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茶叶市场调查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3599236 上传时间:2022-08-3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茶叶市场调查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上海茶叶市场调查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上海茶叶市场调查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上海茶叶市场调查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上海茶叶市场调查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茶叶市场调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茶叶市场调查(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海茶叶市场调查一、中国国内的茶叶市场基本概况以 1984 年为标志,中国茶叶内销市场才完全进入了市场经济,国内茶叶市场的开放是在茶叶产大于销的背景下进行的, 所以中国国内茶叶内销市场,与其他商品不同的是,它是由推销库存产品开始的,长期以来计划经济的结果、 生产、 加工型的茶企业带着鲜明的生产型企业的特色,暨没有品牌,又没有直接的产品销售的通路,近二十年以买方为主的中国内销茶市场一直没有摆脱产品推销的阴影, 二十年来,为卖而卖, 为解决产品的销路, 由自产内销的门市到销区茶叶批发市场的形成, 茶农自产自销彻底颠覆了计划体制下的一级站、 二级站的批发网络, 完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异地销售。 目

2、前中国茶叶内销70-80%靠的是这种产销见面的市场批发模式,因此也培育了北京马连道、山东济南、广州芳村、上海大不同等超大型专业茶叶市场。二十年,为适应市场需求而作出的产品结构调整,传统历史名茶的挖掘,名优茶的应市, 给了消费者极大的挑选余地, 同时也培育和刺激了新的消费,促使了内销市场的稳定增长。二十年来,在茶文化和名优茶热的双重作用下,传统的区域性消费习惯正在瓦解,二十年前,从北京为中心的华北、东北、西北等北方市场,花茶的消费要占据95%以上,二十年后,花茶的比重已下降到不到60%,绿茶、乌龙茶,普洱茶呈快速增长之势,尤其是绿茶,在2003 年的那场非典以后,绿茶有益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绿茶

3、的增长速度超过20%。二十年前时名茶生产还刚刚起步,市场总容量不到 1 万吨,二十年后,名优茶市场销量已达 20 万吨。茶叶消费正逐渐成熟,尤其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茶有益于健康的观念的不断深入人心,拥有 13 亿人口的中国内销市场,消费前景乐观。目前,中国茶叶产销的基本概况是:到 2004年,全国的茶园面积为 127 万公倾,茶中产量为 84.2 万吨,内销为 55 万吨,内销金额155 亿元(人民币) ,出口为 28.02 万吨,出口金额为 4.37 亿美元。2005年预计,茶园面积为 130万公倾,茶叶产量为 87万吨,国内销售为 57 万吨,内销金额为 166 亿元, 1-10 月

4、份茶叶出口为 24.47 万吨,金额为 4.06 亿美元。据有关资料,全国有8000 万茶农,内销市场,总体上是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市场,在内销茶叶市场中,无论是生产、加工企业、还是零售企业, 单个企业的年销售金额在亿元以上的只是凤毛麟角, 在生产企业中, 四川省峨嵋山竹叶青茶有限公司, 四川叙府茶叶有限公司与我省的浙江华发出口茶厂三家企业是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 竹叶青与叙府是内销茶品牌企业,而华发则以出口为主。此外,还有品牌企业猴王长沙茶厂、福建安溪八马、安徽天方。零售企业有北京张一元, 吴裕泰、 北京更香等, 在国内市场运作最成功的是天福茗茶,目前已拥有526 家连销店, 2005年实现

5、销售5.2 亿元人民币,完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完整的营销体系。浙江省是名优茶大省,多数县市是政府打造品牌,茶农受益,市场销售, 很少有直通终端市场的品牌企业, 诸暨绿剑是比较成功的品牌企业,目前仍属于产品型,羊岩勾青,亦是产品型企业中较好的企业,在杭州西湖龙井茶产区有贡牌、 狮牌、 御牌等企业, 规模在 3000-4000万元左右。二、竹叶青的成功模式及其他“竹叶青”的成功模式是以品牌来占领市场, 推动茶产业的发展。 这家成立于 1987年的民营企业,一开始便以“竹叶青”作为品牌名称和茶叶的商品名称以及企业名称来进行品牌建设的。1964 年由陈毅元帅在峨眉山万年寺赐名,竹叶青作为四川的地方名茶,

6、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当地早已有了一定的认知度, 要将这样一个已经被许多茶农广泛使用的茶叶商品名称统一到一个企业的品牌里,难度的确很大。 竹叶青品牌的掌门人唐小军是如何重新整顿竹叶青市场,建立规范化的品牌管理?一直是我们所关心的。唐小军介绍说,竹叶青已经成了有名的商品,拥有了一定的市场,这也是一种优势, 当竹叶青注册成功为商标后, 企业想到的是如何收复市场的失地, 作为正牌的竹叶青, 以怎样的有别于茶农的产品质量定位产品,设计系列包装,建设竹叶青的企业文化,是他首先想到的,所以公司改制后, 他不是急于去开发什么市场, 而是对公司的发展前景以及营销策略进行了系列规划, 请专门的品牌设计策划公司做方

7、案,重新定位产品, 建立从茶园到加工储存包装、 物流等新的生产管理体系。 从日本引进了全自动用于提香和干燥的精制设备, 建设了近 5000立方米的名茶保鲜库, 通过引进高科技制茶设备来达到名优茶的工业化生产, 并以全新的营销理念, 设计竹叶青品牌包装, 加强广告宣传,使“竹叶青”品牌脱颖而出。 以包装茶形式来占领市场, 唐小军避轻就重, 先放弃茶农自产自销的竹叶青散装茶市场, 他选准一个目标规范小包装市场。对市场通路中假冒竹叶青包装的品牌的行为决不手软,品质的观念,新颖的包装, 广告宣传以及服务,为竹叶青的品牌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平常心、竹叶青”这个广告词已经在茶界广为流传。“竹叶青”三个字

8、, 人们想到的是一个形象完整的企业, 不光光是一种产品。竹叶青公司的发展速度是跳跃式的,起步的时候,只有千万元的销售,第二年就有了三千万元的销售,第三年就到了 5000 万元。十多年后,竹叶青以单个商品茶近亿元的销售额成为中国茶叶生产企业的佼佼者, “竹叶青”不仅是四川的第一品牌, 更是全国茶叶的著名品牌。新建成的峨眉山竹叶青生态茗园,借助峨眉山的旅游优势,切入休闲观光品茗购茶的新的茶文化业态, 竹叶青, 无疑是茶界品牌运作较为成功的样板企业。竹叶青的经验:1、成功的产品定位,在传统竹叶青的加工生产上,引入新的工艺设备技术,提升了传统竹叶青的产品质量。2、 成功的营销策划, 思路决定方向, 方

9、向决定目标。 好的营销策划,可以直取目标, 避免摸索市场而可能走的弯路。 著名品牌设计专家的方案,可以使企业一步到位地站着可以竞争或合作的目标企业面前,以高起点介入市场运作。3、适时广告宣传。4、找准市场定位,建立营销通路。5、峨眉山竹叶青生态茗园,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产业,使竹叶青品牌上一个新的台阶,文化推进了产业。竹叶青的“品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茶叶产业化发展思路,已成为一种成功的模式。 新成立的四川嘉竹茶叶有限公司和四川另一家国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四川叙府茶业有限公司走的都是与竹叶青相近相仿的产业化之路。叙府茶业,自 2000年改制为股份制企业后,以科技研发产品,先后开发了叙府龙芽、

10、凤叶、春芽、毛峰、春露、炒青等等6 个叙府系列产品, 选择叙府为品牌, 靠品牌来拓展市场, 以基地来确保产品质量,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建立了近20万亩的无公害茶园基地,带动 6万多农户, 2004 年拥有总资产 1.7636 亿元, 实现产值 1.2060 亿, 2005年 10 月在宜兵建成占地4800 亩的茶叶科技园区。三、北京茶叶市场概况北京是目前中国茶叶内销市场最有前景的一个区域,北京不仅有着1400 万居民人口,而且是联系全国及世界的旅游城市,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数据, 北京茶叶消费值约 20 个亿, 有茶叶经营商户 8000 多家,主要分布在马连道、亚运村茶叶市场,福丽特茶场、各大商场

11、和超市。天福茗茶、张一元茶庄,吴裕泰茶庄,元长厚茶店等是北京市场中具有一定规模的零售连锁企业,占据北京城区的主要终端通路。在北京去那儿买茶?一是去马连道等茶叶市场, 二是到上述企业的连锁门市,三是去大型商场和超市的茶叶专柜,四是茶艺馆里买茶,五其他产地开设的零星门店。 在连锁茶店中, 北京的市民比较信赖张一元、吴裕泰等老字号茶庄,以致于在近10 年内张一元、吴裕泰在没有强大竞争对手的情况下 (京华茶叶的收购及退出无疑给了他们一个极好的机会)迅速完成了连锁和扩张。目前张一元已拥有 80 多家连锁茶庄,吴裕泰拥有100 多家连锁茶庄,张一元在2004 年实现销售2.1 亿,吴裕泰实现销售1.7 亿

12、元。北京茶市的销费结构: (哪些人买茶?)市场消费: 5 年前,北京市民的花茶消费在80%-90%之间,如今花茶的比重已下降到60%。部分消费群体已转向绿茶、乌龙茶及其他茶。有资料显示,北京市民消费的层次为:花茶30 元-60 元/ 斤,礼品茶为 90-160 元/斤之间,名优绿茶的定位在120-150 元/斤之间。礼品茶消费对象为北京市的企事业单位和团体、驻京机构、游客等,在茶文化的作用下北京市民也逐渐流行选择名优茶作为礼品。 单位的购买力较强,趋向中高档。劳保用茶及办公室用茶, 企业发放劳保茶一般选用 50 元/ 斤左右的花茶,办公用茶已转向绿茶,一般在 100 元/ 斤左右。北京市民消费

13、的茶,一般习惯于称散茶再包装,或简易纸袋包装,礼品茶流行礼盒包装。马连道有近1000 多家门店,平时做着等客上门的生意, 而春茶上市或节假日的礼品茶是各商家获得利润的主要来源,他们靠平时积累的回头客和利用各种关系建立起的企事业的团购作为目标客户,所以马连道的生意不在马连道的街上。来自浙江武义的北京更香茶叶有限公司是马连道众多茶商中做得最好的一家, “更香茶叶”品牌作为新崛起的北京名牌产品, 成了马连道的一道风景, 俞学文夫妇靠卖包装起步, 后又抢市场先机主推“有机茶”概念,大胆投入资金宣传“更香茶叶”品牌,通过连锁店,完成了规模的扩张,目前销售收入已达亿元,在北京及周边地区已拥45 家连锁店,

14、在马连道开设超大规模近1000 平米的大卖场和较大规模的茶艺餐馆。在北京拥有50 多家连锁店的北京天福是成功的,北京地区一直是天福的主要赢利市场, 如果说, 天福的成功是它巨无霸连锁业的品牌效益的必然, 那么张一元和吴裕泰的成功靠的则是百年老店老字号的信誉, 尽管这两家企业并非是真正意议上的百年不衰的老字号, 文革时期的改名, 构成了历史上的断层, 他们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才恢复老字号, 他们是靠挖掘老字号的文化, 拿文化的想象力修补了老字号的形象与声誉。北京的老百姓就是可爱,他们相信政府相信党,相信老字号, 相信国营企业, 相信著名品牌, 相信来自媒体的任何宣传,信誉与美誉是敲开北京市场大

15、门的金钥匙。 更香的成功, 是极时抓住了健康、 安全的新的消费理念, 演绎了“有机茶绿色茶、 安全茶”的概念,抓住了现代都市人们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消费心理,加上适度的广告宣传, 使更香茶叶具有了美誉度, 早期北京老百姓买更香茶叶,是因为它有机,是因为媒体有过宣传。四、上海市场考察情况2006 年新年伊始,我们赴上海进行了市场考察,走访了上海大不同天山茶城的部分经营户, 并约见了上海百联集团上海奥特莱斯品牌直销广场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上海是茶叶消费发展最快的一个城市。 10 年前,上海地区人均消费茶叶为 200 克,目前已上升为 1000克左右,远远高于全国水平300克,得益于上海有关方面连续12 年举办上海茶文化节之持久的茶文化宣传, 同时上海十分注重少儿茶艺培训, 多数小学设立少儿茶艺培训课程, 带动了上海年轻家庭茶叶消费, 上海可以说是品茗之风盛行的一个城市,目前全市约有6000 多家茶店,有茶馆茶楼、茶坊3000余家 (有说 4500 家的) 。 在上海形成规模销售的是上海大不同大统路茶叶市场,大不同天山茶城和九星茶场,零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