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蒙汉各民族大团结探因.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3609389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蒙汉各民族大团结探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内蒙古蒙汉各民族大团结探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内蒙古蒙汉各民族大团结探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内蒙古蒙汉各民族大团结探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内蒙古蒙汉各民族大团结探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蒙古蒙汉各民族大团结探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蒙汉各民族大团结探因.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蒙古蒙汉各民族关系和谐发展探因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蒙古民族实行区域自治的地方,又是汉族人口占多数,包括满、回、朝鲜、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55个民族共居的地方。根据2000年11月1日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内蒙古自治区人口为2375.54万人。在全区总人口中,汉族人口1882.39万人,占79.24%;蒙古族人口为402.92万人占16.96%;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90.23万人占3.80%。内蒙古自治区的民族关系是以蒙汉两个民族的关系为主的55个民族之间的关系。所以,内蒙古的和谐民族关系是蒙汉各民族的和谐关系。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思想的指导下,乌兰夫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党

2、的民族区域自治理论与内蒙古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解散了企图独立和分离的“内蒙古共和国临时政府”,建立了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取消了“自治共和国”式的、具有“半独立性”政权的“东蒙自治政府”,统一了内蒙古东西部自治运动,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实现了蒙古族人民梦寐以求的民族区域自治。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年来,蒙汉各民族的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发展,内蒙古的政治稳定,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成为“我国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的良好榜样”,被敬爱的周恩来誉为“模范自治区”。 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5月27日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明确指出:“我国各民

3、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2005年6月21日,曾庆红同志在内蒙古自治区领导干部座谈会上讲话中指出:“这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另一个重要点,就是提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并且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确立为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深入探索蒙汉各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原因,对于维护祖国统一,促进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发展,保持政治稳定、社会进步、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蒙汉各民族关系和谐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源渊。蒙古族是中

4、华民族的一个重要成员,对于发展和维护统一的多民族的伟大祖国作出重大的历史贡献,具有强烈的向心力和内聚力,富有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创建蒙古汗国之后,又统一了金、西夏、西辽、吐蕃等民族政权所辖地区。忽必烈继承成吉思汗统一中国大业,入主中原,建立了元朝。元朝将西藏正式归入中国版图;同时,加强了对台湾和澎湖群岛的管辖:元朝创立行省制度,将边疆民族地区同内地一样,都置于中央王朝的直接统辖之下。元朝使祖国大统一的规模和程度都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沙俄侵吞我国蒙古地区蓄谋已久。在l9世纪中期,沙俄就泡制出吞并满蒙的所谓“穆拉维夫计划”。19l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汉

5、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中华民国。沙饿乘中国政权立足未稳之机,加紧推行侵吞蒙古地区的计划,一手导演了哲布尊丹巴叛国集团的外蒙古“独立”,策划了呼伦贝尔“自治”,操纵了乌泰叛乱。内蒙古爱国王公、喇嘛和其他上层人士,也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投入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爱国斗争。全国各族爱国军民的坚决斗争取得了胜利,挫败沙俄扶植的傀垒政权的伪“独立“。取消“呼伦贝尔自治政府”,平定了乌泰叛乱。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后,在民主革命时期,制定“依靠劳动牧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从上而下地进行和平改造和从下而上地放手发动群众,废除封建特权,发展包括牧主生产在内的畜牧业生产”的总方针。实行“稳、长、宽”、 “三

6、不,两利”以及“牧场公有,放牧自由”,扶助贫苦牧民和“千条万条发展牲畜第一条”等政策。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制定克服经济困难的十二条和工业四十条、牧业八十条等政策,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实行牧区“牲畜作价归户、私有私养长期不变”、“草畜双承包”责任制等政策,一切从自治区区情和民族特点出发,正确地贯彻落实了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蒙汉各族人民思稳定求发展。团结建设内蒙古。 蒙古民族具有憨厚老实襟怀坦诚的天然民族品性。这种品性,在中国共产党的引导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灌输和熏淘下,形成了善于听党的话,善于顾全大局,善于同平等待我之民族团结合作,和睦相处的社会主义内向品格,蒙汉各族人民对党对社会主义、对

7、祖国、对民族团结有深厚的情感和强大的向心力。特别是苏联和东欧巨变之后,国际敌对势力勾结极少数分裂分子,妄图从民族地区打开和平演变的缺口。在这种态势下,内蒙古蒙古族干部和人民群众把内蒙古各族人民的前途与社会主义祖国的命运息息相联,提出要加强“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教育”。深入开展和不断加强这种教育,发扬爱国主义传统,不断增强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些是内蒙古蒙汉各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坚实的政治思想基础。 第二,蒙汉各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内蒙古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繁衍生息,活动交往的地区。在历史上,匈奴、东胡、鲜卑、鸟桓、契丹、突厥、回鹘,蒙古等民族,先后在蒙古草原上兴起,发展畜牧业

8、和农业。从秦汉起,中央王朝就在阴山南麓置郡立县,一批又一批汉族迁居塞北,种植五谷,繁衍发展,成为内蒙古人口最多的民族。到l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时,汉族人口达到169.6万,占全区总入口的83.6。从明代起,各地的回族陆续来内蒙古的城镇和交通沿线落居,经营商业和饮食服务业。满族在东北大地兴起时,内蒙古东部就有满族从事畜牧和农耕。清朝初年,随着归绥城的建立,一批满族在呼和浩特落户。鄂伦春族世代生息繁衍在大兴安岭茫茫林海之中。清初,世居外兴安岭的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不堪忍受沙俄入侵者的蹂躏,迁居呼伦贝尔,从事放排、畜牧和狩猎、农耕。近代,朝鲜族也迁来内蒙古东部地区,从事水田农业。蒙汉各

9、族人民共同开发塞北疆土,创造阴山文化、红山文化和河套文化,汇入中华民族文化宝库。蒙汉各民族错居杂处,田宅相连,农牧经济相依共存,文化习俗彼此吸收交融,相互通婚。交往甚切。沙俄挑拨蒙汉关系,妄图吞并整个蒙古地区,没能得逞。日本侵略者制造蒙汉矛盾,扬蒙抑汉,鼓吹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无法结合,扶植德王“独立自治”,泡制了伪蒙疆自治政府,以失败而告终。蒙汉民族结成一体,任何外来侵略势力都妄想把他们分开。党成立后,内蒙古民族解放斗争成为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汇入中国革命洪流。蒙汉各族人民在革命年代,患难与共,同谋解放大业,鲜血流在一起:在建设时期,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图发展大计,汗水滴在一

10、起,铸就了“谁也离不开谁”的牢固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谁也离不开谁”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蒙汉各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群众基础更加牢固雄厚。 第三,培养选拔使用大批蒙汉各民族干部,是蒙汉各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组织保障。少数民族干部是党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的骨干力量,是实现党的民族革命纲领。解决内蒙古民族问题的关键。这是因为,少数民族干部土生土长,与本民族成员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熟悉本民族地区的历史和现状,大都通晓本民族的语盲文字,懂得本民族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对改变本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有强烈的愿望。这些长处和特有的作用,其他干部是难以替代的。民族干部的状况,又是

11、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内蒙古各民族干部,特别是蒙古族干部培养、造就、成长、成熟的较早,素质较高。从1923年起,内蒙古西部的土默特旗和东部的喀喇沁旗一批蒙古族青年赴北京蒙藏学校学习,寻求蒙古民族解放的道路。北方区委的李大钊、邓中夏、赵世炎等人,深入这批学生之中,积极开展党的宣传组织工作。用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武装他们头脑,向他们指明蒙汉人民团结求解放的道路。在他们中建立党的组织,吸收乌兰夫李裕智、多松年、奎壁、吉雅泰等一批先进青年入党,成为内蒙古地区的第一批共产党主义战士,使蒙藏学校成为党培育内蒙古少数民族革命干部的摇篮。遂后,党组织把这批党员有的派回内蒙古开展党的工作,有

12、的同内蒙古各地的蒙汉族青年一道送往广州黄埔军校和农民运动讲习所进修,有的派送蒙古党务学校和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东方大学深造。他们中的许多人成长为团结蒙汉各族人民,夺取内蒙古革命胜利,推进内蒙古建设发展的领导骨干。 抗日战争爆发后,党在内蒙古大青山创建抗日游击根据地,根据地党组织将一大批蒙古族优秀青年送往革命圣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和民族学院学习,为团结蒙汉各族人民进行内蒙古革命建设事业培养了又一批领导力量和中坚力量。抗战胜利后,党组织先后在张家口、赤峰、乌兰浩特、齐齐咯尔举办自治学院、军政干部学校、军政大学和党校,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民族干部,解放初期,内蒙古仅有少数民族干

13、部7160人,处级以上干部300人。 建国后,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进一步加强了内蒙古干部队伍的建设,通过各级党校、干校和大学、中专,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少数民族干部,同时也成批地培养了汉族干部。内蒙古自治区历届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干部培养使用工作,采取多种途经发展壮大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到60年代,内蒙古少数民族干部有3.4万余人。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党和国家民族干部工作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内蒙古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工作取得显著的成绩。到2005年,内蒙古少数民族干部已达到19万人,占全自治区干部总数的14强,这个比例明显高于少数民族人口占自治区总

14、人口的比例。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和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3个自治旗旗长均由实行区域自治民族的公民担任。截至2005年底,全区党政机关中有少数民族干部50061人,占全区机关干部总数的30.59,其中,厅局级干部409人,占同级干部的36.1,县处级干部有4128人,占同级干部的32.06,科级干部23169人,占同级干部的29.81,各级少数民族干部比例分别高于人口比例15.28、11.15和8.9个百分点。在自治区直属机关623名厅局级干部中,少数民族干部221人,占35.47;在自治区政府32名组成人员中,少数民族干部16人,占50;在自治区21名人大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中

15、,少数民族于部13名,占61.9;在全区12个盟市党政班子中,少数民族干部占37.28,党政正职中,少数民族干部占50;在101个旗县(市区)党政班子中,少数民族干部占37.23,党政正职中,少数民族干部占46.53。自1995年以来,我区先后组织开展了7次公开选拔副厅级领导干部工作,有115人被选拔任用,其中,少数民族干部30人,占公选干部的26.1。截至2005年底,内蒙古还选拔了2060名少数民族处级后备干部,少数民族后备干部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也大幅度提高。内蒙古公务员总数(不含工勤人员)已达到16.3万余人,其中少数民族49369人,占到全区公务员总数的30.2。实践证明,大力培养少数

16、民族干部,不断加强蒙汉各族干部的团结,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团结,是蒙汉各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组织保障。 第四,内蒙古成功地进行喇嘛教改革,为蒙汉各民族关系和谐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元代,喇嘛教受到蒙古贵族的推崇,在皇室贵族中得到传播,但蒙古民问多数仍信奉萨满教。16世纪后半叶,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的势力占据青海,进入藏族地区,喇嘛格鲁派由西藏经青海传入蒙古。由于蒙古各部封建主的极力提倡和明朝的扶植,喇嘛教在整个蒙古地区很快传播开来。蒙古封建主提倡喇嘛教,是利用它麻痹人民的意志,巩固自己的统治;明朝扶植喇嘛教,是利用它“驾驭”蒙古。可见,统治阶级提倡和扶植喇嘛教,是把它当成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工具加以利用的。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