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pm周期比位移比刚度比层间受剪承载力之比刚重比剪重比的调整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3600496 上传时间:2022-09-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pkpm周期比位移比刚度比层间受剪承载力之比刚重比剪重比的调整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pkpm周期比位移比刚度比层间受剪承载力之比刚重比剪重比的调整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pkpm周期比位移比刚度比层间受剪承载力之比刚重比剪重比的调整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pkpm周期比位移比刚度比层间受剪承载力之比刚重比剪重比的调整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pkpm周期比位移比刚度比层间受剪承载力之比刚重比剪重比的调整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pkpm周期比位移比刚度比层间受剪承载力之比刚重比剪重比的调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pkpm周期比位移比刚度比层间受剪承载力之比刚重比剪重比的调整(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周期比、位移比、刚度比、层间受剪承载力之比、刚重比、剪重比等。一、位移比、层间位移比控制规范条文:新高规的 4.3.5 条规定,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角,A、 B 级高度高层建筑均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 1.2 倍;且 A 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 1.5 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名词释义:(1) 位移比: 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与平均水平位移的比值。(2) 层间位移比: 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与平均层间位移角的比值。其中:最大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平均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

2、点的最大水平位移与最小水平位移之和除2。层间位移角: 墙、柱层间位移与层高的比值。最大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平均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和除2。控制目的 :高层建筑层数多,高度大, 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结构具有 必要的刚度,应对其最大位移和层间位移加以控制,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1 保证主体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受力状态,避免混凝土墙柱出现裂缝 ,控制楼面梁板的裂缝数量,宽度。2保证填充墙 ,隔墙 ,幕墙等非结构构件的完好 ,避免产生明显的损坏。3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结构位移输出文件( WDISP.OUT )Max-(X) 、 Max

3、-(Y) 最大 X 、 Y 向位移。( mm)Ave-(X) 、 Ave-(Y)X 、 Y 平均位移。( mm)Max-Dx , Max-Dy : X,Y 方向的最大层间位移Ave-Dx , Ave-Dy : X,Y 方向的平均层间位移Ratio-(X) 、 Ratio-(Y) X 、 Y 向最大位移与平均位移的比值。Ratio-Dx,Ratio-Dy : 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即要求:Ratio-(X)= Max-(X)/ Ave-(X) 最好1.2 不能超过 1.5Ratio-Dx= Max-Dx/ Ave-Dx 最好1.2 不能超过 1.5Y 方向相同 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

4、 :1若位移比(层间位移比 )超过 1.2,则需要在总信息参数设置中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2验算位移比需要考虑偶然偏心作用,验算层间位移角则不需要考虑偶然偏心; 3验算位移比应选择强制刚性楼板假定,但当凸凹不规则或楼板局部不连续时,应采用符 合楼板平面内实际刚度变化的计算模型,当平面不对称时尚应计及扭转影响 4最大层间位移、位移比是在刚性楼板假设下的控制参数。构件设计与位移信息不是在同 一条件下的结果 (即构件设计可以采用弹性楼板计算, 而位移计算必须在刚性楼板假设下获 得),故可 先采用刚性楼板算出位移,而后采用弹性楼板进行构件分析。5因为高层建筑在水平力作用下 ,几乎都会产生扭转 ,故楼层最

5、大位移一般都发生在结构单元 的边角部位。二、周期比控制 规范条文: 新高规的 4.3.5 条规定,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周期 Tt 与平动为主的第一周期 T1 之比, A 级 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 0.9; B 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 于 0.85 。(抗规中没有明确提出该概念,所以多层时该控制指标可以适当放松,但一般不大于1.0。 )名词释义:周期比 :即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也称第一扭振周期)Tt 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也称第一侧振周期) T1 的比值 。周期比主要控制结构扭转效应,减小扭转对结构产生 的不利影响,使结构的抗扭刚度不能太弱。因为当两者接近

6、时,由于振动藕连的影响 ,结构的扭转效应将明显增大。对于通常的规则单塔楼结构,如下验算周期比 :1) 根据各振型的平动系数大于 0.5,还是扭转系数大于 0.5,区分出各振型是扭转振型还是 平动振型2) 通常周期最长的扭转振型对应的就是第一扭转周期Tt ,周期最长的平动振型对应的就是第一平动周期 T13) 对照 “结构整体空间振动简图 ”,考察第一扭转 /平动周期是否引起整体振动,如果仅是 局部振动,不是第一扭转 /平动周期。再考察下一个次长周期。4) 考察第一平动周期的基底剪力比是否为最大5) 计算 Tt/T1 ,看是否超过 0.9 (0.85) 多塔结构周期比: 对于多塔楼结构, 不能直接

7、按上面的方法验算, 而应该将多塔结构切分成多个单塔, 按多个 单塔结构分别计算。周期、地震力与振型输出文件( WZQ.OUT ) 考虑扭转耦联时的振动周期 (秒 )、X,Y 方向的平动系数、扭转系数 振型号 周期 转角 平动系数 (X+Y) 扭转系数1 0.6306 110.18 0.99 ( 0.12+0.88 ) 0.012 0.6144 21.19 0.95 ( 0.82+0.12 ) 0.053 0.4248 2.39 0.06 ( 0.06+0.00 ) 0.944 0.1876 174.52 0.96 ( 0.95+0.01 ) 0.045 0.1718 85.00 1.00 (

8、0.01+0.99 ) 0.006 0.1355 5.03 0.05 ( 0.05+0.00 ) 0.957 0.0993 177.15 0.97 ( 0.97+0.00 ) 0.038 0.0849 87.63 1.00 ( 0.00+1.00 ) 0.009 0.0752 12.73 0.03 ( 0.03+0.00 ) 0.97X 方向的有效质量系数 : 97.72%Y 方向的有效质量系数 : 96.71%即要求:0.4248/0.6306=0.67 90% 说明无需再增加振型计算 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 :1. 对于刚度均匀的结构,在考虑扭转耦连计算时,一般来说前两个或几个振型为其主

9、振型, 但对于刚度不均匀的复杂结构, 上述规律不一定存在。 总之在高层结构设计中, 使得扭转振 型不应靠前,以减小震害。 SATWE 程序中给出了各振型对基底剪力贡献比例的计算功能 , 通过参数 Ratio( 振型的基底剪力占总基底剪力的百分比)可以判断出那个振型是 X 方向或 Y方向的主振型,并可查看以及每个振型对基底剪力的贡献大小。2.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分析计算周期,地震力时,还应注意两个问题,即计算模型的选择与 振型数的确定。一般来说,当全楼作刚性楼板假定后,计算时宜选择 “侧刚模型 ”进行计算。 而当结构定义有弹性楼板时则应选择 “总刚模型 ”进行计算较为合理。 至于振型数的确定, 应

10、 按上述 高规 5.1.13 条执行,振型数是否足够,应以 计算振型数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 量的90%作为唯一的条件进行判别。(耦联取3的倍数,且W3咅层数,非耦联取抵数, 直到参与计算振型的有效质量系数9佻)3. 如同位移比的控制一样, 周期比侧重控制的是侧向刚度与扭转刚度之间的一种相对关系,而非其绝对大小, 它的目的是使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更有效、 更合理, 使结构不致于出现 过大(相对于侧移) 的扭转效应。即 周期比控制不是在要求结构足够结实, 而是在要求结构 承载布局的合理性 。考虑周期比限制以后, 以前看来规整的结构平面, 从新规范的角度来看, 可能成为 “平面不规则结构 ”。一

11、旦出现周期比不满足要求的情况, 一般只能通过调整平面布 置来改善这一状况, 这种改变一般是整体性的,局部的小调整往往收效甚微。 周期比不满足要求, 说明结构的扭转刚度相对于侧移刚度较小,总的调整原则是要加强外圈结构刚度、 增设抗震墙、增加外围连梁的高度、削弱内筒的刚度。4. 扭转周期控制及调整难度较大,要查出问题关键所在,采取相应措施,才能有效解决问题。a)扭转周期大小与刚心和形心的偏心距大小无关,只与楼层抗扭刚度有关;b)剪力墙全部按照同一主轴两向正交布置时,较易满足;周边墙与核心筒墙成斜交布置时要注意检查是否满足;c)当不满足周期限制时,若层位移角控制潜力较大,宜减小结构竖向构件刚度,增大

12、平动周 期;d)当不满足周期限制时,且层位移角控制潜力不大,应检查是否存在扭转刚度特别小的层, 若存在应加强该层的抗扭刚度;e)当不满足扭转周期限制,且层位移角控制潜力不大,各层抗扭刚度无突变,说明核心筒平 面尺度与结构总高度之比偏小, 应加大核心筒平面尺寸或加大核心筒外墙厚, 增大核心筒的 抗扭刚度。f)当计算中发现扭转为第一振型,应设法在建筑物周围布置剪力墙,不应采取只通过加大中 部剪力墙的刚度措施来调整结构的抗扭刚度 。三、层刚度比控制规范条文:1抗震规范附录 E2.1 规定,筒体结构转换层上下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宜大于 2;2高规的 4.4.2 条规定, 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结构, 其楼层侧

13、向刚度不宜小于相临上部楼层 侧向刚度的 70%或其上相临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 80%;3高规的 5.3.7条规定, 高层建筑结构计算中,当地下室的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时,地下室结构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应小于相邻上部结构楼层侧向刚度的2 倍;4高规的 10.2.3 条规定, 底部大空间剪力墙结构, 转换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的侧向刚度, 应符合高规附录 E 的规定:E.0.1) 底部大空间为一层的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 可近似采用转换层上、 下层结构等效刚度 比丫表示转换层上、下层结构刚度的变化,非抗震设计时丫不应大于3,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 2。-剪力墙结构的与底部大空间层相同-剪力墙结构的等效侧向刚

14、度比丫宜E.0.2) 底部大空间层数大于一层时,其转换层上部框架 或相近高度的部分的等效侧向刚度与转换层下部的框架接近 1,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 2,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1.3。名词释义: 刚度比指结构竖向不同楼层的侧向刚度的比值(也称层刚度比) ,该值主要为了控制 高层结构的竖向规则性 ,以免竖向刚度突变,形成薄弱层。对于地下室结构顶板能否作为嵌固端, 转换层上、下结构刚度能否满足要求,及薄弱层的判断,均以层刚度比作为依据。抗规 与高规提供有三种方法计算层刚度,即剪切刚度(Ki=GiAi/hi )、剪弯刚度(Ki=Vi/期 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的比值(Ki=Qi/ u)。通常选择第三种算法。

15、 刚度的正确理解应为产生一个单位位移所需要的力建筑结构的总信息 (WMASS.OUT)各层刚心、偏心率、相邻层侧移刚度比等计算信息Ratx1 , Raty1 : X , Y 方向本层塔侧移刚度与上一层相应塔侧移刚度 70%的 比值或上三层平均侧移刚度80%的比值中之较小者即要求:Ratx1 、 Raty1 1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 :1. 规范对结构层刚度比和位移比的控制一样,也要求在 刚性楼板假定条件 下计算。对于有 弹性板或板厚为零的工程, 应计算两次, 在刚性楼板假定条件下计算层刚度比并找出薄弱层, 然后在真实条件下完成其它结构计算。2. 层刚比计算及薄弱层地震剪力放大系数的结果详建筑结构的总信息WMASS.OUT 。一般来说,结构的抗侧刚度应该是沿高度均匀或沿高度逐渐减少, 但对于框支层或抽空墙柱的中 间楼层通常表现为薄弱层, 由于薄弱层容易遭受严重震害, 故程序根据刚度比的计算结果或 层间剪力的大小自动判定薄弱层,并乘以放大系数,以保证结构安全。当然, 薄弱层也可在调整信息中通过人工强制指定。3. 对于上述三种计算层刚度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