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3621269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一般消息和特写的异同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3、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教学重点1、了解特写与一般消息的异同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2、品味语言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 5 分钟)及二、教学过程:复习回顾(3 分钟)文本梳理( 8 分钟)时间计划细读文本(20 分钟) 语言特点 ( 3 分钟)三、作业( 1 分钟)课时一课时教具多媒体黑板一、导入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回归,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史上的重大事件。引入 香港回归

2、视频 (现在高一的孩子大多是 1996 年出生的 )。在当时,来自世界各国 700 多家新闻媒体的 8000 多名记者采访报道了这一历史性的事件。 这么多的世界级媒体和报道, 结果只有一篇被选进了我们的语文课本,那它该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我们今天就来一起学习这篇文章 别了,不列颠尼亚,来重温一下那个历史性时刻。二、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 1 课,就有毛泽东的两则新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所以,对于新闻的几大要素同学们都应该不陌生,首先先来回顾一下有哪几大要素?标题 ( 正标、副标题 ) 必有导语(必有):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

3、称为导语。主体(必有):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二)文本梳理。现在大家 速读一遍,拿起笔,按照新闻的 5 大要素分析一下本文, 整体感知一下本文的情感。(以提问方式进行)(或者让学生缩写新闻 )1、先看标题,作者怎么不说“别了大英帝国”呢?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活用了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别了,永远不会再见的意思,对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来说,当然不想再相见。倒装句式,更强调了香港

4、回归,一雪国耻,标志着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委婉含蓄中透着嘲讽。2、导语第 1 段,写了什么?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3、主体 2-10 段,又主要写了什么?写了哪几个场景?主要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前的主要过程。着力写了四个场景:第一场景: 4 点 30 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第二场景: 6 时 15 分,添马舰军营东广场举行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交接仪式,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第四场景: 7 月 1 日零点 40 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离开。4、结尾第 11 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极其概括的语言叙述英国在香港统治

5、的开始与结束。5、现在标题、导语、主体、结尾都有了,那背景体现在哪里呢?请大家画出来,并说说他们在文中的作用。第 4、 7、11 自然段。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 港督府的修建, 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 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 都有准确的记载, 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6、特写了解。文章的梳理已经结束, 现在大家思考, 这篇新闻与同学们以往所学过的新闻有什么不同?即,这篇新闻的独特之处体现在哪里?本文以时间为主线, 只截取了英方撤离前的几个镜头来描写,完全没有毛泽东新闻稿中的丰富感情和令人回肠荡气的磅礴气势。这即是特

6、写。特写性消息,是新闻的一种,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 ,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体。 特写性消息侧重于“再现”, 往往采用文学手法 ,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 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 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 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 “不列颠尼亚” 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 1997 年新华社社级好稿。(三)细读文本 。众所周知

7、,毛泽东的两则新闻都气势磅礴,感情色彩鲜明, 读来有令人回肠荡气之感,那通过刚才的文章整体梳理,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新闻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基调呢?与毛泽东的新闻基调相同吗?不同不同的话,请同学们再 细读一遍,用笔画出你觉得能体现本文感情基调的重要句子或词语,不懂的地方也标出来,待会儿讨论。1、环境描写方面:“在细雨蒙蒙中”“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广场上灯光渐暗”“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2、表示结束意义的词语: “最后一次”“最后时刻”“告别仪式”“末任港督”“落日余音”“日落式背景”“历史的陈迹”“告终”“最后一分钟”“最后一次降旗”“年底退役”“消失”等等3、表示颜色

8、的词语:黑色的劳斯莱斯,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紫荆花图案,五星红旗这些大量灰色调的词语,冷暖色调的强烈对比, 以及糟糕的环境渲染, 都凸显了英国的凄凉。 他们如今已没有了当初入侵香港时的耀武扬威,刚刚参加完交接仪式,就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灰溜溜的离去,复杂的心情,落魄的样子形神毕现。这里充分显示了作者委婉含蓄的语言风格。4、难点句子:“ 4 点 30 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分析:这是对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写,生动的写出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前黯然神伤的神态。 通过这一神态, 我们能揣摩出彭定康当时复杂的心情, 但是不论他如何 “面色凝重”,历史的

9、脚步不会为任何人停止, 香港终将回归祖国。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分析:这里末代港督与前任形成对比,揭示了英国殖民统治的终结。“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 不列颠尼亚 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这两处细节描写都与“日落”联系在一起,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分析: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 1997 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作为香港

10、特区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主义太阳在香港永远的落下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分析:现实场景是 1841 年,大英帝国横跨印度洋而来; 1997 年,“不列颠尼亚”号黯然从海上离去。 同时这也是历史轮回。 “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 “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统,回归祖国。作者在这里没有任何修饰性的语言, 然而就在这不动声色的描写中, 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四)语言特点。从以上的分析中,同学们可以发现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本文多处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 没有写交接仪式的现场多么庄严, 也没有写欢庆回归时人们的心情多么激动, 仅仅选择了英方撤离这一视角来写, 并结合了香港的相关历史背景事件,一切都像素描,充分表现了本文 庄重、含蓄 的语言特点。三、作业回去收集关于香港回归的比较优美的诗歌或散文,组织个朗诵班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