相配,既可清热除烦, 又能益气生津,共为臣药。佐以半夏降逆止呕;粳米甘平益 胃。半夏虽温,但配于清热生津药中,则温燥之性去而降逆 之用存,不仅无害,而且能运化脾气,转输津液,使人参、 麦冬益气生津而不腻滞,与粳米之甘平益胃相合,又可防石 膏寒凉伤胃。甘草为使

4、,既可助人参益气和中,又有调和药 性的作用。诸药合而用之,清热而兼和胃,补虚而不恋邪, 使热清烦除,气津两复,胃气和降,诸症自愈。 本方组方 特点,一是清热药与补气、养阴药并用,清余热兼养气阴, 补虚而不恋邪,邪去正亦复。二是于寒凉清热中,注意顾护 胃气,有石膏、竹叶之清热,又有人参、半夏、粳米、甘草 之和中益胃。三是取少量温燥之半夏,配人清热生津药中, 则温燥之性去,而降逆之用存,且有助于胃气之转输,使补 而不滞。 类方比较 本方系从白虎汤衍化而来。白虎汤证 为正盛邪实,里热内炽,故用石膏、知母之重剂,重在清热。 本方为大热已去,余热不清,气津已伤,故用石膏、竹叶, 意在清其余热,复用人参、

5、麦冬、粳米、甘草、半夏等,补 其已伤之气津,且兼和胃气,是清补兼施之剂,所以医宗 金鉴订正伤寒论注卷 1说:“以大寒之剂,易为 清补之 方。”实乃白虎汤与竹叶石膏汤的区别要点。 ,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凡热病过程中见气津已伤,身热有汗不退,胃 失和降等均可使用。使用本方以身热多汗,气逆欲呕,烦渴 喜饮,口干,舌红少津,脉虚数为证治要点。 2若胃阴不 足,胃火上逆,口舌糜烂,舌红而干,可加石斛、花粉等以 清热养阴;胃火炽盛,消谷善饥,舌红脉数者,可加知母、 花粉等以加强清热生津的作用 0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中 暑、夏季热、流脑后期等发热而气津已伤者。糖尿病的干渴 多饮属胃热阴伤者,亦可应用。

6、 使用注意 热病正盛邪实, 大热未衰,气阴未伤者,不宜使用本方。 源流发展 本方 由张仲景所创,原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后 世对本方的应用范围有较大发展。如外台秘要卷 3 引张 文仲方用于治疗“天行表里虚烦”;仁斋直指方论卷3用 于“伏暑内外热炽,烦躁大渴”;普济方卷368 用于“中暑, 渴烦吐逆,脉数者”; 奇效良方卷 64用于“小儿虚羸少 气,气逆欲吐,四体烦热”;西塘感症卷7 治疗“烦躁,起 卧不安,睡不稳”;叶氏女科方论卷 2 治疗“妊娠燥渴, 胃经实火”;杂病源流犀烛卷 15治疗“暑风;夏热病并小 便不利;唇病大渴”;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用于“痱子”。对 本方的使用宜忌,外

7、台秘要卷 3 引张文仲方谓:“忌 海藻、羊肉、菘菜、饧。”可资临症参考。 竹叶石膏汤有医 家认为系白虎汤加人参汤加减而来,如张璐云:“此汤即人参 白虎汤去知母,而益半夏、麦冬、竹叶也”(伤寒缵论卷 下);也有医家认为系白虎汤加减而来,如吴谦等曰:“是方 也,白虎汤去知母,加人参、麦冬、半夏、竹叶也,以大寒 之剂,易为清补之方,此仲景白虎变方也(医宗金鉴。订正 伤寒论注卷1)。两说虽异而实同,盖白虎加人参汤即由白 虎汤加人参而成,其源一也。竹叶石膏汤去竹叶、石膏,重 用麦冬,再加大枣,即变化为麦门冬汤。张璐认为麦冬门汤 乃“于竹叶石膏汤中偏除方名二味,而加麦门冬数倍为 君”(千金方衍义卷17),

8、遂从清泻病后余热,益气生津降 逆之方,变为滋养肺胃,降逆下气之剂。至于后人在仲景竹 叶石膏汤的基础上加减变化而成的同名异方,则有:保婴 撮要卷15 去原方之半夏、粳米,加生姜,且石膏煅用, 则清热之功略逊,治疗小儿胃经气虚内热,患疮作渴;痘 科辨要卷 9 去原方之半夏、人参、甘草,加知母、玄参、 薄荷、西河柳,兼有滋阴解毒透疹之功,治疗麻疹火郁毒深, 邪热壅于胃,乘于肺者;伤暑全书卷下易原方之粳米为 糯米。再加淡豆豉,兼能宣解郁热,治疗伏暑,内外发热, 烦躁大渴;辨证录卷 9去原方之半夏,加知母、茯苓, 则不欲其降逆,而欲加强清热之功,治疗胃火沸腾,大便秘 结,烦躁不宁等症;医学集成卷 2 以

9、沙参易原方之人参, 再加生姜,则养阴宣散之功较佳,治疗胃火郁结口臭;顾 氏医经卷 5 去原方之人参、半夏、粳米,加洋参、梨皮、 绿豆、天花粉、石斛、知母、甘蔗汁、黑豆、玉竹、灯心, 则养阴生津之力颇强,治疗痧后烦渴。 疑难阐释 关于方 中半夏的配伍意义 竹叶石膏汤证本为余热未清而气阴两伤, 然方中配伍温燥的半夏,似与清热之法相左,实则寓有深意:和胃降逆止呕。半夏虽温,但配于清热生津药中,则温燥 之性去而降逆之用存,乃针对本方证之呕逆而起和胃降逆止 呕之作用。作反佐之用。陈念祖曰:“温邪内逼阳明,津液 劫夺,神机不定,用 石膏、知母、半夏、竹叶、甘草之属, 泄热救津。治急用甘凉之品,以清热濡津或

10、有济,而群以寒 凉中杂以半夏者,以燥热之邪与寒凉之品,格而不入,必用 半夏之辛燥以反佐,同气相求,使药气与病邪,不致如水火 不相济,所以故用”(温热赘言)。调和阴阳。柯琴曰: “半夏禀一阴之气,能通行阴之道,其味辛,能散阳跷之满, 用以引卫气从阳人阴,阴阳通,其卧立至,其汗自止矣”(伤 寒附翼卷下 )。 方论选录 1许宏:“伤寒解后,虚热 不尽,则多逆气与吐也。故用竹叶为君,石膏为臣,以解 虚邪内客也;以半夏为佐,以治逆气欲吐者;以人参、粳米、 甘草、麦门冬四者之甘,以补不足而缓其中也”。 (金镜内 台方议卷 10) 2。吴昆:“伤寒差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 者,此方主之。伤寒由汗、吐、下而瘥

11、,必虚羸少气,虚则 气逆而浮,故逆而欲吐。竹叶、石膏、门冬之寒,所以清余 热;人参、甘草之甘,所以补不足;半夏之辛,所以散逆气; 用粳米者,恐石膏过寒损胃,用之以和中气也”。(医方考 卷 1) 3 张璐:“此汤即人参白虎去知母,而益半夏、麦冬、 竹叶也。病后虚烦少气,为余热未尽,故加麦冬、竹叶于人 参、甘草之温中益气药中,以清热生津;加半夏者,痰饮上 逆欲呕故也。病后余热与伏气发温不同,故不用知母以伐少 阴也”。(伤寒缵论) 4吴谦,等:“是方也,即白虎汤去 知母加人参、麦冬、半夏、竹叶也,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 方,此仲景白虎变方也。经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 足者,补之以味。故用人参、粳

12、米,补形气也。佐竹叶、石 膏,清胃热也。加麦冬生津,半夏降逆,更逐痰饮,甘草补 中,且以调和诸药也”。(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卷 1) 5。 张锡纯:“前节是病时过用凉药,伤其阳分(指理中丸证);此 节是病时不能急用凉药以清外感之热,致耗阴分。且其大热 虽退,仍有余热未清,是以虚羸少气,气逆欲吐,此乃阴虚 不能恋阳之明象,又兼有外感之余热为之助虐也。故中用竹 叶、石膏以清外感之热,又加人参、麦冬协同石膏以滋阴分 之亏,盖石膏与人参并用,原有化合之妙,能于余热未清之 际立复真阴也。用半夏者,降逆气以止吐也。用甘草、粳米 者,调和胃气以缓石药下侵也。自常情观之,伤寒解后之余 热,何必重用石膏,以生

13、地、玄参、天冬、麦冬诸药,亦可 胜任,然而甘寒留邪,可默酿痨瘵之基础,此又不可不知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下册) 评议 许宏与吴昆的方论简明扼 要,颇具参考价值。张璐认为本方证是病后余热,与伏气温 病不同,“故不用知母以伐少阴”,甚为确当。吴谦等认为本 方的组成结构是以人参、粳米为主,竹叶和石膏反而退居其 次,未免主次不分。至于张璐和吴谦对本方方源的看法,已 评析于“源流发展”项,请参见。张锡纯认为竹叶石膏汤用于 病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与寻常使用生地、玄参等养阴药 相较,不易甘寒留邪,见解独特,可供临床参考。 验案举 例 1阳明暑疟 王氏医案:已亥夏,予舅母患疟,服柴 胡药二三帖后,汗出昏厥

14、,妄语遗溺,或谓其体质素虚,虑 有变,劝服独参汤,幸表弟寿者,不敢遽进,乃邀孟英商焉, 切其脉洪大滑数,曰阳明暑疟也,与伤寒三阳合病同符,处 竹叶石膏汤,清热兼益气,两剂而瘥。 按语:疟属少阳者, 当以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今时值夏季,病人又体质素虚,故 不任汗而出现昏厥,妄语遗溺,有医家因患者体虚而劝服独 参汤,王士雄切其脉而见洪大滑数之象,辨为阳明暑疟,嘱 服竹叶石膏汤,清补兼施,邪正两顾,因而收到了两剂而瘥 的治疗效果。 2消渴 经方应用:某女,56 岁,农民。 患糖尿病多年,近来自觉神疲乏力,口渴引饮,溲多,诊得 脉细数,舌红少津,身形消瘦。凭症参脉,系胃热内盛,气 津俱损,宜清胃热,益气

15、阴,方用竹叶石膏汤加味,竹叶 12g, 生石膏30g ,麦冬12g ,法半夏6g,甘草3g ,北沙参12g , 天花粉12g,淮山药18g,粳米一撮。3剂后,口渴显著减 轻,续服原方3剂,后未再复诊。 3余热未净,气阴两伤。 古方新用:某女, 6岁, 1978年12月初诊。患儿3天前 发热38。59,伴有咳嗽、少痰、头痛、纳差、X线胸透未 见异常。先用四环素、甘草片、克感敏等药物治疗,因无效 而改用静脉点滴红霉素2天,体温仍在389以上,故邀中医 诊治。诊见乏力懒动,舌尖红苔薄黄,中心略厚,脉弦细。辨证为余热未净、气阴两伤,用竹叶石膏汤治疗。党参 3g, 半夏9g,粳米12g,麦冬24g,竹叶

16、9g,生石膏48g,甘 草6g ,水煎,分3次服。服上药2剂后,热退症消,体温 降至369。停药观察3日,再未见发热,饮食渐增,开始下 地玩耍。 按语:案2之消渴,辨证属胃热而气津俱损,投 竹叶石膏汤加味清胃热益气阴之品,药后疗效颇佳。案3之 余热未净,气阴两伤,甚合竹叶石膏汤证,故投原方2剂即 愈。 临床报道 1流行性出血热 应用本方为基本方,治疗 流行性出血热 32 例,发热期去党参重用石膏;有卫分症者 加银花、连翘以清热解毒;口渴加天花粉、生地、石斛以生 津养阴。低血压期多属热伤气阴,气血欲脱,重用党参或人 参加五味子以益气固脱;若出现肌肤斑疹,舌红绛,脉弦数 加丹皮、赤芍、水牛角以凉血救阴。少尿期属邪热深入营血, 津伤液竭,重用生石膏,加白茅根、元参、水牛角等以养阴 凉血生津;若出现神昏谵语,烦躁等逆传心包证候,可加清 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